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包容之心

若有人諷誦、受持、書寫《金剛經》四句偈,功德自是無法言說,但如果能通達整個經義並如理作意,功德就更不待言了。以下是金剛經的包容之心,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剛到美國的日子是心苦的,陌生、寂寞、迷茫,開始的半年裏幾乎是伴着淚水入眠。無助的時候開始念《金剛經》,一天一遍,從哆哆嗦嗦的一字一句,到幾乎能背誦下來,這期間不知不覺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

剛開始誦經的時候,因爲不懂,所以除了唸誦之外心裏沒有任何的念頭。隨着時間的推移,誦着誦着慢慢就不斷會有疑問閃現出來,比如:如此殊勝的一部經文,爲什麼要從“乞食”、“飯食”、“收衣鉢”、“洗足”、“敷座”講起?當佛回答長老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如是”指的是什麼?如何理解“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佛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但爲什麼寺廟裏都有佛像供信衆跪拜祈福?正信希有分第六中提到“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可是如來是怎樣悉知悉見的?經文中幾次提到“四句偈等”,到底指的是哪四句?在第十三章中,須菩提已經明白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可是到了第二十六章,當佛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卻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更不可理解的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依據常理,通常人們不都是通過音聲的祈求請菩薩保佑的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開章就說到“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難道這兩部經文是矛盾的?……雖然疑問越來越多,但當時也沒有刻意地去尋找答案,加上那時客觀條件的限制,也無法查閱到更多的《金剛經》註解。現在回想,非常慶幸當時的閉塞,因爲沒有任何外界信息的干擾,可以使我安靜地用心去誦、去參、去悟。

開悟後的歡喜

誦經大約半年後的某一天,剛誦完《金剛經》的我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歡喜,那是一種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喜悅,感覺整個身心都開了,似乎也悟到了一些東西。

佛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可我活了幾十年好像都被這顆心牽着走,時而高興,時而悲傷;時而舒坦,時而難過;時而興奮,時而寡語;時而平靜,時而起伏……

整個人被這顆心搞得兜兜轉轉,真的好傻呀。從那刻起,我放下了對過去的依戀,卸掉了對未來的迷茫。我輕鬆了,因爲我要面對的也只是瞬間即逝的此時此刻。

《金剛經》最打動我心的是它的包容,它肯定了所有宗教的賢聖。短短的一句“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是多麼的'樸素且有氣度。也要感恩《金剛經》,使我在學佛的道路上遇到了真正的明師。

在我正式皈依之前,曾有過不少的皈依機會,也有師父勸我出家,但我始終覺得似乎還少點什麼。直到我偶遇到師父,沒有深入的瞭解,我卻脫口而出要皈依他。記得當時我只問了一句:“師父,如果我皈依您,您對我的要求是什麼?”師父非常平靜地說了句:“我對你的唯一要求是對所有的宗教都有包容。”天,這就是我尋找的佛。

金剛經:充滿生命的力量

《金剛經》通篇用非常樸實的語言闡明瞭許許多多的道理:如善護念、不住相、無有定法、佛法即非佛法、心爲有住則爲非住、等等,它不僅是一部極有意義的佛教經典,對我來說也是一部生活的寶典,是我生命的力量。

不論在修行路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明白即使有明師,我們還是必須自己因緣自己了,自性自度,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覺悟、自己的精勁,纔是自己救自己的唯一途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然而,這一切,都需要從最平實的吃飯穿衣開始,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生活的根本,從根本中修行,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