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包糉子的小學生作文

描寫包糉子的作文1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描寫包糉子的作文。

描寫包糉子的小學生作文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描寫包糉子的作文2: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今年的端午節,媽媽帶我回鄉下,趁這個機會,我跟奶奶學習包糉子。

只見奶奶先拿起一張糉葉,熟練地將糉葉捲成漏斗形。我認真地觀察着,可是捲來捲去怎麼也卷不好,我有點不耐煩了。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小孫女,彆着急,左手拿住糉葉,用食指和中指夾住糉葉,再用右手把它捲成一個漏斗形。”奶奶一邊講解一邊示範。在她的再三指導下,我終於把糉葉折成漏斗形了。接着,開始放糯米了,奶奶將一根筷子放在漏斗形的糉葉中間,然後裝入糯米,再用筷子均勻地轉動起來。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可是我在轉動的時候,糉葉不是被我戳破,就是變形了。奶奶對我說:“轉動筷子時,要輕些慢些,不要心急,才能把米裹緊。”最後,奶奶教我用糉針帶着糉葉的尾巴穿過糉子,並打一個結,這樣,一個不太像樣的糉子終於在我手中出現了,我興奮不已。奶奶也高興地說:“我孫女學會包糉子啦。”奶奶告訴我糉子的形狀和味道有好多種,在奶奶的鼓勵下,我又接二連三地包了好幾個。

這個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了。

描寫包糉子的作文3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我決定包一次糉子,可我還不會包,怎麼辦呢?沒關係,我可以去請教奶奶。

就在這個週六上午,我向奶奶請教了包糉子的方法,奶奶拿出事先泡好的糯米、紅棗、葡萄乾、糉子葉等材料開始教我包,奶奶先拿出糉葉,說:“我先包一個,你看着,然後我再教你怎麼包。”說完奶奶就動起手來,不一會一個糉子就出現在我眼前,我一看原來這麼簡單,我有些躍躍欲試,拿起一個糉葉就要包,我把糉葉捲成一個漏斗的形狀,我正要放米時,奶奶說:“你把糉葉拿反了。”我拿起奶奶剛剛包好的糉子一看,果然有些不同,糉葉正面很光滑,反面卻毛茸茸的,我趕緊把葉反過來,繼續包。先放一個葡萄乾,防止糯米漏下去,然後再放層米,再放紅棗,最後再放層米,就像一個夾層漢堡。我再把它折起來,可是因爲我前面漏斗沒有卷好,口太大,米全都漏了出來,奶奶說:“你前功盡棄了。”沒辦法我只好再重新換一片葉子,重新折。好不容易我才折到剛纔那種樣子,我拿起一根線把它繫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奶奶拿起我包的糉子看了看說:“米放的太少了,三個角都摸不到米了,吃你包的糉子得吃十個才能飽。”在一旁觀看的妹妹看了以後直誇我包的好,“姐姐真棒,我要吃姐姐包的糉子,我也要包。”我一聽高興極了,也充當起了老師,教妹妹一起包。我們一起包了一個又大又扁的“連心糉”。

奶奶把糉子放進鍋裏開始煮,過了一會兒,屋子裏飄滿了糉子的清香,又過了三十分鐘糉子煮熟了,我和妹妹開始挑哪一個是我們包的“連心糉”,我們找到了,也不怕熱了,拿出來,剝開皮,就咬了一口,啊,真香啊!我們吃得津津有味。

我學會包糉子了,我真開心!明年我還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