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講解:良馬見鞭影而馳

良馬見鞭影而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易經講解:良馬見鞭影而馳

下面講復卦初九爻的爻辭。復,是地雷復,就是復興的復,光復的復。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只悔,元吉。

這幾句話怎麼講法呢?復卦的初九爻說“不遠復,無只悔,元吉”。“不遠”就是不很遠,“復”就是回來,意思是說“不要很遠就回來”。這樣說像什麼?所以過去我答應商務印書館把《易經》翻成白話,現在想想真是未經思考胡 亂答應。《易經》怎麼翻白話?根本無法翻。就像這裏,“不要太遠,回來”。這像什麼話?完全不對。翻譯成“不要很遠又回來”,也不對,到是比第一句話好一點,不過翻成白話,便不知道它講的是什麼了,一點意思都沒有。

“只無悔”是沒有一點可以後悔的,“元吉”是根本大吉大利……照這樣翻成白話,實在沒有味道。

在這裏,孔子非常捧他的學生顏回能夠不遷怒、不二過。爲什麼孔子再三強調這兩點?因爲這兩點很難做到。所以顏回不遷怒、不二過,孔子特別強調。至於能夠受得了窮,那還是小事。人做到不遷怒很難,歷史上很多的人物都會遷怒。譬如兩夫妻吵架,小孩子一定倒楣,沒有辦法便拿孩子出氣,打孩子;再不然兄弟姊妹吵架,爸爸媽媽倒楣,這個樣子就是遷怒。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別人來問事情,就要捱罵,這就是遷怒。做官的要去晉見長官,先見要問問“今天上司的氣象如何”?今天的心情好不好?不好改天再見。同學們也會打聽我的氣象。爲什麼?因爲我的氣象不好他會捱罵。有時候長官對某一個單位主管不滿意,便連帶把這一個單位的事情也全破壞了,這個道理就是遷怒。只有顏回不遷怒。不遷怒是十二萬分困難的。

不二過更難,自己的錯誤犯一次,下一次不會再犯。這一點我們都做不到,這就是佛家說的習 氣。人永遠犯自己常犯的錯誤。但是孔子這位得意門生,不幸短命的顏回,他卻能做得到。所以孔子在這裏提到“不遠復”,意思就是不二過。有些人也不錯,也時常檢點自己不要犯錯,錯了不可再犯。但是我們一般人也只脂做到兩三天以內很小心,不會再犯,過了半年三個月便忘記了,又犯啦!

孔子說:“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他說不遷怒、不二過,只有一個人做得到,就是顏回。《論語》記載有一次孔子問他的得意學生子貢,你跟顏回兩個人比比看,你們兩個哪個好?子貢說:“回也問一知十”。跟學禪宗一樣,學禪宗的.人要能“良馬見鞭影也馳”,騎在一匹好馬上,馬鞭子一揚起來,它就跑了。那匹笨馬呢?馬屁股打爛了,它不但不跑,還倒退呢!“良馬見鞭影而馳”,這是學禪宗的條件。所以找不到良馬,寧可不講禪。

顏回問一而知十,告訴他一樣,他知道十樣。“賜也,問一而知二”,子貢說我呢?老師告訴了我一點,我能懂得了兩點。加起來問一知二懂了三面。當然《易經》的卦,第四面他還沒有懂,而顏回已經懂了全卦,問一而知十了。所以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你實在不如他,連我都不如他。孔子對顏回推崇到這種程度,不但子貢不如他,連自己也不如他。孔子對兩個心愛的學生這樣說,也是真話。

孔子說,這種道德修養,顏回做到了。他說顏回做到了什麼程度呢?這方面孔子對顏回非常讚歎,在《論語》上固然可見,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

孔子說:顏回呀!“有不善未嘗不知”,他的思想修養,行爲修養,有一點錯誤,自己都不能知道,這就是顏回的自知之明,一般人很難做到。

“知之未嘗復行”,自己一知道錯誤,便不會再發生錯誤。就像學佛的修到了“空念頭”後,起心動念,無論是善念、惡念,自己清清楚楚。善念保留,惡念不起,惡念一萌,立即把它空掉,這就是“知之未嘗復行”,知道了便不會再來。

“不遠復”也可以解釋爲一起心動念立刻就知道了,就馬上平息了的意思。

“無只悔”,因此做人做事永遠沒有後悔,這樣就大吉大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