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傳說作文7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除夕的傳說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除夕的傳說作文7篇

除夕的傳說作文1

上古時期,有一個怪物叫:“夕”,每到臘月三十都要出來禍害百姓,他讓竈王爺送來吃的,否則就要吃人。竈王爺又要保護百姓,又鬥不過夕,於是就請來了神農的孫子——“年”。

年是個咱們這麼大的小孩,他有兩樣武器,一條紅綢,意志爆竹。他可不怕夕,他的本領可大了!

剛一見到夕,年就跳到夕的頭上,夕左顧右盼,就是找不到年,年又攀上樹枝,夕往上一撲,年跳到地上,樹被夕撲到了,砸在他的頭上,夕疼的哇哇直叫。年掏出紅綢,在空中一抖,紅光迸現,夕立即倒在地上,而後跳起來跑了。

年以爲勝利了,就跑到竈王爺跟前報喜。這時,夕又回來了,他推到百姓的房子,百姓四散奔逃,忽然,幾個爆竹打在夕的身上,夕疼的蹦起來,他顧不上傷人,調頭就跑。原來呀,年聽見房子倒的聲音和百姓的求救聲,就趕過來,這次,年沒有用紅綢而改用爆竹,夕的背上起火了,他趴在地上動不了了,終於被大火燒死了。百姓得救了!

人們爲了慶祝這次勝利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爲了紀念年代功績,就把正月初一就年。人們的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不過燒爆竹變成了放鞭炮,紅綢也變成了對聯了。

除夕的傳說作文2

近十幾年,每到除夕,人們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文藝晚會,依然形成風俗。

“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爲“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爲“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既另換新歲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癆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而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有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等書。“除夕”,在古代還有許多雅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古往今來,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爲“饋歲”,“酒食相邀呼”爲“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爲“守歲”。“蜀之風俗如此”(蘇軾《歲晚三首序》)。

多少年來,我國還有除夕“吃年飯”的習俗,這頓年飯,南方人多備雞鴨魚肉,北方人則以包水餃來慶祝新年。全家團聚,共進一頓豐盛的晚餐。這也是人們回顧舊歲、憧憬新年的一種形式。

另外,每至除夕12點,人們鳴放鞭炮來驅邪避兇,喜迎新年。

除夕的傳說作文3

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忙着準備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但是,除夕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夕的怪獸,它無惡不作、十分可惡,鄉親們也十分怕它。

有一天,夕又來到村子裏搗亂,它張牙舞爪地吃掉了鄉親們辛辛苦苦養殖的家畜,又把鄉親們種在地裏的莊稼糟蹋了,還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毀壞了鄉親們居住的房子。它口裏還噴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燒的面目全非鄉親們嚇的四處逃竄。雖然鄉親們憎恨夕,但卻沒有辦法除掉它。一次在農曆的臘月,一位老人走進村子,告訴了人們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紅色,因爲夕害怕紅色;二是要有響聲,因爲夕害怕很大的響聲;三是要有火,因爲夕雖然能噴火,可是火焰會灼傷夕細嫩的皮膚,使夕化爲灰燼。說完,老人便不見了。

鄉親們認爲這是神靈的指點,便按照神靈指點的方法,在農曆的臘月三十這天,用紅紅的紙、衣服和燃燒竹子發出的響聲嚇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給徹底的趕跑了。後來人們發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燒竹子發出的響聲來趕跑夕。因此,等到每年臘月三十夕到人間來作亂的時候,人們便穿上紅色的衣服、燃放鞭炮來趕跑夕。因爲這一天人們趕跑了夕,因此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除夕。

每當我聽完這個傳說,我便在腦海裏想像當時的情景,想像着中華文明的古老傳說真是數不勝數呀!

除夕的傳說作文4

過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裏熱熱鬧鬧的,因爲阿姨、姐姐、阿姨夫也從臨安來外婆家過年。

