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究竟說的是什麼

《金剛經》及其般若學說是成爲諸佛之母,對大乘佛教而言,《金剛經》及其思想有着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也稱《金剛般若經》,後秦鳩摩羅什譯,一卷,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異譯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諦的同名譯本、唐玄奘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義淨譯的《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等。此經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個略本,因爲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剛經》雖然只有一卷,但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在漢地佛教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例如,禪宗六祖惠能就對此經十分推崇,認爲“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

《金剛經》全文約五千四百多字,經梁武帝昭明太子分爲三十二章(分)。通過佛陀與“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的問答,闡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剛經》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無雙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實相者皆是非相”;世界萬法本質上都是“性空幻有”,人們將“如夢幻泡影”的有爲法執爲實有,才生出種種煩惱;爲了破除煩惱就應該掃相破執,這樣才能認識到諸法實相。爲了使人們真正做到掃相破執、無相無住,它還舉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導人們的修行實踐。如,佛陀使一切衆生都得到解脫而進人涅架,卻“無一衆生實解脫者”,因爲衆生之相皆爲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無實實在在之衆生可得,是名衆生。再如,佛陀的身體有三十二種相好,但不能根據這三十二相來認識如來,因爲這不過是外在的虛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來認識如來,因爲這樣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金剛經》對“相”的破斥是十分徹底的,指出對佛法也不能執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煩惱,證悟真理的手段,並不是真理本身。經中以舟筏作喻,說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設,不應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另一個要點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傳六祖惠能聽人誦經至此處言下大悟。住,意爲住著之所,無住,則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著於一定對象。因萬法無常住不變之自性,人之認識也不應以固定概念當作事物的固有本質。《金剛經》最後強調,般若法門是佛法修行解脫的最高智慧,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承諾如果有人信持此經,併爲他人解說,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報不可思議”。該經末尾,佛以一首偈頌作爲全經思想的總結:“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在佛教史上影響極大,被認爲是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衆聖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掃相破執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是獲取佛法正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開展修行實踐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論,就佛教的信與解來說,主要解決了解的問題;就佛門的知與行來說,主要解決了知的問題,自然成爲諸佛之母。對大乘佛教而言,《金剛經》及其思想有着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金剛經》作爲譯介最早、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對中國佛學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把《金剛經》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南華經》並視爲釋、儒、道三家的宗經寶典。就中國佛教宗派內部而言,隋唐以後天台、三論、法相、華嚴諸宗都十分崇奉《金剛經》,各宗大家都結合宗義寫下了不少有關《金剛經》的註疏。直至近現代,寺院僧人日常課頌和講經說法,都依此經。在民間,《金剛經》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也隨處可見,連目不識丁的婦孺都有可能隨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剛經》。在佛教扶世助化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金剛經》應驗、感應故事成爲中國民間社會勸善化導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剛經》爲題材的各種文化藝術創作則說明了該經在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和地位。《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中國文化的關係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國佛學與傳統文化的精髓,瞭解一下《金剛經》是十分必要的。

拓展閱讀:學習《金剛經》的真正用途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唸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裏存着阿彌陀佛普度衆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唸佛如此,唸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裏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