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子的作文通用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糉子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糉子的作文通用15篇

糉子的作文1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居是我們最親最溫暖的朋友。爲了讓大家感受到溫馨的鄰里親情和濃濃的端午佳節氣氛。我們社區決定在今年的端午節前夕別出心裁地進行一場包糉子比賽。

經過民主選舉,我們家一致同意推薦老媽和奶奶參加比拼,這下她們倆可忙開了。你瞧,今天一大早她們就準備好圍裙出發了。

來到中心廣場上,只見場面非常壯觀,雖然有些微風細雨,但仍擋不住社區鄰居們的熱情,幾百人湊在一起有說有笑,熱鬧極了。上午8時許,社區的100多名居民陸續來到比賽現場。比賽時間未到,大家就紛紛拿出了剪刀、筷子、勺子等工具做好準備。8時30分,隨着主持人一聲“開始”,大家紛紛投入“戰鬥”。

我奶奶的動作可快呢!就像機器人一樣的,經過她那雙多年勤勞的巧手,理、攏、壓、扎,便成了這有楞有圓的糉子。旁邊的老媽也不甘落後,一個接一個的包。看到米堆一點一點地減少,看到糉葉一張一張地抽出,我和老爸在一邊爲她們加油吶喊。

“強中還有強中手”,不遠處36號的吳奶奶更熟練了,只見她把線拴在了桌子腿上。拿起糉葉、裝上糯米、纏線兩圈,一個精緻的三角糉就包好了。記者見吳奶奶包糉子方法與衆不同,並且包的糉子又結實又好看,速度還快。連忙拿起話筒採訪,聽吳奶奶說,每年的端午節家裏都會包糉子,而且包的數量較多,煮好的糉子不但自家人吃,還會送給親朋好友一起品嚐。“糉葉要先煮好,如果往糯米里加一些花生、綠豆、板粟、香腸、臘肉,味道會更好!”由於吳奶奶包得特別快,不一會兒,主辦方提供的糉葉就用完了。

老家在山東的王大媽說,這樣的活動非常好,她已經感受到了端午節的氣息。半個小時的比賽時間很快過去了,主持人宣佈比賽結束,但仍有十幾名居民意猶未盡,還在埋頭包糉子。

經過評委們的評選,36號選手吳奶奶獲得本次比賽第一名。吳奶奶介紹經驗說:“在家包的時候都是把線掛起來,現在沒地方掛線,只好用牙齒咬住線的一頭,勒得緊一點,這樣包的糉子才結實。”看來正應了“薑還是老的辣”這句話。不過我奶奶和老媽也雙雙進入了前十的佳績。我爲她們感到驕傲。

百名鄰居共包糉子千餘個,聽說這些糉子將由社區領導幹部,分別上門送給轄區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和福利院。今年的端午節真是別有一番意義。包糉子活動,不但包出了鄰里情,而且包出了慈善心,真是濃情端午糉飄香啊!

糉子的作文2

端午節前夕,路邊的店家裏又傳來了糉子的清香。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這個從來不吃糉子的人,開始對端午節充滿了期待。

記得小時候,除春節外,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因爲過中秋節就有月餅吃。那時候的月餅按個賣,選好個數後,店主會用一張黃牛皮紙將月餅包成筒狀,然後用細繩捆好,根本沒有現在這麼精美的月餅盒。單個月餅也是用一張臘紙包着的,紙往往被油浸透,上面畫着嫦娥的圖案,寫着“廣式月餅”、或“蘇式月餅”幾個字。我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字與圖案都是鮮紅色。咬一口月餅,皮就會鬆散,用紙接着,吃完月餅後還會將落在紙上的皮吃乾淨。那時候的我覺得,這真是一種多麼美味的食品啊。80年代的農村,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家裏的月餅還不可能由着自己的喜好吃個夠。也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年少的我對月餅一直十分癡迷。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家裏買的月餅個數越來越多,月餅本身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包裝變得精美,用紙包的月餅越來越少,直至現在完全消失,全部改用塑料包裝。最主要的變化是月餅本身。月餅的品種越來越多,爲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月餅皮也不像以前那樣一咬就散。而我,也越來越找不着以前的那種味道了。童年時代我愛吃的月餅,正離我越來越遠。現在,每年的中秋節,我更關心假期是在哪幾天,至於月餅,則變得可有可無了。

糉子,恰恰與月餅相反。小時候我從來不吃糉子。我覺得,剝開外面的竹葉,飄出的那股青味實在難聞,而裏面的糯米糰更是難吃。那時我很迷惑,這麼難吃的食物,竟然會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出現,竟然還有人愛吃它。在很長的一段歲月裏,我都不喜歡吃糉子,屬於一口都不會吃的那種。直到成家後,老公會在吃糉子時讓我也嘗一兩口。最開始是我對糉子不那麼抗拒了,但也沒有覺得它好吃。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X米排骨這道菜。有段時間在外面吃飯時,只要菜單上有,我都會點。再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X米,而用X米做的糉子,我也開始喜歡了。到今年,是很喜歡、很癡迷。

