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啓蒙評課稿2篇

月光啓蒙評課稿1

盧老師的語文課堂總是激情飛揚,充滿詩情畫意。她今天的課亮點如下:

1、引入歌謠,讓學生初步感受民間歌謠的節奏與韻律。

2、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使學生進入歌謠童謠所吟唱的情境之中。

3、用黃河故道的民間曲調吟唱了課文中的“月亮出來亮堂堂……”的歌謠,聲情並茂,燃起學生吟唱歌謠的興味與激情。

4、教師引導學生拍手有節奏地去吟唱歌謠,體悟自己心中的歌謠韻味。

5、在品讀歌謠感悟歌謠的特點後,盧老師通過課件配樂創設情境,用多種方式展開講析和品讀。

6、在帶領學生仔細研讀課文後,盧老師對“黃河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的兩個“長”字的用詞的挖掘和探究,可謂細膩至極。

7、盧老師別出心裁,對課文進行了拓展,出示了母親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後來補充的一段文字。昇華了感情。

月光啓蒙評課稿2

蔣老師執教的《月光啓蒙》一課,讓我感受頗深,有如又上了一堂啓蒙課。

《月光啓蒙》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爲兒時的“我”唱歌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以“文學的啓蒙”爲線索,語言優美,其中的民歌民謠明快、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讀來讓人耐人尋味。教學中教者着力憑藉課文清新素雅的.語言,創設詩情畫意的農家月夜場景,啓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間文學所散發出來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親情,體會“我”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這點讓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下面重點從品味歌謠這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點理解。

營造詩境,品讀歌謠。

歌謠是詩化的民間藝術,是樸素的詩歌和善良的心靈的緊密交融,是淳樸的母親啓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韻”、樸素的文本,是傳統文化的厚重的積澱,也是蔣老師在教學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資源。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爲“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的歌謠,蔣老師用優美的畫面、抒情的音樂、動情的引讀構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之中,帶入了情感的世界、詩意的世界之中。天籟般的歌謠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語言情境,優雅,恬靜,再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進入文本,入情入境,這樣顯得自然,不孤立,同時語言表達一舉兩得。在這樣的意境之中,學生間的交流、討論,使得很多學生在聆聽同學的感受後會達到情感的共鳴,從而爲理解“芳香”一詞作鋪墊。另外,一段讀多遍,層層鋪入,掀起情感的共鳴,思維的碰撞。這一部分的教學,通過音頻的播放,情境的創設,抓住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總之,整堂課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優美,感動的,教師倡導個性化的閱讀,珍視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對文本分析透徹,設計的問題簡潔而又巧妙,抓住文章主要脈絡進行教學,將零散的內容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對教材的二度開發,追求詩意,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享受着“美”,也讓在座的我充分享受到了月夜之美、母親之美、歌謠之美、民間文學之美,乃至這種優美之中所蘊涵的一顆顆美好的心靈……

月光啓蒙,帶給我們的,同樣是無盡的啓蒙!感謝蔣老師能帶給我們這樣精彩的課堂,也感謝天底下給我們無數啓蒙的我們的父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