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執教人:宜城市實驗中學  魯發福

教學目標

1、 常識:古代戲曲知識、元雜劇知識、關漢卿、與課文有關的劇情;

2、 瞭解清晰的情節結構;

3、 藝術借鑑:

○1、語言上的口語化、抒情性、音韻美;

○2、藝術手法上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4、 人文素養:理解主旨,理解竇娥形象的社會意義。

教學重點

1、 竇娥形象及其社會意義;

2、 浪漫主義手法

教學難點

語言賞析

教學方法

誦讀法、研究法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常識:古代戲曲知識、元雜劇知識、關漢卿、與課文有關的劇情;

2、瞭解清晰的情節結構。

教學程序

一、複習古代戲曲知識

我們已經自學了短文《古代戲曲鑑賞》,現在檢查自學效果:

1、何謂戲曲?

中國傳統戲劇以“戲”和“曲”爲主要因素,故稱“戲曲”。戲劇是以演員表演爲中心,

唱、念、做、打等手段爲基礎,融文學、音樂、舞蹈、武術、雜技等爲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近現代京劇和各種地方戲。

2、何謂戲曲語言?

以元雜劇和明清傳奇爲例說明之。戲劇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

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

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包括獨白、對白、旁白、帶白(曲詞中的說白)。

科介是劇中關於動作、表情、音響效果等方面的提示。

3、怎樣鑑賞古代戲曲的語言?

○1、要在瞭解劇情的基礎上通過反覆誦讀來品味。不僅要理解其語意,注意其修辭特點,

而且要着眼於表達效果,體會其情味,認識其推動情節發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2、要注意其通俗性、口語化。

○3、要注意其抒情性和音韻美。

曲詞的抒情性常常是通過修辭方法的使用表現出來的。

曲詞的音韻美很複雜。可在曲詞中加襯字,以加強聲情和補足語義。曲詞常有贅韻、重

韻,贅韻是在可以不用韻的地方用韻,重韻是在一首曲子裏出現相同的韻腳字。曲詞中常用對仗,有隔句對、聯珠對、重疊對、首尾對、襯字對等等。

4、怎樣鑑賞古代戲曲的藝術手法?

○1、注意浪漫主義手法。古代戲曲往往用想象、誇張的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奇特的藝術

構思,表達難以實現的願望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勝。

○2、注意借景抒情手法。古代戲曲繼承了詩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藝術傳統,並結

合戲劇的特點,使寫景抒情成爲表達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5、中國古代十大悲劇:

《竇娥冤》  ──元朝關漢卿 

《趙氏孤兒》──元朝紀君祥 

《精忠旗》  ──明朝馮夢龍 

《清忠譜》  ──清朝李玉 

《桃花扇》  ──清朝孔尚任 

《漢宮秋》  ──元朝馬致遠 

《琵琶記》  ──明朝高則誠 

《嬌紅記》  ──明朝孟稱舜 

《長生殿》  ──清朝洪昇 

《雷峯塔》  ──清朝方成培 

6、中國古代十大喜劇:

《救風塵》  ──元朝關漢卿 

《西廂記》  ──元朝王實甫 

《看錢奴》  ──元朝鄭延玉 

《中山狼》  ──明朝康海 

《牆頭馬上》──元朝白樸 

《李逵負荊》──元朝康進雲 

《幽閨記》  ──元朝施君美 

《綠牡丹》  ──明朝吳炳 

《玉簪記》  ──明朝高濂 

《風箏誤》  ──清朝李漁 

二、元雜劇知識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1、 結構:

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於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爲“末本”或“旦本”。 

2、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淨、醜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

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醜: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3、 劇本的構成:

劇本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見上)

    4、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代表作《竇娥冤》 

馬致遠      代表作《漢宮秋》 

白樸         代表作《牆頭馬上》《梧桐雨》 

鄭光祖       代表作《倩女離魂》) 

三、關漢卿

關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同被稱爲“元曲四大家”,並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詳。他一生“不屑仕進”,生活在底層人民中間。