從我自己的經歷我知道了,每個人的喜好總是會變的,不管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們身邊的那些食物始終都在那裏。每一種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爲每一種食物,都會成部分人記憶中的美食,就如同對我而言,那曾經的月餅、現在的糉子。這種記憶、這種癡迷、這種期待,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滋味。

糉子的作文3

端午節快到了,我又聞到了故鄉糉子的清香。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不遠處的江邊有一片茂密的蘆葦。四五月間,一望無際的葦葉猶如綠色的綢帶,向着遠處緩緩鋪開。牛乳般的晨嵐暮靄氤氳在蘆葦叢中,仙境一般。端午前的兩三天,村裏的人便扎着頭巾,提籃揹簍的鑽進蘆葦叢採葦葉,他們活象抗戰時青紗帳中的武工隊員。但個個都洋溢着喜悅的笑臉。約摸一兩個小時,一籃一簍的葦葉就採回來了。

葦葉採回來,還要用沸水燙一會兒,洗淨上面的灰塵,這樣,葦葉才變成了糉葉。

接下去就是包糉子了。在我的眼裏,母親是個包糉子的高手:只見她信手拿來一張糉葉,左手捏緊糉葉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一卷,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在這空心的圓錐形裏插上一根筷子,舀些糯米放在裏面,均勻的搖動筷子,使糉葉把糯米裹得緊緊的,再兩手捏緊糉葉,用麻繩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上兩圈,結上麻繩,這樣一個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糉子,五個一串,五個一串的編在一起,放入大鍋裏蒸煮。等糉子煮熟的過程是個享受的過程,也是個垂涎欲滴的過程。記得小時候一聞到糉子的.清香,我就饞得在竈前竈後直打轉。糉子煮熟了,我便迫不及待的撥開糉葉,用兩根筷子戳入熟透的糉子上,蘸着白糖有滋有味的慢慢吃個夠。

這時候,滿村人都吃糉子。他仍不僅自己吃還請左鄰右舍品嚐,還把包得最好的糉子送親戚,送長輩。

一天,聽說村頭王老先生還把幾個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說是給一個沉睡在江中的名叫屈原的人吃。我當時糊塗了:人死在江中還能吃糉子,這是什麼人呀?我回家問了母親,一字不識的母親不能給我準確的答案,只是說:“屈原是個爲老百姓做好事的神仙。”但這樸素這話語啓迪了我——一心爲老百姓、爲國家人,老百姓永遠記住他。

長大後,我東奔西走,聽過許多關於糉子的故事,可總覺得那些故事沒有兒時聽的故事感人;吃過許多種糉子,什麼艾香糉子,薄荷香糉子,豆沙糉子,蓮子糉子,松仁糉子,火腿糉子……總覺得沒有媽媽包的糉子好吃!

端午節——端午節就要到了,我更加思念故鄉,懷念母親。依稀間,那糉子的清香又在我的心頭瀰漫……

糉子的作文4

每年端午節來臨之前,父親都會忙裏忙外地爲全家人包糉子吃。這不,五月初五還沒到呢,他老人家就已經包好了一大盆糉子,說要給我們送一些過來。我和老公哪能再讓父親奔波勞累,於是決定自己回去拿。

在父母家吃完豐盛的晚餐,我倆帶着裹滿親情的飄香糉子滿載而歸。

吃着這甜而不膩,軟而不粘的蜜棗糉子,我不禁回憶起小時候與妹妹一起跟父親學習包糉子的情景……那會兒父親還沒有退休,只能利用週末時間,騎着自行車到水渠邊上採摘一大捆蘆葦葉(也就是糉子葉)回來。然後一片一片洗乾淨,放進鍋裏煮約20分鐘,再撈出來擱在涼開水裏冷卻,這時你會發現葉子已由青綠色變成了黃綠色。

葡萄乾、蜜棗餡兒是早就準備好的,包糉子用的糯米也事先用水泡了兩、三個鐘頭。當父親將捆綁糉子的麻繩拴在廚房的金屬水管上的時候,我和妹妹就知道包糉子的工作要正式開始了,於是每人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認真看起來。

只見父親把兩片糉葉疊放在一起,捲成錐形,用調羹把摻和葡萄乾的糯米舀進錐形的糉子葉裏,再用筷子築緊,塞一顆蜜棗後再放一些糯米,右手的前三指捏着糉葉順勢摺疊做角,左手配合緊固,再從拴好的麻繩裏抽出一根,雙手配合打扣紮緊,一個四角模棱的錐形糉子就包好了。從父親熟稔的手法中,我和妹妹簡單地認爲包糉子很容易,於是嚷嚷着也要動手包一包。

