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評課稿(3篇)

科利亞的木匣評課稿1

《科利亞的木匣》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對於三上年級的學生來說篇幅較長。蘇青青老師具有極強的處理教材的能力,研讀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三個重點句子,使學生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道理。

一、有效的詞語教學。

在詞語教學中,蘇老師引領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讀,如領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實現生字新詞的多次再現。特別是教學“玩意兒”這個詞,要求學生讀出兒化音。這對於平時極少接觸,而且又生活在南方的孩子來說,有極大的難度。蘇老師就指導學生:“看,咱們的舌頭就像手指的指尖。”接着,邊讀邊示範,利用手勢教給學生髮音的方法,易懂易學,很容易地就攻破了兒化音難讀這一難關。然後,老師又問學生:“科利亞的木匣裏有哪些他心愛的小玩意兒呢?”理解了課文中的玩意兒。後來在文本學習時又問學生:“科利亞那麼珍愛他的木匣,你猜猜除了書上的,可能還會有什麼?”孩子們盡情說出自己衷愛的玩具,踊躍發言,接着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情朗讀,使詞語的教學更加飽滿,讓學生感受到每一個詞都是有色彩的、充滿活力的。

二、真實的情感體驗。

教學中,蘇老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設身處地的來體會科利亞當時沒有挖到木匣的心清,比如:“如果你是科利亞,你沒有找到心愛的木匣心情怎麼樣?”“你是科利亞的朋友嗎?誰是科利亞的朋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和文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換位,真切體會到了科利亞當時的心情,這對學習語言是很有幫助的。

三、對話中明白道理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文內容的教學中,蘇老師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問:“我不禁想問問我們班的科利亞:你的算術不管用了嗎?法西斯把木匣挖走了嗎?難道你挖得方向有錯?到文中找找原因吧。”

孩子們馬上從旁觀者成爲了當事者,從閱讀課文爲變爲經歷生活,孩子們學習起來也興趣盎然,也構築了蘇老師獨具特色的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在課堂上,蘇老師還使用了flash,演示了科利亞分別在五歲和九歲時邁出十步後的距離,讓學生形象而又直觀地感受到科利亞找不到木匣的原因,並從中明白了道理,輕而易舉地就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明理後深化主題

學生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道理後,老師抓住這個重點句子問:“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在孩子們深入列舉之後讀句子。“孩子們,我們的周圍又在發生什麼變化?”學生從人的變化,生活中的變化說到了自然界的變化,之後再讀句子。“別看老師那麼高,以前也和你一般大呀!”再一次讀句子。入情入境,讓學生在讀中步步深入地體驗情感,讀得有感情,上升到讀出滋味,其間,與學生一起在情與情、心與心的相互交融中享受着讀書的幸福。

從這節課,可以看出蘇老師對語文的深刻理解,語文該怎麼學?要悟、要品!蘇老師抓住了這個真諦,語文教學得心應手。整節課,蘇老師緊扣文本,圍繞教學目標,抓住三個重點的句子環環深入展開教學,創設了各種情境讓學生反覆朗讀,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讓學生自己去悟,自己來表達,在師生、生生、生本各種形式對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細細揣摩文字背後的含義,使學生在讀中悟文,讀中悟情,讀中悟理,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這節課,極具親和力的蘇老師用心觸摸心、用情引領情,和學生共同走進了科利亞的內心世界,共同享受學習的樂趣,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帶給我們一節美麗的課堂。

科利亞的`木匣評課稿2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趙老師制定的學習目標是:

1、掌握本單元生字詞,理解部分詞語,如奚落等;

2、把三篇課文讀準確、流利,並讀出感情;

3、學習課文,懂得文中講的道理;

4、讓學生初步體會通過一件生活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乍一看,沒什麼特別的,與我們平時制定的三維目標大同小異。但是,在學習目標的上方赫然列着“課前準備”:1、把三篇課文讀準確、流利;

2、把每課的生字擴詞語2個,寫到書上,注意邊寫邊記憶;

3、找出不明白的問題。

原來,在趙老師給我們呈現的精讀課之前還有識字課、過關課。趙老師從一年級開始就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紮紮實實地進行字詞、課文的過關,這才保證了“精讀”課的質量。

