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品味端午,傳承文明

端午節就要到來了,我們要好好品味端午節,傳承中華文明。

端午節作文:品味端午,傳承文明

  品味端午,傳承文明作文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爲什麼要紀念屈原呢?因爲他是楚國人,可是楚國的滅亡讓他悲痛萬分,決心與國家共存亡,便跳江自刎而死。他就是太愛自己的國家了,值得後人讚美他、崇拜他,就連他的代表作都抒發了他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所以後人便用優雅的語言讚美他,把他的代表作傳承下來,目的是爲了讓我們也能熱愛自己的祖國,傳承下歷史上愛國英雄的高尚品質。而這些習俗呢,也都和屈原有關,人們爲了讓屈原的屍體永存,讓屈原的精神永存,才需要我們好好傳承下去呀!

啊!除了端午節,還讓我想到了童年,讓我想到了經典作品。童年是美好的,是讓我們盡情玩耍、好好學習的重要階段。童年時代的我們,一定要在心中播下美好、健康的種子,讓將來的人生更有意義。童年時的我們,當年要從讀書開始啊!好多好多經典作品,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法布爾昆蟲記》《感恩自然》……都對我們的人生有意義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們懂得不屈不撓,永遠堅強,富有愛心、助人爲樂;《法布爾昆蟲記》讓我們善於觀察、獨立思考、大膽試驗;《感恩自然》讓我們從小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身邊的一切……我們的人生是否精彩,全都靠優秀書籍中的深奧的道理啊!怎麼會不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呢?

朋友們,知道了吧!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多讀經典作品,播下美好的種苗,將來爲祖國做貢獻,讓祖國繁榮、昌盛,我們的人生會更有意義,希望的種苗即將開出美麗的鮮花、長出碩大的果實呀!現在,我們要謹記: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

  品味端午,傳承文明作文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護傳統節日,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當我們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沒。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必勝客,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卻不知道年畫。糖人,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端午節的放假表明我們國家的文化自覺和對民俗的尊重及保護。也爲端午文化的傳承和光大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空間。但僅有放假還是不夠的。

搶端午,爭遺產,傳承費思量

之爭——韓國端午勝過中國端午?

端午節源於中國,它是一個民俗的節日也是一個民族的節日,2005年韓國的“端午江陵祭”被聯合國評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曾引起國人譁然。

簡單地說就是“彼端午非此端午”。韓國的端午“不吃糉子,不賽龍舟,也不紀念屈原”,不同於中國的端午節,它的出現可以算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一種特有的有趣的文化現象。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種祭祀活動,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護神和英雄等,還有一些羣衆性的娛樂活動。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直到1926年,因爲其時間是從每年的陰曆四月十五持續到五月初七,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中國很少有如此規模羣衆性的祭祀活動。

端午節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而且隨着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影響,陸續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日本的'端午很多習俗如吃糉子、喝菖蒲酒、沐菖蒲浴等均和我們一樣。而韓國則發展爲以“山神祭”爲核心的節日。“江陵端午祭”至今還生機勃勃地傳承着,根本原因在於它所傳遞的文化精神依然紮根於現代民衆的心裏。那些傳統的祭祀儀式、風物遊藝,依然是他們當下生活的一部分,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彼此朝夕相處,須臾不離。正是民衆的自覺參與,推動着傳統自然地傳承與衍變,生生不息。

之憂——糉子唱“獨角戲”?

令人擔憂的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劇烈的社會轉型,讓傳統文化陷入了逐漸失落和呼喚回歸的雙重齒輪中。端午節等全國性民俗節日文化遺產在大都市已經遭到了較大的損害,有的被人爲淡化,有的被扭曲變形。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日失去了應有的熱情。

走進大大小小的商場,貨架上琳琅滿目的糉子在提示着人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很多人知道端午節要吃糉子,但有關端午節的其他風俗,知之甚少。作家馮驥才表示,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爲節日是吃點好東西,穿些好衣裳。

而每逢傳統節日,精明的商家會挖空心思做文章。端午節,商家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搶金奪銀”的機會。於是,動輒上百一隻的糉子被生產出來,擺上商場、超市最顯眼的位置。

正是因爲人們將一些傳統節日推向市場,民俗變成了賣點。這樣的結果就是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斷了。

當我們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沒。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必勝客、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年畫、糖人、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

之思——全民參與充實端午內涵

節日民俗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一個民族的文化光靠幾個人呼籲是沒有用的,它需要整個民族的一種自覺,這種自覺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自覺。

屈原的傳說很完美地把古代五月份的民俗結合了起來,現在國家將端午節規定爲法定假日以後,就應該充實其節日的內涵。怎麼過端午節,有兩個資源可以利用。首先看古人怎麼過端午節,把有意思的東西復活,這些內容在古籍裏有記載。另外就是考察傳統民俗保護得比較好的地方,把他們的做法跟當代社會融合到一塊。

我們可以每年都去發掘端午節的內涵,慢慢積累,最後建成一個比較好的端午節。像韓國的端午祭,當初也衰落得很厲害,後來一些學者進行發掘,弄得影響很大。日韓兩國都是全民參與過端午節,作爲端午節的起源地,中國更可以全民參與。除了吃糉子、划龍舟,知識分子和老百姓應當一起努力,借鑑傳統因素創造出一些適合現代生活的過節方式。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端午節作爲一個重要傳統節日,有利於建立和強化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傳的,前輩不說,後輩就不會了解,如果連前輩都稀裏糊塗,再談傳承和發展就成了一種奢求。”

  品味端午,傳承文明作文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糉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品味端午,傳承文明作文

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糉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糉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糉,一種是竹筒糉。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糉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糉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