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爲話題的作文:臘八節的來歷

導語:一個臘八節,醞釀種種好心情;一碗臘八粥,傳遞幾分溫暖意;一家可愛人,彼此珍惜好窩心;一份新祈願,帶來來年好光景。臘八節快樂!接下來小編整理了臘八爲話題的作文:臘八節的來歷,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臘八爲話題的作文:臘八節的來歷

篇一:臘八節喝臘八粥的來歷

我國民間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個農曆臘月的名稱,以及吃臘八粥的民俗是怎麼來的呢?臘八粥的含義是什麼?

一.臘八粥的起源

臘八粥的起源,始之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的蜡祭農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則是起源於我國古代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蒼。

1. 神農氏的始作蜡祭

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飲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易經·繫辭》說:“需者,飲食之道也”,即需要的主體是飲食。《禮記·禮運》說:“孔子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即:禮俗之初是從保證飲食開始的。食物來自於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業的興起,始自於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的發明農具,樹藝五穀。《易經·繫辭》說:“神農氏作,斫木爲耜,揉木爲耒,教民樹藝五穀。”耒耜是農耕用具,即翻田的犁。耒是犁柄,耜是犁鏟,翻田耕種,收成五穀。所謂五穀,即:稻、黍、稷、麥、菽。《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句,趙岐《注》說:“五穀者,謂稻、黍、稷、麥、菽也。”菽是豆類的總稱。五穀收成後,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於年終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蒼,並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蜡祭的含義是慶豐收之意,禱祝則是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土地肥沃,昆蟲不作,災害不生,再來一個好收成。這就是蜡祭。蠟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祭祀農神的祭名,即農曆每年十二月祭農神之稱。蠟還音拉(là),與臘同音。於是,蜡祭也被稱作臘祭,臘祭是蜡祭的轉稱。

2. 天子大蜡八

蜡祭有八個方面的內容,稱爲八蜡或蠟八。《禮記·郊特牲》說:“八蜡以祀四方。”鄭玄《注》說:“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輟,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頭代炎帝神農氏石年開創了我國古代以農業立國的根本,並且始作蜡祭以告上蒼,形成了我國古代年終蜡祭的開始。蜡祭在我國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爲一國之主的歷代天子或國君,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都要作蜡祭以祀神,並且進行禱祝,稱爲天子大蜡八。《禮記·郊特牲》說:“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爲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祭百神以報嗇也。饗農,以及郵表輟、禽獸等,仁之至,義之盡也。迎貓,爲其食田鼠也。迎虎,爲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與水庸,事也。故祝曰:‘土反(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皮弁素服而祭之。”文中,伊耆氏即神農氏。嗇即穡,收割莊稼的意思。先嗇,始教民以稼穡者。司嗇,主管農業者。仁,不忘恩而報答之。義,有功勞必報答之。坊,堤壩。用來儲水、障水。水庸即水溝,用來引水、放水。反即返字。皮弁,用白鹿皮製爲弁。素服,用素繒布製爲服。

八蜡之祭或稱蠟八之祭是祀八谷星。八谷星是主歲收豐儉之星。關於八谷,《本草》:“八谷”,《注》說:“黍、稷、稻、粱、禾、麻、菽、麥。”《大象賦》的《注》說:“稻、黍、大麥、小麥、大豆、小豆、粟、麻。”八谷一詞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說:“八谷八星,在華蓋西,五車北。武密曰:主候歲八谷豐儉。一稻,二黍,三大麥,四小麥,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晉書·天文志》說:“五車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歲八谷豐儉。”根據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蜡八的“八”字,並不是隨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義的。即祀八谷星神。

3. 臘八粥的成因

臘八粥起源於我國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天子大蜡八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二是進行禱祝和祈求。

① 關於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萬者,極言其多也,並不是真的合聚一萬種物品,也不是隻限於八種蔬果。蠟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農神,農業的八個方面,並不是說用八種蔬果來祭祀。索者,絞合也,蠟即索的意思。饗者,敬獻也。即將許多種蔬果穀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神靈,然後食用,叫做臘八粥。爲什麼是煮熟成粥,而不是煮成乾飯呢?因爲蜡祭是要禱祝,蠟八祭祀加上禱祝就是蠟八祝,也就是臘八粥。臘八粥諧音蠟八祝。那麼,蠟八祝爲什麼不寫成蠟八粥而要說是臘八粥呢?即:蠟爲什麼變成臘呢?因爲年終十二月祭獻神靈用的蔬果穀物等全都是幹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穀物等放置到年終十二月,當然全都變成幹物了,而幹物稱臘。所以,用幹物蔬果煮成的蠟八祭祀之粥,就被稱爲臘八粥了。這裏的八是祀八神的意思,並不是指八種蔬果。關於幹物稱臘。幹物在天子家中歸臘人掌管。《周禮·天官·臘人》說:“臘人掌幹物。”鄭玄《注》說:“臘,小物全乾。”所以是幹物稱臘。蜡祭是用蔬果乾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蜡祭又被稱作臘祭。即蜡祭也稱臘祭,蠟八也稱臘八。這裏的臘是指幹物的意思,還沒有和十二月連繫在一起。但臘祭是在十二月進行的,其含義已經和十二月靠近了。

