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馬說》教案四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馬說》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馬說》教案四篇

《馬說》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2.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1.教師範讀。

2.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4.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5.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馬說》教學設計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4.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馬說》教案 篇2

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爲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着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二、問題研究

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2.本文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練習說明

一、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說的練習,要求學生口頭說出作者在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既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同學生的說,還有相互啓發、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譯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劃線的詞的意義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理解關鍵語句。譯文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教案《教案設計《馬說》》。加點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處的含義即可,至於語法意義,可以不要求學生掌握。

三、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繫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是一道完全開放性的練習。意在引導學生聯繫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以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題設計的幾個問題,都是“常談常新”的,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個別同學的觀點有些偏激也不要緊,儘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教學建議本文篇幅短而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艱深。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於成誦,關鍵是教師要仔細而認真地指導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成誦。內容也要講講,但不宜過深,要認真考慮學生在現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爲標準。教師講述應當簡而明,不旁徵博引,以免剝奪學生誦讀的時間。從長遠觀點看,能夠熟練地背誦這篇短文,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

1.領讀,即由教師(或選擇1~2名學生)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地讀,目的是使學生從感性上體會文章的語氣。領讀者事前應有充分準備,能流暢地背誦全文。

2.結合文中的虛詞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見“有關資料”中《〈馬說〉中的五個“也”字》一文),一邊討論,一邊誦讀。還可以用比較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體會,例如下列劃線的字句如用括號裏的字句來替換,效果就不一樣了: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是馬雖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乎)其真不知馬也(矣)

3.逐層分析語調的變化,輕重分明。

《馬說》教案 篇3

《馬說》說課稿

“班班通”是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聯姻,是語文教學呈現完美課堂的手段,是對語文教學重難點的革新與突破。“班班通”不是萬能的,但一節詩意的語文課堂沒有“班班通”是萬萬不能的。爲此,我以《馬說》爲例,重點談談班班通如何實現網絡技術與語文日常教學的有效結合,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教材分析: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23課的自讀課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論說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形象的寫出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揭示了伯樂不識馬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寫千里馬的遭遇,不如說是寫人才的遭遇,表達作者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控訴。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初中文言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能疏通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大意的目的。我設置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自主翻譯,感知課文大意。

2,反覆誦讀、培養語感,能熟讀成誦。

3,會記筆記積累詞彙,瞭解文體把握“託物寓意”寫法。

4,感受千里馬的遭遇,深刻理解課文含義。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掌握“託物寓意”寫法,理解伯樂千里馬所象徵的含義。

學情分析:

農村中學的初二學生雖然接觸了文言文,但基礎薄弱,還沒有學會積累文言字詞的習慣,很難順利的翻譯一篇文言文。所以,繼續加強文言字詞的基礎教學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因爲文言字詞是讀懂讀通文言文的基礎之基礎。鑑於此,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爲了達成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方法。

1,文本賞讀法:學生誦讀,教師範讀,通過文本解讀文意。

2,問題探究法:教師引導,學生體悟,通過文意理解內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節是自主學習課,學生提前預習爲主;第二節是合作探究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完成。

教學過程:

導入以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切入,問一個適合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吊起學生的胃口,驅動學生髮自內心的學習。都說21世紀,是競爭人才的世紀。那麼請問什麼是人才?如何成爲人才?這些都是我們同學需要思考的問題,爲自己早日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做準備。爲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就讓我們懷着虔誠的心,打開課本向韓愈索解吧!

接下來,我將發揮“班班通”的優勢,運用多媒體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預習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訴學生文明接下來要幹什麼怎麼幹?這節省了時間,更是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

任務1:尋找《伯樂相馬》、《毛遂自薦》等或者與人才悲慘遭遇有關的故事。一方面運用故事熱身,貼近文本,爲深度理解文本內涵做鋪墊;一方面是讓學生積累人文知識,活躍思維,充實大腦,激發興趣。

任務2:展示預習提示,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怎樣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識點,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

★瞭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說”這種文體。

★你認爲文中有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掌握?

★朗讀中哪些句子的節奏需要注意?並說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爲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積累了哪些一詞多義的詞?並說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積累了哪些通假字?並說處例句。(演示文稿)

★你認爲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譯需要注意?

如果時間允許,我還將這些知識點作爲搶答題,讓同學們快速搶答,或者分組比賽,看哪一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電子文稿演示。這就是利用班班通網絡技術爲語文學科重點內容的服務,高效的達成目標,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學會方法,培養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爲下一節課的深刻理解文本內涵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是第一節課的自主學習課,第二節課是合作探究課,將採用朗讀法和問題探究法,達成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朗讀法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爲熟讀成誦和深刻理解課文搭橋鋪路。問題探究法還是用班班通的展示準備好的演示文稿,學生快速瀏覽問題,然後儘可能多的留有時間充分思考問題。問題設置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邏輯演繹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樣示範,以有別於學生所熟悉的教輔資料,來組織教學,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讓學生陷入思維的泥沼欲罷不能。問題如下:

1,既然是議論文,那麼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點撥此問的目的也就是問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

2,當時的千里馬有什麼遭遇,或者說當時的社會現象是什麼?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4,由於食馬者不知馬,直接導致了馬的什麼後果?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6,作者的結論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僅僅是寫千里馬嗎?他們分別象徵什麼?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合作探究中,我將慢慢引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東西來點撥來啓發,慢慢展示課件,用圖片,用聲音,用光電來複圓情景。既觸及學生自身的關於人才觀問題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最主要的是達成了對課文“託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馬暗喻人才,伯樂象徵識別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和控訴。

最後佈置作業和小結: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在今後的社會競爭中既不成爲被埋沒的千里馬(人才),也不要成爲埋沒千里馬(人才)的人!

《馬說》教案 篇4

一、說教材

《馬說》採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

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揮了鍼砭時弊的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和中考複習的需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練背誦,準確默寫課文;積累文學常識及重點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反覆練習,提升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當今社會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三、說重點

掌握重點的字詞以及文章內容。

 四、說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主旨及寫作手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 出示要求:

準確流暢地背誦全文

準確無誤地按要求默寫

2、自由背誦—→同桌檢測—→指名背誦—→齊誦

3、默寫全文並按要求畫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寫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極寫“食馬者”愚昧無知(“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積 累

1、出示要求:

積累相關文學常識

積累本課重要的文言詞句

2、 學生自行梳理總結

3、檢測

4、師補充文學常識

①關於“說”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

②關於韓愈

韓 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爲“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馬說》選自韓愈的《雜說》。

5、檢測對文言詞句的理解:

⑴找出並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⑵一詞多義(理解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雖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詞語

一食或盡粟一石 執策而臨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故雖有名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課文主要知識點。

提示:可分別從課文內容、文章結構、表現主題、寫作手法等角度說說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檢測:

生口頭展示梳理的知識點

師小結

⑴寫法與主題

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⑵結構特點

正面提出問題並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強烈的譴責,辛辣的嘲諷。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馬“才美不外見”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

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練 習

1. 本文作者是我國唐代文學家_________。

2、本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把_____比作千里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馬者,反映了古代統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憤懣之情。

3、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可文中爲什麼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4、根據文意,說說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千里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