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複習教案

作爲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複習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複習教案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複習教案1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學習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影響;

學習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二)課前自學

1.根據學習目標,結合圖片認真閱讀課文中所有內容,並思考目標中的問題;

2.獨立做好下面的基礎知識練習題,並進一步識記、鞏固:

(1)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2)隋文帝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3)隋煬帝時正式設置,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可以憑才學作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集中到;

(4)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後,擴充了的規模。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爲;

(6)武則天時,開始了,並增設了;

(7)唐玄宗時,成爲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8)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廢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

1.科舉制度是怎樣創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舉制度創立起了什麼作用?

四.達標訓練

(一)

1.科舉制度在朝創立,在朝逐漸完善,直到才被廢止;

2.在科舉制度創立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3.在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二)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於()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煬帝

2、科舉制創立於()A.隋朝B.唐朝C.西漢D.魏晉

3、科舉制逐步完善於()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舉制廢除於()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創殿試、武舉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於唐詩繁榮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關於科舉制度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唐代創立並完善了科舉制度B.科舉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

C.進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舉制度激發了讀書人的自信和熱情,推動了唐代社會的發展

8.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衣錦還鄉”反映的是

A.參加科舉考試還鄉時可獲得一套新衣B.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考中後地位有巨大變化

C.只有身穿錦衣纔會允許參加考試D.讀書人用華麗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三)閱讀下列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麼制度?制定該制度的`目的是什麼?

(2)這一制度開始於哪個朝代?誰統治的時候正式誕生?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複習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着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爲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繫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啓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爲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爲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髮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複習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爲:以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本課的難點:本套教科書前面的內容中沒有介紹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學生難以理解隋唐時期選官方式變化的進步意義。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啓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科舉制度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從簡介隋唐以前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推薦纔可以做高官,引出課文引言中李昂拒絕說情的小故事,在對比中激發學生對科舉制度學習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1、介紹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襲以前的選官制度,但是兩年之後(583年)隋文帝就下詔令予以廢除。他爲什麼要廢除呢?請學生閱讀課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組討論隋文帝廢除舊制的原因。注意引導學生認識這種舊制對中央政權的不利之處。

2、在學習隋朝創立科舉制時,教師可以圍繞"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種人帶來什麼變化"爲題,指導學生進行推理分析"高門權貴的子弟失去了什麼?原來把持選官實權的地方官和高門權貴失去了什麼?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什麼?朝廷得到了什麼?進而總結科舉考試的直接作用"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舉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順序各有側重地展開學習活動。例如:

探討國學與科舉考試的關係,認識科舉考試把讀書、應考、做官聯爲一體。觀察《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圖,結合旁邊課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話和課文中所引唐朝詩人趙嘏,太宗皇帝真長策的詩句,從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舉考試的獲益者是封建統治者皇帝。

分析武則天開創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麼?

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爲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樣做?”“請你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4、學習“科舉制度的影響”一目時,可以在前兩個子目學習的基礎上,直接組織學生分小組總結、討論隋唐科舉制度的影響。注意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對外國、對後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關係角度分析。

5、利用“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閱讀分析”,指導學生活動。

6、教師在本課教學中無論是自己講述還是引導學生活動,都要把握好對隋唐科舉制度評價的分寸。

四、小結:指導學生按人物順序編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大事記”。並觀看反映科舉制度的多多媒體資料

五、練習:你認爲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詩賦考試好不好,爲什麼?

六、作業: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於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有利的。對於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