我們大家吃完團圓飯,就圍着火爐烤火。阿姨說:“我們來拍錄像吧!”大家都同意了。阿姨小心翼翼地從揹包裏拿出照相機,我就唱起了歌兒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來,我見了,連聲說:“謝謝!謝謝!”這時,姐姐又提出說要去溪東路散步。到了溪東路,我一邊欣賞對岸的風景,一邊哼着小曲。姐姐就走到我身邊,爲我打拍子。爸爸、媽媽就和阿姨、阿姨夫聊天。回來的路上,我無意中發現:街上張燈結綵,掛起了一隻只小燈籠。爸爸和阿姨夫去擡煙花,我和姐姐就等着,想看看煙花到底是什麼樣的`。阿姨夫把煙花點着後,煙花就一個個“蹦出來了”,有的是黃色的,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紅色的,還有的是紫色的,顏色各種各樣,多得數不清,漂亮極了!我們又回到了外婆家。我對大家說:“我們來表演節目吧!”第一個節目是我用葫蘆絲吹《金孔雀輕輕跳》,可是吹到一半,突然吹錯了一個音,我哈哈一笑,又吹了第二遍。第二個節目是阿姨夫吹《月光下的鳳尾竹》。阿姨夫吹得優美動人,抑揚頓挫,大家紛紛鼓起掌來。我吹的和阿姨夫吹的相比,簡直相差太遠了。我聽着阿姨夫吹的曲子,羞愧得臉都紅了……最後一個節目是爸爸講笑話,笑話的題目是《偷了兩個人的東西》。我們聽了哈哈大笑。表演中,大家一直嘻嘻哈哈,說說笑笑,真開心!

這就是快樂的除夕夜。

除夕的傳說作文5

今天,是除夕夜夜,家家戶戶都忙着準備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但是,除夕夜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夕的怪獸,它無惡不作、十分可惡,鄉親們也非常怕它。

有一天,夕又來到村子裏搗亂,它張牙舞爪地吃掉了鄉親們辛辛苦苦養殖的家畜,又把鄉親們種在地裏的莊稼糟蹋了,還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毀壞了鄉親們居住的房子。它口裏還噴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燒的面目全非鄉親們嚇的四處逃竄。雖然鄉親們憎恨夕,但卻沒有辦法除掉它。一次在農曆的臘月,一位老人走進村子,告訴了人們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紅色,因爲夕害怕紅色;二是要有響聲,因爲夕害怕很大的響聲;三是要有火,因爲夕雖然能噴火,可是火焰會灼傷夕細嫩的皮膚,使夕化爲灰燼。說完,老人便不見了。

鄉親們認爲這是神靈的指點,便按照神靈指點的方法,在農曆的臘月三十這天,用紅紅的紙、衣服和燃燒竹子發出的響聲嚇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給徹底的趕跑了。後來人們發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燒竹子發出的響聲來趕跑夕。所以,等到每年臘月三十夕到人間來作亂的時候,人們便穿上紅色的衣服、燃放鞭炮來趕跑夕。因爲這一天人們趕跑了夕,所以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除夕夜。

每當我聽完這個傳說,我便在腦海裏想像當時的情景,想像着中華文明的古老傳說真是數不勝數呀!

除夕的傳說作文6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除夕”是一年之中人們除舊佈新、祈福禳災的日子。

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國民間普遍重視次日,被成爲“年關”。舊日,工商業者視端午、中秋、除夕爲一年中之三大節關,每個節關都要結算帳目,而以除夕爲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來往帳,覈實盈虧,規劃來年。中國傳統風俗,除夕與春節,時相接,俗相類,實爲一個傳統佳節。

“除夕”,義謂舊歲至此而除夕,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佈新之吉兆。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如屠蘇。千門萬戶瞳痛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樑錄》捲雲:“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家不論大小戶,俱灑掃門,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曆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圖面,跳舞於市,行古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貼,井皆封,爆竹,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

除夕的傳說作文7

除夕,也就是“除夕”。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餃子看起來像“金元寶”。新年蛋糕聽起來像“年高”,是好運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一起吃飯。團圓飯“新年有家人團聚的味道。吃團圓飯時,“魚。不能動,因爲這條魚代表“豐富”和“一年不止一次”。一個象徵&來年。財富和財富。,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這一年的起源還有另一個傳說。傳說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受到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動物被稱爲“年”。在冬天,當山缺少食物時,它會闖入村莊,尋找人和牲畜,使人們處於持續的恐慌之中。人與“年”經過多年的奮鬥,人們發現年害怕三樣東西:紅色、火和噪音。所以在冬天,人們會在門上掛紅桃花心木板。他們在門口生火。他們熬夜敲門。“年”的這個晚上,當我闖進村子的時候,我看到每個房子裏都有紅燈和火光。我聽到了很大的噪音。我害怕極了,於是跑回山裏,再也不敢出來了。夜晚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互相祝賀。他們裝飾燈籠,喝酒,舉行宴會慶祝勝利。

爲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個家庭都會在門上貼紅紙對聯,點燈籠,敲鑼打鼓,在冬天的這個時候燃放鞭炮和煙花。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們互相祝賀。這是代代相傳的,併成爲“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