我選了一片寬大的糉葉,兩手相對輕輕一卷,呵,行了,有了一個尖尖的錐形,心想:也不是太難嘛!於是舀了些米進去。可不知爲什麼,放多一點糯米它就散了,弄了兩三次也沒弄成,偷偷看一眼老妹的,她竟和我一樣。父親笑着說,糉葉卷一圈當然不行,卷兩圈就不會散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總算卷好了又尖又細的錐形。吃一塹長一智,這回我不再悶頭傻幹,而是邊看着父親操作邊跟着照貓畫虎,不一會兒,我就把放滿了米和餡兒的錐形糉葉捆綁成一個尖尖的四角小糉子。妹妹因爲手勁兒小,繫好的糉子還沒下鍋就咧開了大嘴。看來,包糉子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父親包得又快又好,那是因爲他年年都包,動作已經很熟練了。

如今,市場上常年都能夠看見買到種類繁多的糉子,味道雖然過得去,但始終沒有父親包的糉子可口,因爲父親裹的糉子裏多了份愛心與親情的味道。

糉子的作文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民間都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包糉子。

包糉子需要許多材料:棕葉、糯米、肥肉或瘦肉、醬油、棉線。糯米和醬油混合一下,再加上肉就是糉子的食材。當然,這都是可以按自己口味來進行選擇,如果喜歡吃甜的話,可以不需要醬油和肉,可以加一些赤豆和糖。糉葉儘量要綠一些,光滑面和粗糙面分得明顯一些的,要有韌性的,不能太碎的糉葉,這樣包的時候容易裂開來,包的時候,米粒會漏出來,糉子的香味會大大減少。線得用棉線,棉線更粗,裹得更緊,肉要有肥有瘦,吃得時候纔不會乾巴巴的。糯米用平常的就可以了。

材料準備好後,就可以做了。先把糉葉的二分之一卷成一個無底的圓錐,然後兜兩到三勺子拌好的糯米和醬油加到圓錐裏,加一塊肥肉和瘦肉,用勺子擠一擠,再兜三到四勺的糯米,兜滿爲止。可是我兜了一勺又一勺,一勺又一勺,就是兜不滿,像個無底洞一般,怎麼裝都裝不滿。可是我始終不知道爲什麼。後來我把糉子翻了個身一檢查,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卷的時候,沒卷好,“圓錐”的頭上有個洞,只要我捏一捏上面或者用勺子使勁按一按,下面這個洞就會像沒捏緊的水龍頭一樣,時不時漏一些糯米下來。拆掉,重包!這一回,我可小心多了,爲了防止它再漏出來,我甚至提前用了棉線,在尖角上面先捆了幾圈。糉子到是兜滿了,總該蓋蓋子了吧。我把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糉葉包上去,蓋住再折下去,它的兩邊就有兩個大口子開開來,會使糯米漏出來的。我重複了好幾遍,還是會有兩上大口子裂開來。我索性倒出了一些糯米,把糉葉往口子上一蓋,就拿棉線捆住得了。我怕它在蒸得時候漏出來,所以橫着豎着斜着捆了有二十來圈,奶奶、曾祖母都笑我說我捆糉子像捆賊一樣,來了個五花大綁。而她們包的只有橫的口子上的三四圈,而且捆得還比我的結實呢!初學者嘛,沒事兒的,能吃就行!

直到把糉葉包完,我們一家人包了有二十多個。我包的那幾個雖然一個比一個好,但是還是奇形怪狀的。在一大堆糉子裏,我包的糉子顯得特別與從不同。沒關係,我這叫有創意嘛!進鍋蒸糉子嘍!等一會兒吧,糉子很快就出鍋了。

吃糉子是端午節最主要最不可少的習俗。當然,還有其它很多習俗,例如:賽龍舟、掛艾草、戴香包……這些傳統文化寄託着我們對先輩們的思念,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中的一顆閃耀的明珠!

糉子的作文6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爲了紀念屈原,人們就將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於是,這個節日就傳了下來,只到今天。

端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已漸漸淡化了這個節日,但山東這一帶的人卻還對這個節日充滿熱情,很注重這個傳統節日。

早上,我一醒來,就發現自己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線擰成的一小段繩,我問媽媽:“這種繩叫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媽媽耐心的回答了我的問題:“這叫“五彩絲“,也叫“花繩”。傳說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只要是小孩子,不分大小,手上都會系一根這樣五彩的繩。”“哦”我答應着,但還是不想戴它,因爲我是個貪玩的孩子,這東西在手上還蠻彆扭的。

“端午”最重要的習俗當然是吃糉子。上午,我隨爸爸媽媽來到了外婆家幫忙包糉子,而外婆呢?早就準備好了箬葉、糯米和絲線。糉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糉子的竹葉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糉子包成三角形,每裏面放上一個大棗,爲的是讓糉子的味道更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糉子,一邊聊天。我看着外婆那嫺熟的動作,心裏癢癢的。於是,我學着外婆的樣子,拿起一片箬葉,將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再把多出來的箬葉折過來,蓋住米粒,結果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過不去,不聽話地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箬葉把它們裹住,可是他們“米多勢重”,我只好向“大將軍”外婆求助,外婆一來,這個”小兵”就沒招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包好了一盆糉子。

要煮糉子了!外婆先將鍋裏倒上水,然後將糉子一個個的放進鍋中,用慢火煮一個下午。煮好後,一打開鍋蓋,香味就充滿了整個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僅甜在口裏,還甜到了心裏!讓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端午,是多麼熱鬧,多麼快樂,我們要將這傳統習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遠,永遠??

