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張愛玲》讀後感

室內仍然是難耐的酷熱,我在電腦上讀張子靜的書《我的姐姐張愛玲》,一氣兒讀下去,讀得昏天黑地,當然我沒忘記熱,空調在呼呼地吹着。茶水已經淡而無色,也不願起身去重新泡一杯。是那通篇美麗而哀愁的敘述,吸引着我並幾次被感動得心生無可名狀的悲意。相對於張愛玲文字對親情描述的孤傲與冷漠,張子靜是充滿溫暖和愛意的。他一直在愛着他的姐姐,思念着他的姐姐,也無時不在關懷與關注着他的姐姐。姐姐是曠世奇才,風華絕代,他因此而無比榮耀。他真實而客觀地將家族裏的一切有關的人物都作了細仔的介紹。包括李鴻章包括張佩綸包括黃翼升等等,描寫他們的功與過和繁華落魄。這些是在張愛玲的文字裏很少看到的。(當然被她編成小說的是另外一回事)。

《我的姐姐張愛玲》讀後感

張子靜在本書裏對姐姐與家族親眷的往事用平和的語氣款款而談,那麼客觀而富於理解。他對母親在他幼小時候的離去也能給予大度的理解。對後母也是用寬容的心態,靜靜無爭。所有親情與他都像一塊質地光滑的絲錦,伸手撫摸下去碰不到一絲疵點。對姐姐的離家、去國,甚至都沒有與他做任何告別,也是理解。對姑姑的淡漠親情沒有絲毫怨言。他和姐姐比,雖然生活在父親身邊,其實也與孤兒沒什麼區別。他幼小的心靈需要姐姐的呵護,需要母親的`愛,可是他被母親拒絕了。他寫,在姐姐離家後不久,他也抱着一雙球鞋來投奔母親,想和她們一起住,可是母親委婉地告訴他,她的經濟狀況只夠姐姐的教養費。當時他哭了,姐姐也哭了。最後連姐姐也不辭而別,並且是永遠的離別,沒有音信的離別。那天他又去找姐姐,被姑姑淡漠地告知:“你姐姐已經走了。”便把們關上了。走下樓來,他忍不住哭了,看見滿街穿着人民服的行人,想起姐姐曾經說她不願意穿這樣的服裝,太呆板。他以爲姐姐是因爲不喜歡穿這樣的衣服而走的,其實這當然不能是全部的理由。但,他是真真切切地感覺到這回是永遠地被親情拋棄了。他一生孤獨而且是冷清,住在揮豪無度的父母離世前留下的只有14平方米的房子裏……

也許是滄桑過後的一種淡定吧,張子靜74歲動筆寫他心中的一切記憶,在充滿華麗色彩渲染下的姐姐離世以後,他很平靜、很真實地敘述了鬱結在心中70年的情愫。然後76歲也悄然離世。他只比姐姐多活了一歲,看來姐姐的存在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他說:“我也沒有子女和親人,但知道大洋彼岸還有姐姐在,我就不感到孤獨。”姐姐是他的神話,一種精神支柱。他人生最後一年裏只爲講述很多包括姐姐也不知道和沒有寫到的鮮爲人知的故事,給研究張愛玲者無疑提供了重要而炙手的材料。這是不朽的貢獻。

我總是很看重親情這一塊。所以我讀着,感動着,爲這對與我不相干的張氏姐弟。他們一個是那麼孤絕,一個是如此悽清。但是我覺得弟弟雖然孤獨卻不自閉,他說在姐姐死後,他就有意常把房門打開來,好讓鄰里們路過他的門口能往裏窺探一眼。他信任鄰里,也信任這個社會,這表明在他淒冷的內心世界裏還是渴望被關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