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馬諫議書(語文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答司馬諫議書(語文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 導課 師:回顧歷史,一些力圖富國強兵的變法者往往遭到傳統勢力的阻撓,王安石也不例外。作爲改革者的王安石與作爲保守派的司馬光是兩股針鋒相對的勢力。他們都試圖說服對方,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在這篇《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以堅定的態度和明確的觀點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司馬光來信中的觀點一一駁斥。

二、 師範讀課文,生識記生字。

聒(guō):聲音嘈雜,使人厭煩。如:聒耳。壬(rén)   恤(xù):<書>1.顧慮,憂慮。如:不恤人言。2.憐憫。如:體恤。3.救濟。如:撫卹。 胥(xū):1.<書>胥吏(小官吏)。2.互相。3.〈書〉齊、皆。如:萬事胥備。 度(duó):<書>難測;估計。如:揣度。另讀(dù):1.計量長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極度。3.章程;行爲準則。如:法度。4.人的氣質或姿態。如:風度。5.計劃,主張。6.過(指時間)如:虛度光陰。  膏(gāo):1.脂肪;油。如:膏火。2.很稠的糊狀物。如:牙膏。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義。  晤(wù):見面。如:會晤。

三、生識記詞語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來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賜教。 竊:謙詞,私下,代“我”。 操:持。 術: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強聒:強作解說。聒,喧擾,嘈雜,這裏指多話。 略:簡略。 上報:回信。 重念:又想到。 視遇:對待。 厚:優厚。 反覆:書信反來。 鹵莽:粗疏草率,冒失無禮。 見恕:原諒我。 名實:名義和實際。 人主:皇帝。 侵官:增設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職權。 生事:生事擾民。 徵利:搜刮錢財,與民爭利。 拒諫: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舉:推行。 闢:排除,駁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來。 習於苟且:習慣於得過且過。 恤:考慮。 洶洶:波濤聲。這裏指反對新法的吵鬧之聲。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計劃,主張。 度(duó):考慮。 膏澤:給以好處。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於領教。知,領教,接受。 由:機緣,機會。 不任:不勝。 區區:情意誠摯。 嚮往之至:仰慕到了極點。

四、古文今譯

生1:(原文)某啓:昨日蒙教,竊以爲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生:我的陳述:昨天承蒙來信賜教。我私下認爲與您交好已經很久了,可是議論事情每每意見不合,是因爲所持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緣故。雖然想強作解說,可想到終究一定不會得到諒解,所以想約略寫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樁地替自己辯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書信往來中不應草率。所以現在詳細說明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許會原諒我。

生2: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爲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爲: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爲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爲生事;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生:原來讀書人要爭的,主要是名義和實際是不是相符的問題。名義和實際得到澄清,那麼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現在您所拿來指教我的,認爲是侵犯職權、生事擾民、搜刮錢財、拒絕進諫,致使天下人怨恨咒罵。我卻認爲:從皇帝那裏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討論法令制度,進行修訂,把它交給主管官員去執行,算不得是侵犯職權;推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令來興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國家理財,算不上是搜刮錢財;駁斥謬論,批駁奸佞,不是什麼拒絕進諫。至於怨恨咒罵這麼多,這本來是我預先知道會這樣

生3: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衆何爲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爲,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爲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生: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不是一天兩天了。大小官員大多把不關心考慮國家大事、附和世俗、討好衆人當作上策。皇上想改變這種情況,而我不估量政敵的多少,想出力協助皇上對抗他們,那麼他們怎麼會不聲勢洶洶?當年盤庚遷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裏的官員罷了。盤庚不因爲人們怨恨的緣故,就改變他的計劃。考慮得合情合理之後才行動,這樣就看不出有什麼後悔的。如果你責備我在職的時間很久,不能幫助皇上有大的作爲,來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麼我承認自己的罪過;如果說現在應當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陳規舊法罷了,(這)就不是我所敢於領教的了。

沒有機會(和您)見面,(我對您)不由得從內心仰慕到了極點。

五、研讀課文。(一)

1. 師:王安石爲什麼要寫這封書信?.

2. 因爲司馬光寫了一封長信,對王安石的變法橫加指責,故王安石寫此信爲自己辯解。

3. 師:“所操之術多異故也”中“術”指什麼?

4. “術”指二人所持的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3.師:司馬光如何指責王安石?

指責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徵利、拒諫。”  (可引用課文中句子作答。)

4.師;翻譯下列句子。

生:①所操之術多異故也。①所持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緣故。   

生:②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名義和實際得到澄清,那麼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生:③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③至於怨恨咒罵的人這麼多,這本來是我預先就知道會這樣的。

(二)整體感悟

1.師:第2段作何理解?

生:作者在該段以犀利的筆鋒逐一駁斥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爲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連用“不爲……”四個不容置疑的判斷句,顯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風度。

2.師:第3段作何理解?

生:該段具體可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層指出當前現狀,並強調皇上要改變此情況,而自己不顧衆人反對,要“助上以抗之”,然後用一句反問句,增加結論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層用盤庚遷都的事實,來論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確性,增強說服力。第三層由兩個假設句構成,內容上退中有進,前句的退,使後句的駁斥更顯柔中有剛。

(三)教師小結:

中心表達:本文通過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幾個方面的辯駁,從而批駁了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守成規的狀況,表明自己的堅決態度。

寫作借鑑: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着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最後表明態度,不失贈答之禮。全文一氣貫通,結構嚴謹,這是同學們需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