糉子的作文7

據說:古代詩人屈原五月五投汨羅江,人們到江上打撈他的屍時體卻找不到的時候,人們是爲了讓魚蝦不傷害他,而把糉子投到江裏餵魚蝦。現在的人們已經不把糉子投到汨羅江裏,但是糉子卻成了每年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昨天下課,李老師給我們發一個糉子,讓我們品嚐品嚐,李老師說:“明天,把糉子葉帶過來,大家回家洗一洗就不沾了,把繩子準備好了。晚上把米浸泡好,明天把準備好的材料帶過來。”晚上,我按照老師說的去做,把糉子葉洗了一遍,又把繩子放進書包裏,我又拿了一勺米,放在小碗裏,又把水放在小碗裏。第二天,我就高高興興的來到學校,只見老師走上講臺高興地說:“有哪位同學會包糉子那?”只見王少航高高興興地舉起手來,李老師說:“那就有請王少航王老師教我們吧!大家熱烈歡迎。”王少航興奮地走上講臺,舉起糉子葉說:“先把糉子葉做成漏斗形,然後再放三分之一的米,再放一些陷,然後再用米把陷給埋住,接着用漏形的上方往下折,最後用繩子把它纏結實,這就OK了。”咦,我的糉子怎麼會漏米哪?這使我大惑不解,老師讓我繼續做。

我包的第一個糉子是漏米,又是一個三角形的,我自己看着第一個糉子,心裏又一個個不願意,我怎麼這麼笨呀!連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一道題,卻不會做。看着眼前的這個小小的糉子,我有點想放棄了。當我在放棄時,我想到了媽媽對我說過的話,她說:“你不能在你不知道這道題是怎麼做時,或是某件事時你都要堅持下去,絕不能向不會的題或事情低頭。我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加油!我決不向困難低頭,我要戰勝困難。

我不放棄又堅持包第二個糉子,包的根本就不像,我又接着包第三個,第四個……發現越來越不像了,我生氣極了,我轉念又想,我王少航怎能包那麼好,而我卻包的什麼也不是,我要和他比試比試不可,我給自己打滿了氣。

我很想放棄,媽媽的話再在我的耳邊響起:“遇事一定不要退縮,要去面對困難,人生路上甜苦和喜憂,你一定要把這句話記住,記在心裏,這樣有困難就想想我對你說的話。”我又鼓足了勇氣,又包了一個,呀,我成功了,我終於包的像了,雖然不是特別的像吧,但是已經學會了。就像一個打了氣的小氣球又重新在天空中飛翔。

真是“吃糉子容易,包糉子難呀!”

糉子的作文8

夏日微醺,糉香遠飄。又到端午節啦!

廚房裏一片繁榮:有淘洗過的白米,未漂洗的棕葉,半熟的肉塊,飽滿的黃豆……

我看着面前的材料,忍不住心癢癢,想做糉子。想起去年的做糉“慘案”,我決定要在今年證明一下自己,讓他們開開眼!

有句話叫做“心動不如行動”,向外婆報備一聲後,就開始準備擼起袖子加油幹!

首先,要把未漂洗的棕葉拿去洗洗。看着手中的糉葉,我不禁懷疑,這是我以前用過的棕葉嗎?假的吧。爲了安全起見,我特地去詢問了一番,確認後纔開始洗糉葉。

洗糉葉的美妙是普通人感受不到的。看着水在葉子上舞蹈,聽着耳畔刷子的刷刷聲,就像一場別有韻味的演出。經過五遍刷洗,糉葉終於展現出它原本的面貌。撐了撐已經痠麻了的腰,要再看看綠油油的糉葉,心裏沒自豪感是假的。不過除了好糉葉外,還有一些被我洗壞了的糉葉。啊,待會兒外婆又要嘮叨了,唉!

接下來是在葉子上添加米、肉等材料,這是第一個重要的環節。

面對如此環節,我毫不猶豫的拿出手機百度一下,點開做糉子的視頻,小心翼翼地按着步驟開幹啦!

先把葉子的根剪掉,接着把3片~4片糉葉稍微合在一起,然後加入兩勺白米,再加入一、兩塊肉,肉上鋪一層黃豆,黃豆上再蓋一層百米,一切都是如此的簡單,就如同在葉子上蓋上一層又一層的被子般。可是在我這兒一切都“衆生平等”——一樣的難,做不好。要不是加錯材料,就是材料順序錯;要不是手沒拿穩糉葉,使糉葉連同裏面的米,肉、黃豆一起掉在地上;或者就是手不小心多加料,使材料不集中……啊,好難啊!不過我不畏懼困難,排除萬難地做出了一個層次分明的半糉子!說是半糉子其實是葉子還沒有包起來。

真令自己感動,我竟然做出來啦!

