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一直想看看餘秋雨的《苦旅》。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昨天,從書店抱來一摞書。歸家,便迫不及待地從書堆中抽出《文化苦旅》,嗅着那醉人的墨香,翻開了第一頁。

聽人說,《文化苦旅》,是要帶着一種莊嚴而神聖的感覺去讀的。畢竟疑惑,但我看完第一篇,才一擡頭,眼眶裏已滿是淚水。

是感動嗎?

是悲傷嗎?

是我感受到了餘秋雨的文字中對敦煌文獻慘遭掠奪所飽含的深深的無奈!

便覺得,每個人都是這樣,心底或多或少地隱藏着一份對文化的悽苦與無奈。當這些悲愴的感情被激發的時候,彷彿深淵裏的岩漿,便不顧一切衝將上來了。

當我沉浸在《沙原隱泉》帶給我的震撼,《夜雨詩意》帶給我的愜意,《道士塔》帶給我的酸辛,《藏書憂》帶給我的風趣……彷彿在依稀中看見,餘秋雨——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老翁,整日行走在那些細細密密的古老民族的文化當中,撫摸着那透着滄桑與無奈的殘垣斷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像是在聆聽它的心聲,又像是品嚐古老文化的痛楚——不覺啞然驚了。

有時也曾想過,這樣深厚的古老文化,對於一個年過六旬的老翁來說,是不是太凝重了?是不是,太過沉悶了?

然而,看着,看着,這個困擾我多時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書中,儘管大多數是在渲染一種蒼涼,寂寥的古文化氛圍,但不難看出,他並沒有普通老人的日暮沉沉、行將就木的老氣,而是跳脫着一種小小的調皮,小小的愉悅,使人在深刻反省爲何會遺失諸多古老文化的同時,也不禁啞然一笑了。

在這部浸透着古老氣息的沉甸甸的書中埋下頭去,頓覺心中被什麼沉重、蒼涼而又無奈的東西壓住了。那是文化的呼喊;文化的悽泣與一位老人的沉痛的話語;每一句話,都透着古文化的辛酸淚,一滴,一滴,滴在餘秋雨的心上,也滴在我們的心上。

但《白髮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令人眼前一亮了。餘秋雨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爲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生動形象,我彷彿沉浸在江南小鎮的悽美柔婉之中,久久無法自拔。

閱畢,掩卷,珍重而擱之。它畢竟不同於其他,它擁有着獨屬於自己的一份珍藏,一份古韻,一份沉重,一份豐厚的文化饋贈,是要仔細地讀三五遍的,方能更深地瞭解,更深地領悟其中的酸辛與無奈,柔婉與悽迷。《文化苦旅》,不僅僅是一次空間與稿紙的雙旅行,更是一次考驗人心與在一片漆黑中探尋、摸索古文化的心靈旅程。在黑暗中探索,在思考中沉澱,在心靈中挖掘,在空白中書寫,《文化苦旅》便是完美地詮釋了它們的意義。

在文化中苦苦跋涉,風餐露宿,只爲找尋那些被遺失的古文化,只爲喚醒那塵封在人們記憶中的古老的民族精神——或許,這便是《文化苦旅》的精粹之所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