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的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蠟燭的優秀教案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拂曉、瓦礫、地窖、鞠躬、顫巍巍”等詞語,掌握其讀音、詞義。

⑵ 瞭解作者和故事發生的背景。

⑶ 瞭解戰地通訊的特點。

⑷ 整體掌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2、能力目標:

⑴ 掌握記敘的要素,瞭解通訊的文體特徵,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⑵ 掌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動描寫,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揣測語言,着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和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標:

瞭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在躍動的燭火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人類光明的未來。學習本文,應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情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掌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探究這篇通訊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發生的。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和熱烈討論中,掌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聯想拓展法:

在文意蘊藉的地方,引導學生聯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點撥教學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掌握,但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藝術效果發生的奧妙,還需教師適當的點撥。

【教具準備】

多媒體、文字資料。

【課時佈置】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掌握記敘六要素,整體掌握文意;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發生感人的藝術效果的奧妙;揣測語言,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往事如煙,歲月如流,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惟有情感,高尚聖潔的情感卻長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把一生中惟一珍愛的東西──結婚蠟燭,獻給了一個蘇聯青年。這一幕將永遠留存在熱愛和平的人們的記憶裏。今天我們學習西蒙諾夫的戰地通訊《蠟燭》。

設計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強盜肆意踐踏人類文明,在紛飛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東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毀滅,但不可摧毀的是反法西斯聯盟鋼鐵般的意志。一支蠟燭照亮了戰爭的一角,“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多媒體顯示:一支蠟燭點燃到衆多蠟燭燃亮了……出現字樣“蠟燭”。

設計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高尚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作者和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創作以戰爭題材爲主。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長篇小說《日日夜夜》,詩集《友與敵》。這些作品均獲斯大林獎金。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比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敘文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和時準確地報道實際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於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示主題的`需要,對資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佈置,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實質意義。通訊運用的表示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以使人物更加鮮明,事件更加生動。

三、朗讀課文,整體掌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反映二戰中反法西斯戰爭的電影、電視片斷,聲屏顯示課文朗讀。

學生聽讀,初步掌握文意。

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削 迫擊炮 拂曉 顫巍巍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掌握文意:

選兩位同學複述課文。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教師提示學生複述時應抓住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捍衛戰中,與德國鬼子展開了激烈的爭戰,在紅軍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不忍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冒着德國人的炮火安葬紅軍戰士。她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把烈士的遺體拖進彈坑,擺正遺體,並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埋葬了烈士。爲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上,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

四、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

學生齊讀相關片斷。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教師提示:選擇典型畫面推想,如“老瑪利·育乞西看着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麼人。可是和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裏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裏,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訴人們什麼?“她想了半天”,心裏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