4. 臘祭之日――――臘日

臘祭之日是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那麼,是在農曆每年十二月的哪一天進行呢?《說文·肉部》說:“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本草綱目·水部》說:“冬至後第三戍爲臘”。即:臘祭是在農曆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戍日進行的。該日稱爲臘祭日,簡稱臘日。既然農曆每年的年終十二月爲臘祭之月,則臘日應該都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內。《史記正義》說:“十二月,臘日也。”可是,冬至在我國的農曆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後第三個戍日臘日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有時也會落到下一年的正月裏去。這就不符合農曆每年十二月進行臘祭的規定了。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臘祭的日子固定在農曆每年十二月裏的某一天。究竟是那一天呢?既然每年天子的臘祭稱爲天子大蜡八(祭祀八農神八谷星),蠟八也稱臘八。那麼,就將每年臘祭的日子臘日定爲農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而被正式確定下來。《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初八日爲臘日。”該日是一個固定的日子,始終在十二月裏而不會改變,符合“十二月,臘日也”的規定。

5. 臘祭之月――――臘月

用幹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裏的臘字是幹物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在《說文》所說的:“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年代,臘祭的日子有時是在年終的十二月,有時是在下一年的一月裏。即臘祭之月的臘月,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月份。有時十二月爲臘月,有時下一年的一月爲臘月。這裏的臘月是指臘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稱。後來將臘祭的日子定在農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於是,臘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況下,臘祭之月的臘月,就固定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了。這裏的臘月雖然是固定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但還是臘祭之月的意思,並不是月份名稱。臘音拉(là),我國古代十二月祭名,稱爲臘祭。

6. 臘月名稱的確定

天子大蜡八,我國古代天子國君每年的年終之時,都要用幹物祭祀農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作爲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終之時,用幹物進行臘祭。臘祭是在農曆每年的十二月進行的,而且是用幹物,幹物稱臘。於是,秦始皇就將臘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爲臘月而被確定下來。即:十二月稱臘月。這裏的臘月是月份名稱,臘祭之月的含義已不明確,幹物的意思則就更蕩然無存了。

7. 臘八粥的由來

由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幹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幹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幹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曆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幹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爲臘八祝或稱蠟八祝,祝與粥同音,於是就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乾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並進行禱祝。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幹物煮粥,敬獻農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關於臘八粥的內容和做法,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紅糖,瑣瑣葡萄等,以作點染。”

二.臘八粥起源的錯誤說法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社會上有一種錯誤說法,說臘八粥起源於夏曆十二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寺院僧衆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名曰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將臘八粥的起源和釋迦牟尼成道連繫在一起。這樣的連繫是錯誤的。臘月初八日寺院僧衆可以用臘八粥供佛,但不等於說臘八粥起源於臘月初八日的釋迦牟尼成道。首先在時間上,十二月稱臘,始於我國秦始皇之時,在此之前,臘月並不一定就是十二月,即:十二月並不稱臘月。而釋迦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餘年的春秋之時,其時十二月並未稱臘,怎麼會有十二月初八日煮粥叫臘八粥的名稱呢?臘字的含義何在?更何況古時候的印度使用的是印度歷而不是夏曆。

印度歷的釋迦牟尼成道日在夏曆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怎麼能將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曆的十二月初八日呢?釋迦摩尼成道之前曾經到一條河中洗了澡,上岸後吃了牧羊女給他的一碗乳糜,然後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七天七夜,悟道成佛,叫作“veda”,音譯中文爲“佛陀”,即“覺悟”的意思。臘月初八日天氣寒冷,釋迦摩尼怎能在河水中洗澡呢?這是一些人錯誤的把中國的古文化和印度佛教聯繫在一起了。 在印度佛教戒律中有“臘數”之稱。但佛教之臘是在夏季(雨季),而不是在冬季(旱季)。佛教戒律規定,比丘受戒後每年夏季(雨季)的三個月,要安居一處,修習教義。每修完一個雨季,稱爲一臘。僧尼依此臘而數“出家後的年齡”,叫做法臘或戒臘。僧尼的長幼坐次,即依他的“臘數”之多少而定。佛教的臘數和中國的臘月根本掛不上鉤。一個是在夏季,一個是在冬季。

再說釋迦牟尼成道與慶豐收之間又有什麼連繫呢?所以說臘八粥的起源,始自於釋迦牟尼成道的說法是錯誤的。吳自牧的《夢樑錄》說:“十二月初八日,大剎寺院謂之臘八,僧衆設五味粥供佛,名曰臘八粥。”周密《武林舊事》說:“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這只是寺院僧衆也設臘八粥供佛,並不是說臘八粥起源於釋迦牟尼成道。臘八粥起源於我國古代天子的`大蜡八,也就是農曆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幹物煮粥祭農神,進行禱祝,稱爲臘八粥。

篇二:臘八節的來歷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爲"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爲"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爲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纔算熬好了。

更爲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爲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桃仁作爲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纔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爲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