最後一步是包糉子,這是個重要環節。嗯,這一步要去找外婆的幫忙。看外婆包糉子似乎還可以吧,不過可憐的我還是問題百出,例如弄壞葉子,弄斷繩子,葉子包不上,繩子扎不緊等。

看着外婆嫌棄的眼神,我心中不由地涌上一陣無名火。把外婆趕走後,我打算自己來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做好了一個糉子。

懷着激動的心情看着糉子下鍋,再被撈出,放上餐桌。我迫不及待的打開糉子吃下這神聖的第一口。雖然外表有點醜,但這比別的糉子好吃許多倍!也許是自己做的吧,內心超級開心!

不過開心完就要迎來一頓說教了,因爲食材被浪費的太多了,唉。但我終於做出了我的糉子,儘管被罵,內心還是很滿足的!

糉子的作文9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家家戶戶忙着包糉子。我家也不例外,還沒到端午節,趁着週末,已經開始包糉子啦。

今天一早,媽媽從菜場買回糉葉、蜜棗和糯米,一切準備就緒,只欠東風了。媽媽請來了素有包糉子高手之稱的大舅母。我高興地問:“舅母,帶徒弟嗎?”“你想學,好啊!”開始包糉子了,我又蹦又跳,好高興呦!這可是我第一次包糉子。大舅母拿出一根長長的銅針和一個小小的酒杯。

咦,帶這些幹啥呢?我疑惑不解。

媽媽看出了我的心思,給我做了解釋。原來,我們家包的是穿棕,銅針是用來穿糉葉的;而那個小酒杯則是用來灌糯米的。我搬來小椅子,坐在大舅母的身邊看她包,只見糉葉在她的手中靈活地翻轉着,不一會兒,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我看了覺得非常簡單,便也拿起盆中兩片碧綠碧綠的棕葉,捲成蛋筒形,然後用酒杯裝上白得像珍珠一樣的糯米,裝進“蛋筒”內。可是,剛倒進去,米就從底下漏了。這時,舅母見了連忙說:“你這樣不對,棕葉要捲成錐形,底部不能有洞,才能裝米。”

我聽了不由得伸了伸舌頭:“真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啊!”舅母邊做示範邊說:“不難不難,你看,要把棕葉的上端往下移一移,用手按住,再用另一隻手向裏面灌米、放棗。”我照葫蘆畫瓢,兩隻手笨拙地操縱着糉葉。“下面是最難的地方,聽清楚了,要用剩下的糉葉把上面的口封起來,不要讓米‘逃’走,再用一個糉葉將四周圍住,還要餘下一段葉子,然後用針從糉子的中間戳過,把餘下的葉子穿過針眼兒,再把針向下按,最後連糉葉尾巴一起拔出。這樣,一個糉子就算好了。”說到這兒,又一個糉子在舅母的手中誕生了。

“不過,我要提醒你,拔葉子的時候要小心,不然,葉子是要斷的!”

我這隻“菜鳥”在大舅母的耐心指點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包出了第一個糉子。看着自己的傑作,我開心地笑了。沒想到包一個小小的糉子,還有如此的學問!真是生活處處皆學問呀!

糉子的作文10

今天是一月份的最後一天,我和家裏的大人們一起來到酒樓包糉子,迎接新年。包糉子是我們家的習俗,每年在即將到新年的那一天,帶着芭蕉葉,糯米,香料,竹繩來到酒樓、奶奶家包糉子。

包糉子的前一天,我們早早的就洗好了糉葉,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酒樓了。就在那矮矮的平桌上,我們把葉子放好,在門外淘好了米,放在一個大盆裏,那米可不是一般煮飯用的米,而是我們精挑細選出來的上等香糯,我們家包的糉子,既不用花生,也不用綠豆,但它依然散發出香味,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我們包在糉子裏的,是一種香料,這種香料,平時種在奶奶家的陽臺裏,一到包糉子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它的葉子摘下來,把它撕成一條一條的,撕的時候,可以聞到清新的香味。當我們小孩已經把葉子撕好的時候,就會把它交給大人們,放在一個小小的用磚製成的小罐子裏,大人們拿着一個小棒子,把它搗碎成粉,搗碎後,再放到鍋裏抄一抄,綠色變成了黑色時候,香料就做好了。接下來,我們還要去準備竹繩。這種竹繩,是生在在老家山上的一種竹子做成的,並不是每棵竹子都可以做成竹繩的。做成竹繩的竹子,必須是節長眼少,不嫩不老,長得勻稱。選好竹子以後還要把它撕成一條一條的。當一切的材料都準備好了以後,我們坐在沙發上,開始包糉子了。

姑丈、爺爺、爸爸、媽媽負責綁糉子,姑媽、奶奶、姨婆則負責包糉子,我呢,在旁邊觀察,幫幫忙什麼的……

只見奶奶拿起兩張葉子,疊在一起,用碗舀起一碗米放在葉子的中央,再拿起一塊沾了香料的肉放在米的中間,再舀起一小碗米蓋住肉,然後把葉子和起來呈長方形狀,再把多餘出來的葉子折起來,交給負責綁的人。綁的人呢,拿起一根竹繩繞在糉子頭上,繞兩圈,再在糉子的斜側面繞個小結固定,再拿起一根竹繩,接着重複上面的步驟,直到糉子尾,大概一個小糉子上有五根竹繩,一個大糉子上有差不多8根竹繩。

接下來,在大家的努力下,糉子已經放滿了箱子,桌子。我大概的數了一下,竟然有一百多個糉子!

