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優發展環境發言提綱

以下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創優發展環境發言提綱,供大家閱讀參考。

創優發展環境發言提綱

創優發展環境發言提綱1

政風建設取得成效,但距離根本好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重壓之下有些人“不敢”了,但還沒有真正達到“不想”“不能”的程度,有的就是爲“避風頭”。過去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在是“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了”,還有人仍在頂風而上,搞所謂的潛規則,不給好處就故意刁難,特別是在一些服務窗口、基層科所隊、一線專管員身上表現得更爲突出。還有一些行業中介機構與相關職能部門形成了一條灰色利益鏈,變成了斂財機器。比如,有的羣衆反映,辦理公產房買斷,我們的部門執意要求居民個人提交相關部門允許向個人出售公產房的批覆,這些材料本來就在部門存檔,個人根本無法提供,而且查閱住房檔案時,就是查不到。但是,給了房屋中介幾萬元錢,事情就解決了。對這樣的部門和中介機構,企業和羣衆的意見仍然很大,必須下力氣整頓規範,斬斷其利益鏈條,進一步淨化行政審批外部環境。

當今區域競爭,正在從比區位、比資源,向比營商環境、比行政服務便利化方向轉變。哈爾濱地處我國東北端、氣候寒冷,企業的建安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都相對較高。我們引進一個項目、培育一個企業,往往要歷盡千辛萬苦,遭遇千難萬難。如果因爲某個部門、某個人的庸懶散拖、吃拿卡要,把企業逼走了,不僅會讓大家的艱辛努力付諸東流,而且還會給外來投資者留下“虎狼之地”的印象,長此以往,將嚴重損害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損害黨委和政府的形象。

良好的.政風環境是最好的招商名片。本屆政府2012年成立以來,始終把創優環境作爲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保障性工作,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以行政問責爲核心的政風建設活動,強化行政問責,規範涉企執法,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完善企業監督評議,三年行政問責和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600餘起,處理各類人員超過千餘人,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外商和企業對哈爾濱的信心越來越足、投資力度越來越大。

黨風政風在百姓眼裏就是“官風”,“官風正則民風淳”。每一位公職人員,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對社會的影響力、示範力、作用力不可低估。我們每一名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一定要在思想上深刻認識破壞經濟發展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和嚴重危害,在行動上自覺改進不良作風和沉痾陋習,人人爭做轉變作風的排頭兵、優化環境的實踐者,爲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創優發展環境發言提綱2

文明城市是國家授予一個城市的最高綜合榮譽,在當前社會中,城市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目前,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歷史階段。現代城市既要有發達的經濟,也要有發達的文明。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階段,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着成就,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文明城市,是反映一個地區現代文明程度、城市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標誌。創建文明城市對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原來一般意義上的羣衆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因此我們要從戰略高度來看待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義,提高對創建文明城市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和省級平安縣是我縣的主要工作,主要採取提高羣衆幹部個人認識,加強文明習慣的養成,優化全縣經濟發展環境,加速承接產業轉移步伐等工作措施來實現最終目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地方發展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甚至決定着經濟增長的速度、社會發展的進程。當前,我倒發展能力較其它先進地區較弱,基礎設施條件差,優化發展環境工作就顯得更爲重要。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是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的迫切需要。

優化環境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作,開展“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動,重在教育引導,貴在人人蔘與,關鍵在解決突出問題,目標在形成長效機制。我們要堅持從這一要求出發,把開展“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動與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明確活動載體與主體,有針對性地設置載體,明確主體,豐富載體內涵,靠實主體責任,統籌推進,抓好落實。

(一)堅持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爲契機,促進優化發展環境活動深入推進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是集中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問題的一次重大機遇,優化發展環境是題中之義,也是對學習實踐活動的深化。全縣各級各部門要把“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動作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要載體,第二批參學單位要把優化環境與後期整改緊密結合,突出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環境問題。第三批參學單位要把“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動貫徹於學習實踐活動始終,把環境優化的程度作爲衡量學習實踐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集中更多的`精力創優發展環境,爲科學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堅持以開展“八項”活動爲抓手,促進優化發展環境活動取得實效

一要深入開展“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思想大討論活動。要廣泛動員全縣幹部羣衆積極行動起來,迅速掀起新一輪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轉變大討論熱潮,引導幹部羣衆樹立科學的資源觀、優勢觀、市場觀和發展觀,凝聚一切爲了發展、一切服務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要深入開展學習深圳援建前方指揮部和學習杜登芳同志先進事蹟活動。教育引導各級各部門正確處理管理、監督和服務的關係,教育引導各級幹部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教育引導廣大羣衆牢固樹立整體觀念和大局意識,努力形成“人人謀發展、人人樹形象”的社會新風尚。

