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郭沫若簡介

國現代文學作家中,沒有另外一個人,象郭沫若那樣親身經歷那麼多關聯着歷史的重大事件,象他那樣活躍在中國現代史的各個關鍵時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郭沫若簡介 ,歡迎大家閱讀。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是四川省樂山縣人,少年曾就讀於成都石室中學。父親郭朝沛經營商業。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着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爲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臺灣的早期新詩創作。

他本人也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六出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歡迎。臺大歷史系教授王遠義認爲郭沫若等人這一時期的作品,開創了一條大衆形式與精英創作結合,現代性與傳統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學與文化道路。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因爲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當選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員在《知識場域的桂冠:從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談起》一文敘述了這次中研院院士選舉和郭沫若的當選過程。

郭沫若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郭沫若的重要著作還有《兩週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轟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爲《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出版發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靜夜》被選入七年級人教版課本。《雷電頌》被選入八年級課本。

文字學

郭沫若是甲骨學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 《奴隸制時代》等。

在中國上古史和考古學領域中,甲骨學“四堂”的名氣無人不曉。唐蘭先生對四堂的評價是: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學研究的歷程與成績,他們的學術貢獻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間,難以權衡出個高低輕重。但若從甲骨學學科理論與體系建設這一角度而論,董作賓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沒有他在科學發掘甲骨文與斷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甲骨學這一嶄新的學科或許不會如此迅速地從金石學古老的母體中脫胎出來。

郭沫若主要著譯書目

[創作書目]

三葉集 (通信集)田壽昌、宗白華、郭沫若合著,1920年5月,上海,亞東圖書館

女神(詩歌戲劇集)1921年8月,上海,泰東圖書局卷耳集(《詩經·國風》今譯詩集)1923年8月,上海,泰東圖書局

星空 (詩歌散文集)1923年10月,上海,泰東圖書局

聶荌 (二幕劇)1925年9月,上海,光華書局

文藝論集,1925年12月,上海,光華書局

塔 (小說戲劇集)1926年1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三個叛逆的女性 (戲劇集)1926年4月,上海,光華書局

落葉 (中篇小說)1926年4月,上海,創造社出版部

橄欖 (小說散文集)1926年9月,上海,創造社出版部

瓶 (組詩)1927年4月,上海,創造社出版部

前茅 (詩集)1928年2月,上海,創造社出版部

恢復 (詩集)1928年3月,上海,創造社出版部

水平線下 (散文集)1928年5月,上海,創造社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