今天包糉子的時候雖然我沒有幫什麼大忙,但是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包糉子的辛苦,大家的手都被竹繩嘞紅了。但是大家的心裏都是甜蜜蜜的,因爲這是我們大家一起團結合作的結果!

糉子的作文11

說起它,糉子,總是剪不斷的情結。

一個糉子僅由一條棉線包裹,外再以竹葉做底,一個個小小的三角狀捆得結結實實的,甚爲可愛。記得小時候,我還在外婆家時便極愛這項工藝。外婆總將那竹葉放到我的小手中,給我加料,手把手教我,可我還不免灑落一地。做完後,我常將竹葉做成小船,把它們一隻一隻放入水缸裏,變成排排的小船,打渾了缸中水,還被落下個“淘氣鬼”的名頭。

我是極愛吃糉子的。外婆說過它不僅美味,而且捱餓,我就把這句話記在心尖,總是央求媽媽做給我吃。外公讀過幾年書,總對我說:“好娃娃,喜歡糉子,也別忘記歷史,糉子不可白吃,國家不可忘啊!”我只似懂非懂地點頭,隨即又轉想到我的美味了。大概小孩子就是這樣,美食的誘惑是無法抵擋的吧。

我的學業繁忙,外婆家又遠,在其他小鎮,便漸漸少去了。只有每每端午時催我回去吃糉子這一契機了。每望見糉子,才感覺家的團聚。糉子,不恰似我們家的使者?

滿院子,糉飄香,鄉情,人暖,在。

說起端午,“長太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望江感慨的情景便浮現眼前。屈原自二十多歲便官拜副相,一生盡忠報國,心繫天下,體味百姓疾苦,卻受盡官場排擠。一顆赤膽忠心無處坦露,滿腹治國方略無處施展。君主不聽勸告,良臣寥寥無幾。面對着楚國之落敗,他,躍江赴新生。我感嘆這樣一個英雄故事,對百姓們用“糉子”紀念屈原的行爲也肅然起敬。糉子,攜着屈原先生對國家,社會,百姓無盡的關懷。當我們品嚐這糉子時,想起的應是血與痛的歷史。

糉子,想起來,自古便受歡迎。“五色新絲纏角糉”,“產吻偏憐糉慄香”,白居易陸游等前人都對其非常喜愛。或許,他們是由於文人屈原纔對此如此感傷觸懷吧!”“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些是古代詩人們對古人的致敬。

糉子,報國之精華,百萬唏噓凝結其中。

五月初五,端午,家喻戶曉。去年佳節,小區裏舞龍,掛蒲草,飲雄黃,尤其是包糉子,一系列活動都開展得如火如荼。端午,二千多年的歷史綿延至今,更多的是一些淡淡的希冀:幸福安康,足矣。

端午,又成了辟邪祈求的象徵。

到了現在,糉子也並非是佳節僅有的了,平常日子也均有見聞。種類也從以前的白米糉,唐朝的純赤豆糉,明清的肉糉發展越來越多樣了。或許,糉子的豐富改變了那頑固的思想,但永遠不變的是報國,親情,團圓等等的象徵。糉香,也是民族情。

“叮鈴鈴”,“叮鈴鈴”。

“外婆糉子又包好了,放假了來吃啊!”

糉子,糉香,在我的心裏永不褪色。

糉子的作文12

“包糉子了!包糉子了!”隨着媽媽的叫喊聲,我和妹妹連忙放下手中的平板電腦,急匆匆地跑到廚房去——包糉子,我們連忙忙了起來,時間倒流2個小時。

可媽媽準備工作還沒做完呢,他們只好把準備工作交給了我們,這個準備工作呀,就是剝蛋,說說簡單,做起來可難了我可沒跟你開玩笑呢。媽媽微笑教我們:“你們要把蛋黃弄到這個碗裏,蛋清弄得那個碗裏。”我聽後,連忙做了起來,我先拿起一個鹹鴨蛋,在碗的旁邊敲了幾下,鴨蛋頓時裂開了一個橫,剛挖開,鼻涕似地蛋清膨了我一聲1,我把蛋倒到碗裏,然後把蛋黃撈到另一個碗裏,看我的辦法不錯吧,不過是妹妹給我的啓發哦!可不聽話的蛋弄得我手都粘粘的,好像抓了鼻涕似地,別提有多噁心了。哈哈,一個蛋黃剝好了,萬事開頭難,不過我還是剝的挺好的,一旁觀看的妹妹也投入了,也剝了起來。起先,妹妹連蛋都挖不開,只好求助我,我給他掩飾了一遍,妹妹就會了,我和她越剝越起勁,不一會兒,就剝好了,媽媽和阿姨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誇獎我們呢,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我們不得不笑了起來。

