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高三作文

家風這個東西是說不完也道不盡的,而且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小編收集了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徵文,歡迎閱讀。

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高三作文

第一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擔當,是承擔並負起責任,是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履行自己的義務。在媒體報道中,我們經常看到 “擔當”精神的缺失致使家國情懷蒙塵:有人看到摔倒的老人,避而遠之,害怕“惹禍上身”;有人推過攬功,一切以自我爲中心;有人爲一己之慾,拋家棄子,泯滅親情;有人喪失國格,攜款潛逃,逍遙域外;有人底線崩潰,寡廉鮮恥……凡此種種,都是棄家舍國缺少擔當情懷的表現。如何認識並養成厚重的家國情懷?請看:

“順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難事看擔當”,擔當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一種不辱使命的氣概。林少波的《擔當》從敢於擔當、甘於擔當、樂於擔當、勤於擔當、嚴於擔當、善於擔當和精於擔當等七個方面層層分析,對“擔當”二字進行了全面深刻、生動精彩的詮釋:敢於擔當是一種精神,“肩扛千斤謂之責,揹負萬石謂之任”,要扛重擔、挑大樑、打硬仗,能推功、敢攬過、善糾錯。甘於擔當是一種情操,“臨喜臨怒看涵養,羣行羣止看識見”,要懂感恩、懂珍惜、懂堅守,能吃虧、能吃苦、能吃氣。樂於擔當是一種態度,“接受工作不走樣,執行任務不打折”,不坐廟子、混日子、守攤子,不盯着幹、等着幹、比着幹。勤於擔當是一種習慣,“做好分內是基本,做好分外是進取”,不拖延、不敷衍、不推諉,不浮躁、不散漫、不懶惰。嚴於擔當是一種要求,“爲人避事平生恥,在其位要司其職”,要定準位、換好位、補對位,集己之能、他之力、衆之智。善於擔當是一種能力,“能幹事者有機會,幹成事者有地位”,要講實話、辦實事、求實績,做到底、做到位、做到家。精於擔當是一種素質,“做成需要專業化,做好需要職業化”,要處處學、事事學、人人學,善謀大、善謀遠、善謀深。

第二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在我們家沒有什麼成文的規定,大家也不會把家風這個詞掛在嘴邊,但我認爲家風並不一定要書面化、固定化,它應該是一種傳承——精神與品德的傳承。父母雖沒有說,但他們一言一行無不在爲子女樹立榜樣,我從父母身上學到了很多,下面就來談談我們家不算家規的家規吧!

肯吃苦。這是我從祖輩父輩都能看到的。爺爺當初因災害遷移,憑藉自己的一門手藝白手起家,那時住的房屋都是爺爺和爸爸一錘一錘鑿出來的。有時候早晨天不亮就起牀幹活,往往要騎着自行車走多幾十裏,他們辛辛苦苦賺下的錢自己卻不捨得花,那輛自行車一騎就是三十年……爸爸媽媽也一樣,人們知道他們在外面瀟灑自如,卻不知他們曾付出的努力,他們爲數不多的休息時間有時都是排滿工作的。

孝順。說起來這可能是許多家庭的家規,而孝這個字在父母身上有着很好的體現。爸爸雖然是個在外打拼的男人,但他時刻都不忘自己的父母。每兩天他總給他們打個電話看藥還有沒有,家裏有沒有什麼需要的,逢週末還會和媽媽一起去爺爺家吃飯。媽媽也是有孝心的典範,雖是家裏的小女兒但一點不嬌氣反而能說會做,雖然她對父母的方式往往是口氣很重的批評,但誰都能看出她言語深處的愛!如今現實這麼形形色色,父母能撇開工作娛樂關心陪伴自己的爸媽,我覺得是十分可貴的。

未雨綢繆。俗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許多人卻總是事到臨頭才思考,這未必有些太匆忙。父母總是想得很遠,有時候很不理解,知道事情發生看他們鎮定自若的樣子才知道預先考慮好是多麼明智。漸漸地我也開始考慮以後的事,不侷限於眼前的事,這樣發現會收穫一種更廣闊的視野。

家風這個東西是說不完也道不盡的,而且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家的家風會被不斷充實與更新。這些規矩需要每一個成員去踐行,並且代代相傳,千千萬萬條家規的傳承纔會使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第三篇: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所謂家風就是一個家庭裏的風尚。殊不知家風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東西,修養、氣質、智慧、人品,從一定程度上講,一個家庭的家風就決定了其成員的事業能走多遠。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有這樣的現象,一家的兄弟幾個都特別有出息,或都特別不成器,這正是我們常說的,“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在社會的高層這樣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

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劉少奇同志,他共養育了九個子女,其四子劉源現在是解放軍高級將領,36歲就擔任河南省的副省長,是當時最年輕的副省級幹部。做官在很多人看來說明不了什麼,因爲他是紅色後代,仗着父親的影響。但是,學習呢?劉少奇的五女劉瀟瀟,是在1979年以北京市單科第一總分第二的優異成績考進北京大學的,做官受父親的`影響,難道高考也是受影響的嗎?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家風。

于丹講過,有緣沒份是不會過上幸福生活的,生活是需要智慧的,她講了魚頭和魚腹的故事。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確實需要智慧。我的一個現在上軍校的同學,他的父親就是一個特別會教育子女的人,後來才知道早在上初中的時候,他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去磚窯做苦力體驗生活了,到現在,初中班裏同學當中,還數他考的大學好了。談起這些我就特別苦惱,我的父親在家裏都什麼活也不讓我們做,這完全是錯誤的。到現在我覺悟了,跟他說這些已經沒什麼意義了,該做的就是自己發憤圖強,現在發奮還真的不完,並且我相比別人還有很多優勢,就是我上了大學,大學裏有很多的資源,這事外面的人得不到的。

所以我就想,等將來我要是有了子女,我絕不會這樣稀裏糊塗地應付差事,而是要認認真真地處理這個問題,因爲我已經吃了這個虧了,不能再讓後代吃這個虧了。其實我對父親的管教並沒有怨恨之意,在這樣的環境中,父親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以上說了這麼多,也就是一個字“嚴”。常言道,嚴父出孝子,古語就是古語,到現在還是真理。與嚴相對的就是寬了。到底應該幾分嚴幾分寬啊?

人的心有這樣的規律,收起來很難,但是放很容易的。可能有的人會說,“太嚴了會禁錮人的思想,扼殺人的創造性,比如那些搞藝術的每天都特別的散漫自由。”這樣說的話就太片面了,看看那些藝術大家,哪個不是勤奮刻苦的結果。我想,應該在嚴中找寬,嚴是基礎,管不住自己什麼事也做不成,當然嚴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句話就叫“成功等於百分之五十的勤奮加上百分之五十的智慧。”我的百度知道暱稱就叫“天道酬勤更酬智”。縱觀高中的學習,勤奮我不比別人少多少,導致與別人拉開距離的是智慧,當時就是不懂曲線救國的道理。總之,該嚴則嚴,該寬則寬。

家風其實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我們要慎重對待之。就像經常聽到別人說某某沒教養,那是對其家風的譴責,對其父母的侮辱。文章這樣結尾顯得有些凝重,但是我們冷靜考慮一下,這確實事關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