關漢卿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會圍棋,會雙陸”,“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可見他的才藝、生活和個性。

主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

四、劇情梗概

自讀文注○1:

書生竇天章要進京趕考,因欠蔡婆的高利貸,被迫將7歲的女兒竇娥送給蔡家做童養媳。竇娥17歲成婚,不料兩年後就守寡,與婆婆相依爲命。一天,蔡婆出城索債,債戶賽盧醫爲了賴債要害死她,被流氓張驢兒父子解救。張驢兒藉機賴在蔡家,逼迫蔡家婆媳倆嫁給他們父子,竇娥堅決不從。張驢兒企圖毒死蔡婆以脅迫竇娥就範,不料反把自己的父親毒死,於是嫁禍於竇娥,告到官府。貪官桃杌將竇娥屈打成招,問成死罪。竇娥臨刑前發出三樁誓願,感天動地,一一應驗。後來,竇天章做了高官,複審此案,替女兒報了冤仇。

五、檢查預習

1、字詞檢查(略)

2、分角色朗讀,體會戲曲是如何展現激烈的矛盾衝突的。

分工爲:竇娥1人、監斬官1人、劊子手1人、蔡婆婆1人、其他同學舞臺說明及科介。

六、瞭解清晰的情節結構

全文可分爲怎樣的三部分?歸納段意。全文共10個曲牌,分別包含在哪個部分裏?

部分 起  止 段        意 曲      牌

概 要 詳    說

一 開頭至“只落

得兩淚漣漣” 押赴刑場

(怨) 竇娥被押赴刑場途中訴說冤

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場面。 【端正好】【滾繡球】

二 “劊子云”至

“負冤銜屈” 婆媳訣別

(悲) 竇娥請求走後街並與婆婆訣

別的場面。 【倘秀才】【叨叨令】

【快活三】【鮑老兒】

三 “劊子做喝

科”至結束 三樁誓願

(憤) 竇娥發下三樁誓願並應驗的

場面。 【耍孩兒】【二煞】

【一煞】 【煞尾】

七、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鑑賞

教學程序

一、鑑賞第一場

分角色朗讀,回答問題:

1、《端正好》表現了竇娥怎樣的思想感情?

2、《滾繡球》中引用“盜跖、顏淵”的典故有何作用?

3、《滾繡球》中有一句話揭露了社會的嚴重不公,是哪一句?

4、竇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爲何在《滾繡球》一曲中指責天地鬼神?

--明確:

1、表現了竇娥滿腹冤屈與怨恨。

2、用以指責天地好壞不分,黑白顛倒。

3、爲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4、竇娥受神權思想影響,開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她覺醒過來了,她猛烈地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混淆是非,致使惡人橫行,良善銜冤。竇娥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憤激之詞,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滾繡球】一曲對當時的黑暗社會做了相當深刻的概括,是竇娥以生命換來的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是對正義得不到伸張的現實社會的控訴、抗議,是對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現。

二、鑑賞第二場

分角色朗讀,回答問題:

1、這場主要表現了竇娥的什麼品質?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2、不惜筆墨着力刻畫竇娥的善良性格,在表達主題上起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3、通過婆媳的對白,可以看出關漢卿的語言藝術有何特點?

--明確:

1、主要寫竇娥的善良孝順。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爲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藥死公公的死罪,她的死實際是替婆婆頂罪;二是竇娥請求不走前街走後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三是臨行前的交待後事,在臨刑將死之際,還勸慰婆婆不要煩惱哭啼。

2、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也就越發顯出其冤屈,她的抗爭與反抗也就越發令人同情。試想一個平時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斷爲殺人的兇手,可見當時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個素來性格溫順的女子最終也作出瞭如此強烈的反抗,可見當時的社會對勞動人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的壓迫是何等的深重。這樣與竇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襯,使她的形象更豐滿、鮮明;同時善良的被毀滅,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3、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可以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爲劇情和人物性格服務。竇娥對婆婆的一段說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裏是那樣的貼切,表現得是那麼自然、生動。這些話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樣自然、貼切,沒有絲毫加工的痕跡,而且與竇娥的身份、處境相吻合,刻畫了她善良的心地。

三、鑑賞第三場

分角色朗讀,回答問題:

1、竇娥發了哪三個誓願?目的是什麼?