接着是正式包糉子了,只見媽媽把鹼水放倒米里,讓米變得黃一些,媽媽示範了一遍,我就把鹼水搶了過來,也親自示範了一遍,妹妹看着那麼有趣,也搶過來試了試,真的好好玩呀。媽媽先拿了一張竹子皮,捲成漏斗形,然後再裏面裝入一點點的米,放入一顆蜜棗,再裝入米,咳,師傅沒有,我們這些初學者也只能自學成才了,不過媽媽跟着別人包過幾次,還會包一點,接着媽媽把竹葉折來折去的,然後綁好線,看着媽媽的演示,我也包了起來,可包着包着就散架了,唉!出師不利呀,只見妹妹也糊里糊塗地包起來,媽媽和阿姨包的糉子形狀別提有多少了,有的像槍,有的有4個棱角,有的有3個棱角。我只能做前勤者,把米裝入糉子裏,折就交給媽媽了。我又包了起來,剛開始,我們大家包的都不好看,慢慢地,媽媽來了靈感,越包越像,可我根本學不會,幫幫大人乾乾活,不過,我剛綁了一個糉子,就不幹了,咳,連綁線都這麼難呀!因爲繞來繞去,都快煩死人了。沒過一會,我們大家包了好多,媽媽把一些糉子放的高壓鍋裏蒸了又蒸,我和妹妹一個勁地催着糉子,可糉子跟我們作對似地,總是不能出爐

等到3點左右的時候,糉子的味道瀰漫在整個廚房間裏,香香的,“哦!可以吃糉子了。”我和妹妹歡呼起來,媽媽把燒好的糉子拿了出來,黃黃的肉肉立刻站住了盤子,“哇!我們包的糉子真漂亮!”我們四個人一嘗,味道好極了。我和妹妹掙着搶着吃肉糉,我們發自內心地笑了起來。

這次包糉子,讓我嚐到了“第一次”,也讓我體會到了包糉子的累,幹什麼都沒有那麼簡單呀!

糉子的作文13

今天是端午節,我親愛的老媽有事,所以把我“託”到了王別格家。

我剛一衝進門,就看到了王別格和嶽阿姨在餐桌上忙活。王別格一見我來了,就讓我一塊兒包糉子。怎麼辦?我可是個包糉子的“大菜鳥”啊!叫我吃糉子還行,叫我包糉子還不如讓我去毀糉子呢!我 當時那個汗那。我直愣愣的站在那裏。“快點過來!”王別格又朝我喊道。我被逼無奈只好硬着頭皮走了上去,說:“呃,這個嘛,我不會。”王別格不以爲然的說:“我也不會嘛,我第一次包糉子的 時候還把糉子包成了沙漏,一鬆手,米”嘩嘩“的往下流”。我只好拿起一片竹葉跟她學了起來。“首先,把竹葉對摺,再折一個小角。”,王別格向我演示完就來檢查我折的怎麼樣。“哎呀。這是吃 的,你不要把她當成卡紙折啊!”王別格對我說。我無可奈何,只好重新折了一次。“嗯,這次還不錯”,活像一個小漏斗。媽 媽對我說:“像小漏斗的這個地方決定了糉子的大小,一會你包時,不要太大,不然你的手抓不住。”我點了點頭。媽媽又抓了一大把米放進小漏斗裏,到一定位置時,要往裏面到一點水。然後可以在 放米過程中放花生和紅棗。然後把漏斗上面的糉葉往下放,成爲一個“立體三角形”,開始包,最後媽媽拿了事先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緊緊的困住,“OK了!”媽媽笑着對我說。我看了看,哇,媽媽包 的真好!我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我按照媽媽教我的步驟開始包糉子,拿兩個糉葉,交錯放,然後成爲一個小漏斗,開始放米。可是,糉葉在媽媽手裏就很聽話,一到我這,不是這爛了,就是那爛了,導致漏米,撒了一地。媽媽說 :“你不要使太大勁,輕一點。”我按照媽媽給我的建議,重新開始。可是糉葉像是跟我鬧脾氣一樣,就是包不好了。我苦惱極了,把糉葉和米往旁邊一扔,不管了,氣呼呼的坐在那裏。媽媽看了看我 ,語重心長的對我說:“沒關係的,媽媽第一次包糉子也是這樣,還沒有你包的好呢!”聽了媽媽給我的鼓勵,我又振作起來,開始了包糉子。

這一次很成功,到最後纏繩子了,我把糉子放在桌子上,用手緊緊按着它。用很大力氣,把糉子纏了起來。呼,終於好了,看着我包的糉子,它彷彿在朝着我笑呢!

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很成功。通過這一次包糉子我知道了,以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着急,要慢慢的去做,精益求精。

糉子的作文14

踏上土路,走上石階,跨過門檻,迎面撲來的,是老家特有的熟悉味道。回眸望向那條給我帶來無數歡樂的小溪,已經變得渾濁,岸邊的點點玫紅也消失不見。

外婆從客廳走出來,我笑着跑去抱住她。“你們回來啦!明天就要包糉子了!”外婆笑道。“嗯!外婆,明天我來吃哦!”