在精讀課中,趙老師給我們展示了“直奔中心法”的教學。沒有聲情並茂的導入,沒有貌似啓發的“還有嗎”“你再想想呢”。直接完成對課文重點的填空,再總結道理,歸納方法。通過三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逐漸學會了總結道理的方法,體會到了一種表達方法。在後面的拓展課和練習課當中,趙老師還會指導學生運用這種總結道理的方法進行拓展閱讀,運用“通過一件生活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進行寫作訓練。

一系列的課這樣紮紮實實地進行下來,學生的語文素養怎能不提高?可見,語文主題學習並不是簡單地放手讓學生去讀大量的語言材料,它需要老師進行有效地組織。在大量的語言材料面前,教師要着眼於學習方法的習得與運用,提煉出文本在提供方法指導方面的意義性材料,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寫作。因爲最有效的語文課堂的“教”自然應當着眼於學生離開學校之後的“不需要教”的落腳點。

科利亞的木匣評課稿3

 分類

具體評價

總體評價

課說得怎麼樣總的來看,本說課比較全面,介紹到了每一個點,但是有些地方介紹不夠清晰。教學過程和學習方式,介紹清楚,關於教學內容在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中的作用,體現不夠。

教學內容評價

教學目標評價

一、恰切性教學內容具體,有針對性,學習內容明確,但不夠全面。其中,對於所教的閱讀法、比較法介紹不夠全面。能夠以課程標準爲依據,從學科的本質特點和課文特點選擇教學內容。如此選擇,能夠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能夠將教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好。對於學科內容的結構系統,關注得不夠,如果可以介紹得更加詳細一些,會對教學內容把握更好。

二、合理性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符合學生髮展的實際需要。對於學生,關注了課文理解能力層面,對此做了較具體的分析和預設,但其它語文方面的知識基礎涉及較少。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了層次性,有恰當的行爲動詞。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寫到:用“先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然後聯繫到面”方式鞏固理解課文。這條教學目標,具有可操作性,聽者可以很容易瞭解學習過程,並可以在自己的講授過程中運用。

三、一致性教學內容能夠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本篇課文是“由點到面”,這個扶手是從課文內容中提煉出來的,與課文聯繫緊密,學生易於理解與操作。所以,可以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學情分析評價

四、學情分析擁有“對學生存在的認知障礙和學生的差異”兩方面的分析與預設。在學生差異方面的分析與預設,是這樣介紹的:在學習本課內容時,可能接受比較快,對於課堂上的問題或是練習,經點撥完成較好;而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會在解“道理”上出現問題,需要較多關注。

教學策略評價

五、策略選擇教師對於課文重點選擇正確、恰當;但教學方法沒有體現多樣性。對於難點的選擇,教師只關注了學生在理解文章蘊含道理時的困難,而對於後面的仿說,沒有考慮。

六、層次性本課的教學過程層次性清晰、有梯度、體現了漸進性。在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中,最突出的是設計時間分配合理,通過對比不同將學生的關注點轉移到文章蘊含的道理,理清思路。接着,安排了仿說的環節,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層次明顯。活動之間銜接緊密,過渡自然,邏輯比較清晰。教師從點及面,先學後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教學流程評價

學習方式評價

七、主體性重點活動時間充分。教師對於活動時間是這樣安排得:複習導入、整體感知——約4分鐘理解課文——約25分鐘拓展延伸、仿說——約10分鐘佈置作業——約1分鐘可以看出,在重點活動“理解課文”過程中,佔用了超過二分之一的時間,這樣可以確保重點活動中學生有實實在在的學習過程和思考時間。

八、多樣性活動方式有針對性,同時,每一環節的活動,也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的。是圍繞着理解課文進行的,活動安排井井有條。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自主探究”、“說一說”、“仿說”這幾種方式,感覺多樣性稍差一些。

 教學資源評價

九、資源適切教學資源選擇了課件出示《科利亞的木匣》的相應圖片,對理解課文有輔助作用,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比較適宜。但是要考慮圖片出示的時機,否則會導致學習時影響學生的想象力的發揮。圖片的出示會對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對學生所運用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沒有聯繫。評價教學評價十、評價檢測的具體方法有測定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方法,評價時注重了對文章學習時的理解與運用。同時,對於課文的理解程度,也有相應的檢測方式。評價方法比較具體。學生的仿說和作業都是圍繞教學內容設計的,恰當地延伸了課文內容。這樣的設計,可以檢測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