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作文高分祕訣:如何爲作文語言潤色

 高考作文高分祕訣:巧用詩詞添文采

2014高考作文高分祕訣:如何爲作文語言潤色

縱覽全國曆年優秀作文,不難發現,語言的出彩和深刻的文化思考就是大多數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在作文中做到這兩點呢?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巧妙地使用詩詞,用詩詞打扮自己作文的語言,用詩詞爲文章增加文化的厚度。

在作文中用好詩詞的途徑很多,或是利用詩詞巧擬標題,或是妙用爲題記,或是化用詩詞故事、結構構思自己的作文。在這裏我們重點來講講如何在文章語段中使用詩詞增添文采。

一是直接引用詩詞。

一般可以圍繞話題,發散思維,搜尋相關的詩詞,排比成文。比如下面關於“生命”主題的一段文字,就是引用了四位詩人的詩句對“生命”作了解釋:

生命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蘇東坡“一蓑風雨任平生”的超脫與豁達;生命就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

直接引用詩詞讓我們親切地感受到了這四位詩人的形象,而排比成文更顯示了作者對語言的把握能力,使文章的文采“躍然紙上”。再比如作文《望月》中的一個片段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月是我們應該珍惜的人人共享的天賜之福。“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是我們招之即來,儘可傾訴的知己。“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遊子思鄉念親的一杯苦茶。“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月又是我們參透歷史,頓悟人生的一劑良藥。

對詩句的引用和評價淋漓盡致地將作者對詩詞的分析鑑賞和感悟能力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讓那輪萬古的明月高懸在我們的上空,使我們遙想百年、千年之前古人的夢想,使文章有了深刻的文化思考。

 一是化用詩詞。

所謂化用,就是截取詩詞的某一部分直接變成我們作文語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語言去演繹詩詞的意境。比如下面這些語段:

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裏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那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話題“樂觀”片段

在衆人皆醉的麻木空氣中,你選擇了清醒;在衆人皆濁的惡濁世道上,你選擇了清白。褪去了華服,你選擇了荷葉制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選擇了汨羅江的波濤。——《面對選擇》片段

出自內心真誠的心靈選擇,才能勾畫鸚鵡洲上的萋萋芳草,才能點化二十四橋的清風明月,才能渲染香爐峯間的日照紫煙。——《美麗一次》片段

是的,摒除了浮華,去掉了雕飾,我們就像一枝出自清水的芙蓉,透着迷人的清香。——《簡單》片段

天空中一絲雲兒飄過,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覺得真好,這就是語文;初升的朝陽光芒萬丈,你覺得生機勃發,這就是語文;如血的殘陽映紅半邊天,讓人無限留戀,別忘了這也是語文。語文是那巍巍崑崙,是那草葉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舊都中國色天香的牡丹;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秦皇島外滔天白浪裏的打漁船,是那青天裏的一行白鷺,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冷香飛上語文》

這些文字沒有直接引用杜甫、劉禹錫、龔自珍等的詩句,而是將他們詩句中的意象搬用過來作爲自己作文語言中的一個成分或是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對詩句的意境進行大膽的描寫。這樣的語段讓我們聯想起詩句的意境,帶領我們進入似曾相似的詩歌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創作者的心聲。同樣它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當然寫作這樣的語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對詩詞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如果不明白詩的意境,隨便套用,那便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一是仿用詩詞。

這種方法就是根據詩詞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再寫一句(首)形式一樣的詩詞,以達到表達自己情意的目的。比如一篇以“家”爲話題的作文中有這樣一段:

夜來幽夢忽還鄉,水汪汪,捕魚忙。四寂無聲,惟有馨風涼。料得年年思家時,明月夜,蘆葦浜。

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蘇軾《江城子》的下闋: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崗。

蘇軾的《江城子》表達的是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回憶往日的美好時光,看看這淒涼的短鬆崗,唯有自己“形影相弔”,怎不叫人思緒萬千,愁腸寸斷!而對“家”的思念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家鄉鄉親忙碌的身影,熱鬧的勞動場面,相對於自己身邊的“四寂無聲”,唯有無限的思念了!

可以說仿用詩詞不僅能借助詩詞的形式指引讀者走進原詩的意境,同時也能很好地表現作者寫作上“學以致用”的本領,使文章出採。

不僅古典詩詞適於仿用,現代詩詞亦可借來“攻玉”。比如作文《責任》的片段就是仿用了詩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非常巧妙地對文章作了一個漂亮的結尾:

詩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面對責任,我想說:從今天起,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恪盡職守,堅守崗位從今天起,關心環境與他人我有一顆真誠的心,面對責任,四季如春。

有人說,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陽那樣熠熠生輝,就讓它像月亮一樣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擁有月亮的光彩,就讓它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如果不能像星星一樣閃光,那麼,至少要留住幾隻螢火蟲,把文章點亮。我想,詩詞就是“螢火蟲”,用好了這隻“螢火蟲”,相信它一定會爲你的作文增添絢麗的色彩,照亮你深厚的文化思考,照亮閱卷者“疲憊”的雙眼。

