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易經·乾卦》的關係

《大學》是從《易經·乾卦·文言》引申而來的發揮,並認爲這是自己的首創。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大學》與《易經·乾卦》的關係,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與《易經·乾卦》的關係

孔子用“潔靜精微”四字來評價《易經》:“潔淨”二字讓人不覺心嚮往之,“精微”二字便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常謂《易經》爲十三經之首,毋庸置疑,如此重要的一部經典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對百姓日用以及文士的學術思想與文學創作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正如《漢書藝文志·六藝略·大序》中所揭示的——“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爲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爲終始也。”由此可見《易經》的經典地位早已在幾千年前便成就並一直堅不可摧了。因此,對於“易爲五經之原”的說法,本文想以《大學》對《易經·乾卦》的闡發關係爲例進行討論。

一、二者都講求因果律

《易經·乾卦》卦爻辭摘取如下:

“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羣龍無首,吉。”

《大學》原文部分摘取如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從以上兩段文字我們可以明瞭的看出,無論是《易經·乾卦》中卦爻辭之間看似形散的羅列,還是《大學》中條理清晰,文意明瞭的字字句句,都統一在一種嚴謹而樸素的因果邏輯推演關係中。二者同是跨越千年時間的阻礙,卻又如此新鮮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憑藉的恰是這種以義理打動人心,以因果邏輯關係支撐起的整體存在。再看,從“格物”到“治國”,由小至大,條目之間反映的是因果關係,它們脈絡清楚,剖析深刻,邏輯嚴密。一個境界到另一個境界的跨越,這裏的沉潛之道恰與乾卦六爻有異曲同工之妙。簡而言之,無論是《易經·乾卦》還是《大學》都在告訴我們人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的沉潛,不斷的完善,需要正視因果變化轉換的強大哲學觀的存在,就如一個嬰孩的成長,前一個成長階段是後一個成長階段的原因和條件,後一個成長階段是前一個成長階段的結果。

二、主要精神的相似性——所說皆爲君子謀

《大學》爲“初學入德之門也”。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經一章便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方法,全文圍繞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展開,層層推進,次第分明,結構嚴密。

《大學》以“明明德”爲全篇主要精神,“明德”一詞出自《周書·康誥》。成王平管叔、蔡叔之亂,封其弟康叔於衛,作《康誥》以示警策。意在闡發“皆自明也”的精神,激勵自我彰明,從中感受到一種飽滿而積極的生命力力透紙背,撲面而來。

可以說《大學》所要成就的就是一個陽剛開拓進取的君子人格,所說皆爲君子謀。

而正如橫渠先生張載所言“易爲君子謀,不爲小人謀”,《易經》同樣用它在卦爻辭、十翼處處可見的君子無攸、貞吉、兇、悔吝、悔亡、無咎的'警戒之詞向古往今來的讀者指出了一條君子自我昭明自強不息的可行之路。

具體落實在乾卦中:乾卦六爻皆陽,剛健中正,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這與《大學》自我彰明的訴求是相似的。後者對於這種自我彰明表現得更加細節化了,不斷在八條目中鞭策世人格物、致知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着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把自我彰明的追求推向最高層面的實現即平天下。

由此我們可以說,《易經》以其高屋建瓴和絕對的思想超前性對《大學》的自明明德精神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並促使了後代學者如曾子在《大學》文本上進行了更細化更形象的闡述,並以此明志。

三、基本方法的一致性——修辭立其誠的乾乾之道

二者不僅在主要精神上是相似的,而且在實現自我彰明的自強不息的征程上所秉持的方法也是一致的。唯有自立立己,才能自利利他,唯有修辭立其誠的乾乾之道纔是真正的自我彰明之道。

《大學》八條目中“格物”是成就其它條目的基礎,可以說“格物”是實現三綱領的最基本途徑,更是實現“明明德”的不二法門。格物者,探究事物原委是也,與《易經》中的“極深研幾”是一樣的道理,先明“內明”之學方能付之“外用”,但是“格物”之成就非建立在“誠”的思想基礎上不可。

《易傳·繫辭》說:“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研幾也。”可以說《易》就是一門“極深研幾”的學問。極深研幾,尋本探源,這是一件極其考驗人的事情,不僅要持之以恆,還要不斷進德修業,有如《易經·乾卦·文言》中:“子曰: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也。”文言傳也同樣強調只有不斷加強道德修養的“極深研幾”纔是真正的君子立身成事之道,乃因修辭立其誠般的“極深研幾”才能如此暢達地做到“知至至之,知終終之”。由上可知,《大學》三大綱領之首的“明明德”的實現方法與易經的自強不息之道是一樣的,所謂“君子先慎乎德”,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是也。

 四、基本態度的共通性——謙憂立身之道

另外,二者都十分重視謙虛謹慎時刻懷有憂患意識的人生態度,各自從自己的角度向世人提出了告誡,戒驕如《大學》:“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常懷憂患之心如“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者爲天下戮矣”。

同樣的,此思想也可以《易經》中從源溯流,戒驕謹謙如《易經·乾卦》之所謂上九,亢龍有悔,即是在警戒我們處事當戒之在驕躁。除此之外,我們更知道《易經》中唯一一個六爻皆吉的卦是“謙”卦。“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正說明自從古人在懂得觀察懂得反思時即是十分強調謙虛謹慎,克驕克躁,推崇謙謙君子之道的,誠如“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程氏易傳序》)。

簡言之,從《易經》乾卦中可以看出,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但總體的方向都是要朝着自我彰明,自強不息的人生方向前進的,只是前進過程中有不同的階段任務,並且任務與任務之間是承前啓後的,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這是與《大學》中八條目對“明明德”的實現是一致的過程,他們都講究一種承前啓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具有嚴密的因果邏輯關係,不能隨便超越的,所謂“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故而對於人生路上的指引,二者都強調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同時在這樣的一個漫長過程中二者都啓示我們應時刻秉持修辭立其誠的君子乾乾之道,謹記謙謙君子風範,並常懷萬世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