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心靈環保

《金剛經》就是奉行其則的具體表現。所謂世界悉檀者就是應世界諸法因緣而安立世界法相,令世界衆生於世界緣起法相而生智解。

(一)保護物質的自然環境

包括生態資源的保護以及物質資源的保存。所謂生態保護,包括對於所有野生動物以及植物的保護。

要將所有動、植物生存的環境,都看作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沒有這些動、植物,人類也無法單獨生存。這些共同生活的生物環境,相互之間都有它自動、自然的調整作用,如果人爲加以破壞,使自然生態環境失去平衡,也會爲人類帶來災難。例如,撲殺麻雀,結果蝗蟲一來,即釀成蟲災。麻雀固然吃米榖,但也吃蟲,也幫人類避去了蟲害。麻雀吃了農夫辛勤耕種的穀物,把麻雀撲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對的,但卻因此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會爲人類的生存帶來災難。又例如砍伐森林,目的在於增加耕地面積,擴大農民生產,不過一旦森林砍伐殆盡,一片童山濯濯,成爲光禿禿的不毛之地,勢必引起旱災,亦引來水患。

臺灣是個彈丸之地,如果任意破壞自然生態,我們很快便會受到報應。許多先進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在國內講環保,卻到印尼、南美洲去砍伐原始森林,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已經是「地球村」,彼此息息相關,聲氣相通,樹木在本國和自己有關係,在南美洲、印尼,又何嘗沒有關係?

除了生態資源的保護,物質資源的保存也很重要,現在我們對物質資源的浪費,很快就會帶來災難;譬如,對石油及水資源的浪費,石油及水,有如人體的血液,如果將油料燒盡,地下水抽光,會爲人類帶來什麼情況?後果或許會可怕的不堪想象!

目前,我們雖然生活在非常富裕的物質環境中,但是人類的健康狀況卻愈來愈壞,科學文明愈昌盛,人類的苦難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我們的快樂和幸福未必超越五千年前的老祖宗。

以佛教來說,佛教主張要愛護一切衆生。因爲愛護所有動物,所以不殺生;因爲愛護所有物質,所以要惜福。對所有一切物質,都應該好好愛惜、好好運用,一用再用直到不能用爲止,這樣才能把我們的環境保護好。

佛法說,我們的身體是「正報」,生存的環境是「依報」,因爲我們必須依靠環境而生存,所以叫作「依報」。如果我們繼續不知節制地破壞、浪費而不加以愛惜,不僅我們的子孫無法享有這樣的福報,我們自己的來生,也因此而無法往生淨土了。

(二)保護人間的社會環境

保護社會環境包括對家族倫理、社會倫理,乃至於對職業及政治倫理的保障與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要有倫理。倫理的意思,就是尊卑、高下、長幼和先後有一定的次第。例如,我們今天聽講的座位,如果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位置,進入會場的時候,一定井然有序,不會你爭我搶;如果會場的座位安排沒有對號,一旦很多人同時進來,就可能產生你佔我奪、爭先恐後的狀況。所以,人與人之間,必須有倫理的規範;如果不遵守倫理,或許一時間彷彿自己佔了上風,他人遭殃,事實上,自己就在其中,根本難以豁免,到頭來還是反受其害。

有一個故事是說,有一個惡媳婦虐待她的婆婆,每天用同一只破碗盛飯給婆婆吃,吃完了也不洗,第二餐再用同樣的碗盛飯給婆婆吃。終於有一天,這個惡媳婦自己也娶了媳婦,但是她對婆婆依然故我,仍是老樣子。一次,這位惡媳婦拿了這隻破碗隨手一扣幾乎打碎,她的媳婦馬上把這隻破碗搶過去說:「婆婆,不能打破啊!」

這位惡媳婦問:「打破有什麼關係?」

她的媳婦答:「不行啊,我還準備將來留給你用哩!」

這雖然是個笑話,卻是值得警惕的,一代看一代,你如何對待上一代,你的`下一代也會如何對待你;就算你的下一代不如此待你,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你仍然得承擔起因果。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有不報,時辰未到」,這一生不報,來生也會報。佛法中有「花報」與「果報」,「現生報」也叫「現世報」,現世報僅像是開花一般,並不是全部,來世的報纔是更厲害的結果。

此外,既得遵守家族的倫理,也須遵守社會的倫理。社會的倫理是什麼?每一個社團都有它的倫理關係,譬如,組織法中規定負責人和成員,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運作方式,否則,這個團體就變成一羣烏合之衆。而宗教更是重視倫理,師徒關係、信徒與出家人的關係,都是倫理;有職務的倫理、職位的倫理,甚至還講戒臘的倫理,誰先受戒,便應受到尊敬

「倫理」如果用佛教的語言來講,稱之爲「法住法位」,也就是說,每一個現象,都有它一定的位置。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環境中,都有他不同的位置;每一樁事物,在不同的時間、情況下,都有不同的立場和位置,我們要加以尊重,這就是倫理。

例如,有時候我是老師,有時候我做學生。做老師的時候就要像老師,做學生的時候就要像學生。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各有其軌跡、地位;違者相互衝突,順者彼此輔助。

雖然說要隨順因緣,但佛法也鼓勵人要積極促成因緣。因緣沒有成熟,要促成它。如果怎麼樣也做不出來,那就暫時擱下。譬如說,我計畫到國父紀念館演講,但是場地怎麼也租不到,那到底還要不要講呢?如果怎麼也租不到,便放棄演講計畫。因爲我知道「諸法因緣生」,別人也需要用場地,並不是只有我才能用,所以不需強求,只要等待以後有因緣就好了。

(三)保護自我的內在環境

自我的內在環境,包括心理活動和精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