 高中作文寫作技巧:如何爲你的語言潤色

談到作文語言,不少學生將其視之爲難以逾越的“高峯”,常發“奈何”之嘆而生“難爲”之感。不少作文指導之類的文章書籍也用“語言這個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來嚇唬學生。長此以往,愈來愈多的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了提高作文語言水平的“難爲”心結,其中不少人進而將心理上的“難爲”轉變爲行動上的“不爲”。因此,近幾年來,在高考評卷場上看到的作文大多是乾巴如癟三、味之如嚼蠟的語言表達。

爲了幫助大家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語言上的突破,筆者從記敘文和議論文的角度分別談談在語言表達上爲作文加分的策略,供大家平時練習作參考。

一、描摹詩情畫意,叩動評卷老師的心靈

1.使語言具有畫面感。

語言具有畫面感,是優秀記敘文的第一特徵。“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才使得其詩在唐代詩歌的百花園裏搖曳着獨特的風采。我們寫作記敘文,若能夠用文字“刻畫”出一種畫面,再現一個場景,使“文中有畫”,使讀者身臨其境,那麼我們的作文就可以在幾十萬考生中脫穎而出。請看2008年江蘇高考作文答卷《好奇心》中的一段文字:

相隔不過幾米,奶奶每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麼叫。

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着碎碎的步子走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於是她孩子般地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這樣的事天天發生。

這是一段描寫爺爺奶奶之間一幕日常生活情景的文字。這段文字表現爺爺奶奶歷經人生風雨之後晚年生活中的相互牽掛、溫情與愛:人在眼前,也要時刻知曉他是好好的,以求心安。這種心靈深處時刻牽掛的愛,通過幾分鐘便放下活兒“叫”,得不到迴應時的“急”,以及緊接碎碎步子的'“邁”,和孩子般笑容的“嗔”等動作,形象鮮明地刻畫出來,展現出一幅人世間最美麗的“愛”之風景畫。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這段文字給我們怎樣的啓示呢?語言質樸,十分生活化。它的主要優勢是作者觀察並體驗到爺爺奶奶生活中天天發生的最能體現深摯情愛的場景,將其典型的語言和形態“再現”出來,便具有十分形象的畫面感,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仔細想想,我們要做到這一點是否就難於上青天呢?

 2.使語言具有流動感。

語言的流動感,就是用詞要穩,句式要活。就是說,詞語使用準確生動,句子形式流暢自由。讀了有流動感的句子,常常使人有如咬一口貢梨一樣清心爽口而又香甜四溢。請看下面的文段:

對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會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體驗。

清晨的時候,當你穿梭在綢般霧氣裏的時候,這好奇心便開始了。露水潤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輕微的聲響,是什麼在萌動?泡桐花紫色的蕊無聲地落下來,綿軟得彷彿一捏就會碎,輕柔得一吹便飛散,是怎樣的嬌羞躲在了裏面?搖櫓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霧,又無聲地消失於耳側,是誰在哼唱?待到薄霧消散,這一切又似乎從夢境中抽離,它們又到哪兒去了呢?

你只能懷着好奇心繼續走。

這是2008年江蘇高考某考生題爲《好奇心》作文中開頭部分的文字。它描繪出一派清雅美麗而古韻悠然的城市景緻。在這段文句裏,考生刻畫細節頗見功力。不論是動詞“穿梭”“潤”“踩”“躲”“穿透”“萌動”,還是修飾語“綢”“輕微”“紫色”“綿軟”“輕柔”,等等,都運用得十分準確生動,也就是說用詞十分“穩當”,你看,“露水”“潤”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出的聲響像什麼在“萌動”,泡桐花“綿軟”得彷彿一“捏”就會“碎”,泡桐花“嬌羞”地“躲”在裏面等,一連串的動詞十分準確而富有想象地刻畫出一幅晨景圖;這段文字的句式也豐富多彩。有設問句,有比喻句,有擬人、排比句,有對稱句,有陳述句,整飭而又富有變化,似行雲,如流水,給人以美的享受。

 3.使語言具有含蓄性。

表達含蓄雋永,耐人尋味,是記敘文語言上品的標誌。含蓄性語言的標誌,常常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寄予在啓人思考的畫面中,包孕在“醉翁之意”的描述裏,它往往以有限的文字承載着深長的意蘊。它大多以概括、暗示、曲筆、言已盡而意無窮等方式表達廣博深長的內涵。請看2007年湖南高考某考生題爲《詩意地生活》作文的一個文段:

奶奶依舊用着最原始的柴竈。她說煤火只用來煮飯太浪費,氣又太貴,所以還是燒柴好。於是,在那野草瘋長的季節裏,我和妹妹就跟着爺爺的斧頭活躍在山野間,砍倒,捆紮,揹回家,排開,曬乾,一捆捆的柴草就進了柴房。於是,無數個炊煙梟梟的時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竈堂裏看到畢畢剝剝的聲響裏奶奶通紅的笑臉。特別是在冬日,爺爺燒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則搶着依偎在爺爺身邊取暖。一串串歡聲笑語隨着炊煙升上天空,訴說着冬日的溫暖。

讀完這段文字,一種深摯綿長的幸福情味盪漾在我們的心頭。作者在這段文字裏,表現了一個普通農家的質樸人情和幸福溫情,抒寫了作者對詩意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理解。那畢剝作響的柴火,那火光映紅的奶奶的笑臉,那爺爺燒火奶奶做菜的溫潤和諧,還有那“我”和妹妹搶着依偎在爺爺身邊取暖的天真可愛的畫面,都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普通農家詩意洋溢的生活圖景。而“一串串歡聲笑語隨着炊煙升上天空,訴說着冬日的溫暖”的句子則爲我們留下了深長的意蘊。

仔細體會這段文字,我們很多考生的文章是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的。其基本思路是,選取生活中的能體現文章思想的典型畫面,將畫面剪輯成幾個部分,抓住每個部分最關鍵的“動作”,用一個適當的動詞將其連貫地組接呈現給讀者,讓讀者能從描述中體會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由作者“出面”將思想直接“告訴”讀者。

二、注重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議論文分數

多年高考作文的數據表明,高考中寫議論文的考生佔絕對多數,但議論的語言大多單調呆板。有的文章全篇都是一種陳述句式,有的甚至全文都是逗號,段尾纔有一個句號,連一個問號或一個感嘆號都沒有,真是靜如止水,淡如蒸餾水了。有的議論語言概念不清,缺乏必要的修飾限制,進而導致表達不嚴謹,影響說服力。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長句與短句相結合。

一般地,議論文中有長句子可使文章表達更嚴密。但是,句子長,修飾成分多,往往會顧此失彼,以致使句子或成了結構上的病句,或因修飾不當而發生邏輯錯誤。考生在考場緊張的氛圍中,尤其容易出現此類錯誤。我們建議,對複雜的句意,我們可以用幾個句子分別表達。當然,如果我們訓練有素,運用長句是能增添議論的色彩和力度的。所以,在考場作文中,我們應注意長句與短句的結合,這樣還可以使句子形式富有變化而形成跌宕之美。下面文段長短句結合運用,很有啓發性。

高尚的思維造就永恆的幸福。縱觀古今,歷覽中外,楚之屈原,於“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中不合流同污而投身汨羅江,死亡的雖然是血肉的身軀而昇華的卻是永恆的幸福。毛澤東在敵人的圍剿之下,最後毅然決定長征,一個高尚清晰的思維就造就了新中國十幾億人的幸福。被流放的鄧小平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然而思維的火花卻在他的腦中飛揚——改革開放,一個讓億萬中國人富起來的制度就這樣產生了。至此,我們不得不說,思維的方式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維的解讀。(2008年海南高考優秀作文《思維解讀幸福》)

 2.概括與具體相結合。

優秀議論文的語言應該富有思辨性。它文采斐然,但不能華而不實;它由材料充實,卻不是完整情節的記錄。在議論文中,我們學習運用概括性語言與具象性表達相結合的方法,可以使議論語言更有思辨的力度。如:

有一種“好奇心”在魯迅的文章中最爲常見:那驅使國民爭先恐後看“砍頭節目”的是好奇心;那驅使鄉鄰聽祥林嫂哭訴的是好奇心;那驅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許這些都只能稱爲“好奇”罷了,“心”卻是失去了了。這樣的“好奇”,建立在對他人痛苦的窺探上,建立在“鐵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奇心”,那麼沒有,也罷。

試問:真正的好奇心又爲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帕斯卡爾所言:“思維成就人的偉大,我們的一切尊嚴都在於思考——即使你只不過是強大自然下的葦草。”如果沒有這種“靈魂在場”之下的思考,那麼無論多少個蘋果掉下來,恐怕也砸不出“萬有引力”的發現;無論人類是多麼費盡心思地觀察與學習,也難有一絲一毫的創造與進步。(2008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好奇心》)

在上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國民中的某些“不良”的好奇心——魯迅所批判的“看客”的“好奇心”,以此與下文具體論述“真正的”“靈魂在場”的“思考”的“好奇心”形成對比。文章正是以這種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的寫法,突出了作者所強調的“真正的好奇心”。因爲文章的重點在立論,所以對“好奇心”的不良一面就用概括的事例提供對照。這樣文章顯得張弛有度,顯示出考生相當的理論才情。

呂叔湘先生說,語言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這就告訴我們,語言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的,關鍵是方法與技巧。只要平時多讀多練,你的語言就會靈韻飛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