我跟着阿姨回來,只有我一個人。因爲外婆家裏沒有睡的地方,那幾天,我住在阿姨家。

這一次回來,只有三天時間,再見到外婆,看見她又染了一次頭髮,青絲仿如舊,可是我知道,其實不是。白髮,應該已經悄悄爬上了她的劉海和鬢角了吧。鼻子一酸。“外婆,我走了,不然阿姨要擔心了。”“好,明天你來啊。”我答應着,出了門。

第二天,我很早就起來了,可是婆婆和阿姨起的更早,他們已經在準備包糉子的材料了。公公剛拿回一捆糉葉,那是早上剛摘的竹葉。阿姨拿着刷子開始刷洗,刷掉葉子上的絨毛,再過一遍開水,然後放在一邊。昨夜泡下的糯米已經吸飽了水,一粒粒透亮飽滿,相互依靠着,慵懶得沉甸甸,像是飲了一夜的瓊漿,濃睡不消殘酒。阿姨端來一盆鹼水,把糯米倒了進去,包鹼糉。

婆婆動作極其利索,手上下翻飛,便捏着一個糉子在綁線了,我甚至都看不清她把米填進作糉葉捲成的三角錐後的動作。翻、折、壓,重複幾遍,便又是一個飽滿的糉子。很快,一串糉子出現在門檐下。紅絲線,綠竹葉,風一吹便會搖晃。

我跑去外婆家,外婆包的是花生豌豆的糉子,淺黃的糯米中點綴着紅花生和綠豌豆,是一種樸素的美感。

午飯在外婆家吃。外婆外公要開始煮糉子了,我在長凳上,看他們添柴旺火,煮着糉子。廚房裏的煙霧升騰着。糉子在鍋裏咕嘟咕嘟的響,是端午的歌謠最貼切的唱腔,香氣從廚房溢出,氤氳在整個院子上空,我不住地趴在桌子上張望。這溫熱的午後,我感受到了睏意,便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醒來,外婆已經涼好了一盤糉子。遞給我一個,我輕輕捧起,拉下線繩,展開糉葉,四角糉子煮得透亮,咬一口,竹葉的清香瀰漫,有着花生的甜香。

時間到了,我又要回廈門了。看着那條已不太清楚的小溪,一天天變老的外婆,還有日漸稀少的野莓叢,越來越少見的手作糉子,我又不願離開這方水土。因爲我知道,改日再見的時候,又會有某種我所珍視的東西消失不見,人事物卻非。

糉子的作文15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插艾葉、賽龍舟、包糉子……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

家裏還有蜜棗和糉葉,媽媽讓我去超市買兩斤糯米。我拿着錢跑向超市,到了超市裏,我在二樓找到了糯米,在服務員阿姨的幫助下,稱好了兩斤糯米,然後到樓下結賬。

我高高興興地買回了兩斤糯米,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先淘米,淘了兩遍,然後接上水,把糯米泡上。

下午,米泡好了,媽媽也把糉葉煮好了。我從冰箱裏拿出蜜棗,又拿了一把剪刀和棉線。包糉子的東西都齊全了,我開始在媽媽的指導下包糉子。

“先認清糉葉的反正面,正面要卷在裏面,然後把糉葉捲成一個漏斗形狀。”媽媽邊示範邊說,“放進去一些糯米,放一半就行了,再拿個蜜棗放到米的中間,上面再放一些糯米。”

我照着媽媽的樣子,把糉葉捲成一個小漏斗。媽媽看了看,說:“反了,方向卷反了,你看,是往外卷,不是往裏。”我只好把我剛卷好的小漏斗給拆開,再重新卷。媽媽看了說:“嗯,這次卷對了。”

我往裏面放了一半的米,又拿了一顆蜜棗放進去,上面用米給填住。媽媽說,米不能填得太多,不然就包不上了。

我照着媽媽教的,把上面的糉葉折過來,蓋住糯米,再順着三角形的形狀把糉葉纏起來。哎呀!不好!糉葉裂開了!這可怎麼辦?我連忙向媽媽求救。

媽媽說:“沒關係,再拿個糉葉把它包起來。”在媽媽的幫助下,我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我用棉線把它纏起來,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接下來,我又包了許多迷你小糉子,我還讓媽媽給我拍了照呢!我覺得小糉子比大糉子好包多了,並且還超級可愛。

在我和媽媽的共同努力下,糉子很快就包完了。我們把它們放進高壓鍋,開始煮。

我等得好着急啊!晚飯我只喝了點小米粥,媽媽問我爲什麼不吃饅頭,我說,我要留着肚子吃糉子。

終於等到糉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盛了我自己包的小糉子,拿剪刀把纏在上面的繩子剪掉,露出了軟軟香香的糯米,我咬了一口,米的清香、糉葉的清香,蜜棗的香甜混合在一起,那味道,是誰都抵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