2、竇娥所發的三樁誓願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可劇中一一應驗了,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3、第一場指斥天地,這一場祈求天地,前後對天地的不同態度是否矛盾? 

4、“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這句話有何作用?

5、“煞”就是結尾的曲牌,爲什麼關漢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個曲牌,這有什麼作用?

--明確:

1、三樁誓願:

 ①、“血濺白練”,希望在場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讓“四下裏皆瞧見”,以證明她“委實的冤情不淺”。

 ②、“六月飛雪”,希望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應;同時“免着我屍骸現”,讓潔白的雪花覆蓋她純潔的軀體,表明她的清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 爲的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這已經不僅是爲了證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懲治邪惡,鬥爭鋒芒直指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2、其實,這正是作者運用積極浪漫主義手法,顯示了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並寄託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這也正是本折劇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劇刻畫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筆,使悲劇氣氛更濃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節更生動,主題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充滿着奇異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本折劇中,作者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3、兩種說法均可:

①、前者是無助之下的怨恨,實質上怨恨的是現實的社會;後者是無助之下最後的依靠和寄託,是中國人思想深處最後的精神依靠。其實都是竇娥反抗精神的體現,所以二者並不矛盾。 

②、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嚴厲指責和要感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可見,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地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家的歷史和階級的侷限,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天斥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願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於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地動容來昭雪竇娥的冤案。

4、“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劇作的這一主題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壓迫人民、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質。這具有概括性的語句,是主人公認識的結晶,也是劇本的點睛之筆,一語道破形成竇娥冤案的社會根源。作品表明,竇娥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

5、說明蓄積在竇娥胸中的怒火再也無法控制,猶如地下岩漿,衝向決口。也說明劇作家意猶未盡,他要把竇娥的無辜受害,要把人們對竇娥的同情,要把人們對統治者的憤恨表現得痛痛快快,淋漓盡致。於是在結尾處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頂峯。

四、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 藝術借鑑:

○1、語言上的口語化、抒情性、音韻美;

○2、藝術手法上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2、 人文素養:理解主旨,理解竇娥形象的社會意義。

教學程序

一、人物形象

竇娥是一個出生貧苦、善良孝順、剛毅堅強、富於反抗精神的勞動婦女的形象,是封建社會裏受摧殘、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的典型代表。

二、形象的意義

1、善良孝順的竇娥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命運,她的悲劇是誰造成的呢? 

①、竇天章典賣女兒;②、蔡婆婆放高利貸和買她作童養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入室 ;⑤、張驢兒的陷害;⑥、桃杌的貪贓枉法,屈打成招,濫施刑罰,草菅人命。一句話,是黑暗的封建社會。

2、歸納主旨:

《竇娥冤》全劇共四折,課文是第三折,寫竇娥被押赴刑場殺害的悲慘情景,是全劇矛盾衝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敗殘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歌頌了竇娥的善良心靈和反抗精神。

三、藝術特色

1、想像、誇張的藝術手法

作品運用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設計了三樁誓願顯靈的超現實情節,顯示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寄託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這是本折也是全劇刻畫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筆,是作品藝術性的集中體現,使悲劇氣氛更濃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節更生動,主題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充滿奇異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2、本色的戲曲語言

語言通俗自然、樸實生動,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和個性,能爲展開劇情和刻畫人物性格服務。

全文三場,指斥天地的場面高亢激越,冤氣沖天,緊張急促;訣別婆婆的場面如泣如訴,哀婉悽慘,徐緩低迴;三樁誓願的場面感情如火,激盪如潮,慷慨激昂。無論哪一場,語言都是質樸無華而富於韻味的,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逐層深入地刻畫了人物性格。課文中的曲詞,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練優美,淺顯而見深邃。

四、總結全文

五、教學反思

    附練習(見幻燈片)

 

魯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