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歌聲》讀後感

《歌聲》是朱自清1919年11月23日創作的一首詩歌。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篇一

《歌聲》吟詠的正是朱自清的這種心靈的歷程,寫聽歌的感受.“好嘹亮的歌聲!”起章就是對他所聽到的歌聲的讚歎,沉浸在黑暗空虛中的他,彷彿通過歌聲接近了光明,使他紛擾、煩憂的內心得到“古井般的平靜”,使他在周圍的冰冷中感覺到“縷縷微溫”,這時,骯髒的世界,他和人的一切世俗關係,就完全忘卻了;於是,他卸去沉重的負擔,心靈輕飄飄地隨歌聲起伏,而沉浸於其中.這首詩寫得並無深意,卻脫俗、空靈、清新,表現了當時的心境情緒.

隔了兩年,朱自清又寫了同題散文,仍寫聽歌的感受,可以作爲這首詩的詮疏.散文《歌聲》記他在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聽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令他神迷心醉.他的心靈隨歌聲展開翅膀,在春晨細雨中輕快地翱翔,在花園錦繡般的花叢裏遨遊,在東風中讓田野上茂盛的草木、田禾和着泥土的甜香沁人心扉.最後一段寫道:“看啊,那都是歌聲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着,也用心唱着.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爲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着,聽着,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好一幅真、善、美的圖畫!歌聲把人帶進純潔、明淨的境界,這裏五彩斑斕,香花芳草,田園欣欣向榮,宇宙充滿生命的活力,於是,詩人的心靈浸沉於其中.它不是寫實的現實主義素描.也不是激烈的浪漫主義抒情,只是寫出他從高尚的藝術中獲得的欣悅和寧靜,表現他對與假、惡、醜的現實相對照的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當時一些青年知識分子愛好和皈依藝術宮殿的共同心態吧.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篇二

靜靜的欣賞,如同身在歌聲中,心隨旋律轉動。作者以清麗的筆調,運用生動形象的移覺手法,融入豐富的想像,引我進入了一個美妙的歌聲境界。我驚歎歌聲的魅力,更驚歎朱自清的出色描繪。

作用運用移覺,從觸覺、視覺、嗅覺三方面來進行描繪。“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像愛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樣。”“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作者把歌聲的輕柔之美化作可觸及的物象,形象而具體,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潤、輕柔、滑膩細緻。輕柔的歌聲突然轉向了低沉,於是作者又巧妙地一轉筆鋒,讀者眼前出現了,“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歌聲中淡淡的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春的睏倦,感受到了淡淡的哀傷。忽然“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溼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清新的花香混着泥土的氣息,沁人心脾,讓人精神爲之一振。這正是歌聲的輕快活力給人聽覺的震撼。

散文意境的創造,要善於捕捉意象。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潤的春雨、輕柔的微風、油滑的涌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溼的泥氣息、新栽的秧和少壯的麥的氣息、柳樹清新的蒸氣。

作者把感情注入到這些事物中,通過移覺的手法將歌聲完全轉化成這些我們能夠觸摸得到的,看得到的,聞得到的物象。然後再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情與景、虛與實和諧統一起來,自然地展開聯想。他把輕柔的歌聲給人的享受比擬成春雨、春風的輕撫;把低沉的歌聲比擬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靈爲之一振的歌聲比擬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

傅德岷在《散文藝術論》中說“聯想,是散文家感情的昇華,插上想像的彩翼,散文家就可以在宏觀宇宙、微觀世界騎着思想的駿馬縱橫馳騁,自由奔突、展示出無比瑰麗的藝術境界,給人以詩情畫意的美感。”隨着作者想像的綿延,我們彷彿也走進了歌聲的世界,聽到了歌聲,看到了那一個美麗奇妙的境界:我們站在寧靜的花園中,享受着春雨的滋潤、輕風的輕撫,感受着花朵的黯淡帶來的淡淡哀傷,呼吸清新的花香和泥土的氣息。一切是那麼安寧自然,心靈的塵蒎滌無遺,心中的煩惱飄走無形,只剩下自然的肉體,輕鬆舒坦的心情,融入純潔的自然境界中,無拘無束,無牽無掛。

品味過這篇散文,我們沉浸在作者那隨歌聲而流動思維,隨樂符而展現的畫面,隨想像而進入的奇妙的意境。真是一番美的享受。

朱自清細膩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詩意的心懷,營造出優美意境。《歌聲》樸素淡雅,絕無浮華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氣的青年詩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作者描繪歌聲,運用移覺這一藝術手法,把歌聲“朦朧”的聽覺形象,與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形象,交疊在一起,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南微雨圖,散文韻味十足,令人神往。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篇篇三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裏“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彷彿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了那細雨,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裏。羣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豔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着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着芳春的銷歇麼?是感着芳春的睏倦麼?

大約也因那濛濛的雨,園裏沒了濃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溼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裏,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着;也用心唱着。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於是爲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着,聽着,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