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裝評課稿範文

劉老師執教的《皇帝的新裝》很好地詮釋了時下文學類作品的教學走向——把閱讀還給閱讀者。與統得過死的課堂相比,如:本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皇帝、大臣、騙子、小孩是怎樣的人?這種以小說的視角去解構童話的做法,從根本上漠視了學生閱讀的原初體驗,當我們在課堂設置一個又一個問題,牽着學生的鼻子,引導他們步入我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陷阱的時候,我們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會有多少,新課標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的.觀念恐怕早已不見蹤影了。

有準備的、開放的閱讀教學需要我們教學理念與設計上做到把真實的閱讀還給學生,放任學生在課堂盡情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1、以學生的原初體驗爲切入點,用關鍵詞對文章進行評點。

出示示例:周作人“《皇帝的新裝》本見西班牙蔓努爾著的《盧堪諾爾伯爵》第七章,安徒生取其事,現作此稿,讀起來彌覺可喜亦可嘆”。然後藉此引導學生用一個關鍵詞寫下你讀後的感覺。學生板書“昏庸、荒唐、可笑”。根據學生的感受,緊緊依靠文本,我們發現“昏庸”的正好是形容皇帝的;第二個關鍵詞“荒唐”正好形容大臣們的;第三個關鍵詞“可笑”正好是這個童話的意義所在。並且據此讓學生說說爲什麼會用這樣的詞語。讓學生自由評點課文,在評點的基礎上分析文章的內容。當我們學生自己的感受被老師拿來作爲課堂上講解的主要內容時,我想給那位和其他學生的影響也遠不是興奮,而是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當然,這樣一來,課堂上什麼情況都可能會發生,光有勇氣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全面把握,能夠萬變不離其中,對我們的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是一種考驗。

2、設計開放的、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提高問題的含金量。

到底是什麼讓大臣和百姓都不敢說真話?爲什麼安排小孩來說真話?這個故事在現實中會發生嗎?皇帝在最後爲何還要把表演繼續下去?

設計這些開放的,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有助於學生把學生思維導向縱深發展,不斷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與課文中的生活發生強烈的對比,學生有了諸如“被集體拋棄的孤獨感,怕別人嘲笑引來殺生之禍,怕變窮;童話不僅是寫給小孩的,也是寫給大人的;生活中也有類似於本童話的一類人存在,象三鹿,在這種行業潛規則下的集體失語不就是睜眼說瞎話嗎”等有較高思維含量的回答。能夠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現實與文本發生真實的碰撞,也許這篇童話的意義和價值遠不止我們老師教給學生的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