三要深入開展“我爲禮縣優化發展環境做貢獻”自查活動。堅持人人自查,人人反思,自覺把自己擺上位,對照檢查自己的言行、工作、作風,看是否有利於優化發展環境,是否有利於塑造良好形象。要通過自查,切實糾正和改進影響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營造投資建設和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樹立全縣人民熱情好客、包容開放的對外形象。

四要堅持開展“八項集中整治”活動。要堅持整治亂修亂建行爲,全力維護土地政策和建設規劃的權威性;要堅持整治濫採亂挖行爲,全力維護合法探礦權人、採礦權人的合法權益;要堅持整治“不作爲、亂作爲”,促進各職能部門依法行使職責;要堅持治庸、治平、治懶、治散,提高機關行政效能;要堅持整治部門不良作風,對重點部門、窗口單位的工作紀律、服務態度、辦事效率、工作作風等進行明查暗訪,重點整頓影響發展環境、影響禮縣形象的突出問題,真正達成“人人是禮縣環境大使、人人是禮縣形象代言人”的共識;要堅持整治重點項目工程建設和企業周邊環境,努力營造和諧安全的發展環境;要堅持整治城區環境,堅持不懈整頓城區環境髒亂差、亂停亂放、佔道經營等突出問題,優化城市發展環境;要堅持整治市場秩序,徹底解決欺行霸市、哄擡物價等羣衆反映的突出問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創優發展環境發言提綱3

創新能力的強弱不僅取決於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入,還取決於創新環境。創新環境是創新主體所處空間範圍內各種要素結合形成的關係總和,包括有利的政策體系、健全的體制機制、濃厚的文化氛圍等。創新環境如何,對於能否聚集創新要素、挖掘創新潛能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科研人員總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爲什麼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其實,從“李約瑟之謎”到“錢學森之問”都指向一個問題:創新離不開良好環境。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創新的重要保障。實踐表明,運用設置市場壁壘、產業壁壘等行政手段來集聚創新資源會導致缺乏競爭,反而會扼殺創新,而良好的財稅、產業政策設計等則能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和創新者集聚。尤其是在民族產業創新初期,跨國公司往往憑藉優勢市場地位限制創新者進入。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營造政策環境,利用市場化手段保護和支持本土企業創新,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效率。

完善的市場環境是創新的基礎支撐。市場需求是創新的原動力。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以滿足市場需求、開拓新市場進而獲取利潤爲目的進行創新,這樣的創新活動更爲及時有效。哪裏有市場需求,哪裏就需要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基礎是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讓市場做創新的裁判員。

順暢的合作環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大多數創新不是單個組織自己搞出來的,創新越來越需要人才、研發、資源合作。美國硅谷的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自印度和中國。跨國公司通過建立跨國研發機構或國際技術聯盟,將創新活動擴展到全球。在創新資源全球化、創新人才國際化、創新組織網絡化的新形勢下,支持創新必須營造順暢的合作環境。我國當前尤其應促進產學研合作。我國科研人員大多數集聚在大學和科研院所,很多研究與市場脫節,有效創新不足,而企業缺乏科技領軍人才和骨幹。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有力推動創新。美國斯坦福大學“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就是一個範例,其實質是基於市場導向整合各種資源,使研發活動專注於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有效的'投融資環境是創新的“催化劑”。風險投資是解決創業者初創期、高風險創新項目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美國硅谷,大學教授和研究生們的研究成果一做出來,甚至尚未成熟,就會被一大批風險投資者所關注,他們對這些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前景進行分析判斷,然後包裝上市獲得社會資金支持。有了資金,又可以對創新成果進行完善,加快實現產業化、工程化。長期以來,我國專利實施率較低,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缺乏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提供資金支持與包裝上市服務。

有利的社會文化環境是創新的沃土。創新能力強弱與社會價值理念、思維習慣、行爲方式等社會文化環境密不可分。勇於創新、敢爲人先的社會理念有助於打破陳規,將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市場化;鼓勵競爭、崇尚合作的價值理念有助於拓展創新視野、提高創新效率;追求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有助於營造開放、公平的創新創業環境。教育是社會文化環境的基礎。教育應致力於培養創新者,使其具備創新意識、實幹精神,敢於面對失敗、承擔風險,善於洞察未來、把握機會,具有組織協調和成本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