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法師談《金剛經》旨趣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經之中,部頭最大的就是般若部。佛說《般若經》,在說法四十九年之中,世尊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由此可知,般是整個佛法的中心。佛說般若,前後一共有十六會,中文譯本《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聽說西藏文中有千卷之多。由此可知,這樣大部的經典,讀誦已經相當困難,何況受持演說。正因此,世尊特別在第九會由博而約,特別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一部經在中國前後有七種譯本,流通最廣的就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羅什大師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譯一小段,總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個字。不但般若的精華、般若的宗旨盡在此經之中,我們得到這一卷,可以說整個的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本經確確實實是少文(文字很少),而含無量義,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唐朝時候,禪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師,極力的提倡,所以《金剛經》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流通不絕,無過此經。要用現代話來講,佛經裏面知名度最高的無過於《金剛經》。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彌陀經》,但是沒有人不知道《金剛經》,這是古德的提倡。由這個地方我們也能看到,由於經典流通得廣,讀誦的人多,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民得佛護念加持,這也是必然的事實。

那麼《金剛經》說什麼呢?倓虛法師所講的《金剛經》旨趣,他講得簡單明瞭。

1.離相,成就解脫,消諸業

我們天天講消業障,業障怎麼消?不着相才能消業障,着相那業障怎麼能消得了?都是根據《金剛經》教義所說的.。

2.無住,成就般若,破諸惑

惑是迷惑,破迷開悟的訣竅是無住。《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行佈施」。像這樣的句子在本經很多。

3.無法,成就法身,脫諸苦

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般若裏講緣起性空,了不可得,這才能「成就法身,脫諸苦」。《般若心經》裏面講,「度一切苦厄」。到無法的時候,一切法都放下,都不執着了。消業、破惑、脫苦,這是本經的旨趣。

4.破三心,除四相,爲發心之要務

這一條講得真的是非常究竟徹底。凡夫莫不以爲我能執着、我能執,或者說得粗顯一點的,我能得,凡夫都患得患失。誰得到了?我能得。什麼是我?一般人認爲身是我,聰明一點的人知道這身不是我。什麼是我?能夠思惟、能夠想象、能夠感受苦樂的,這個是我,心是我!西洋哲學家講:我思故我在。什麼是我?能夠思惟、想象的,那個是我。我能思、我能想,能想、能思惟的那個就是我。佛在本經上說,好!能思、能想的是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執着的我沒有了,能執着的、能得的心沒有了,你還得個什麼?三心不可得。這是從根本上消業斷惑,不是從枝葉上。你打個什麼妄想?妄想不可得。

你所得的是什麼?所得的不外乎四相。「我相、人相」,我相、人相是從「相對假立」的。「衆生相」,這個衆生就是一切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是衆緣和合而現的相。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衆生不是指廣大的衆生、廣大的人,不是這個,那你就把意思講錯了。我們今天所謂動物、植物、礦物,再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現象,都是衆生相。下雨、颳風都是衆生相,都是衆緣和合,「由緣和合假立」,稱爲衆生相。「壽者相」,壽者是時間相續,「由相續假而立」。都是假的,我人是相對假,衆生是緣和合假,壽者是相續假。你所執着的這些物是假的,你能執着的心是假的,你還有什麼搞頭?還有什麼執着?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如果把這些事實真相,統統都搞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心裏頭馬上就得大自在;換句話說,你的真心就現前,妄心沒有了,徹底瞭解它是虛妄、不可得。

衆生就是堅固的執着,不肯放下,不曉得能執着的心是假的,所執着的這些物相也是假的。所以佛菩薩眼睛裏看芸芸衆生是可憐憫者。爲什麼可憫憐?假的、全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真有這個事,佛不能夠說衆生是可憐憫者。因爲它是假的,怎麼樣打妄想、怎麼樣執着都是一場空,不是說到死了以後一場空,現前就是一場空,當下即空。這一執着壞了事,現前無量的煩惱,苦不堪言,將來輪迴六道,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金剛經》幫助我們明瞭事實真相,教給我們徹底放下,恢復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禪家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金剛經》的好處在此地。

「破處即是顯處」,破妄,真就顯了。破妄顯真「是同時,是一時」,不是有先後的,先破妄然後再顯真,不是的,是同時的。妄除一分,真就顯一分;妄除二分,真就顯二分。理可以頓悟,一下就明白了;事要漸漸的除,事上除一分,你的清淨心、你的般若智慧就透一分。事上怎麼做?事上真的要放下,不要再執着!一定要依照經典的教訓,認真努力去做。這是把本經綱要給諸位報告出來,綱要抓到之後,經文就不難領會。

拓展閱讀:《金剛經》經題解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本經總題。“經”字是通名,佛所說都稱爲經。“經”字前的七個字,本經獨有,這是別名。開頭“金剛”兩個字是形容詞,稱讚般若如金剛。金剛是喻,金剛有不同的解釋,但涵義是一樣的。現結合實際,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即鑽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金剛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壞。所以它最堅最利,而沒有能破。以這個金剛石做爲譬喻來形容般若。金剛是貴重的寶物,以譬喻實相般若是諸法中尊。它堅固不爲一切所壞,來譬喻觀照般若不被一切愛見所侵犯。金剛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來譬喻文字般若能斷衆生種種疑惑。

永明大師《心賦注》說:“夫般若者是諸佛之母。故淨名經頌雲‘智度菩薩母,能生一切導師’。所言般若者,即一切衆生自心靈知之性耳。”因爲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稱般若爲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淨心與實相般若,真如實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稱。般若是諸佛之母,般若也即衆生自心靈知之性。《心賦注》又說:“離此一心別無殊勝。” 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圓中圓,滿中滿,實中實,真中真,了義中了義,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爲最”。所以經中釋尊宣說:本經“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如來所說這個法,是爲發大乘心的菩薩所說的,是爲發最上乘心的菩薩所說的,可見這個經是殊勝的。“波羅蜜”是到彼岸,也可譯爲度無極。有爲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羅蜜。相似般若,名爲般若,但不是波羅蜜。本經是般若是波羅蜜,故稱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