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五大熱門話題

  【作文猜想一】濃濃親情,30年父女合影戳淚點

2015年高考作文五大熱門話題

一、作文素材

近日,一個叫大萌子的網友將自己與父親的30張照片放到網上,這30張照片是一個北京姑娘從1歲到30歲和爸爸的合影,每張照片都有那一年的故事,觸動心靈!兒女們茁壯成長,父母們日漸老去。有誰知道這些照片背後會有多少辛酸坎坷?

從1歲的'小米豆',到30歲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趙萌萌的身邊,總有父母親的陪伴,他們用相機記錄了30年健康快樂的生活。

5月31日學校停課後在家複習使用,幾套試卷認真做下來,漲個20分不成問題

2012年6月17日父親節趙萌萌將她和父親每一年的合照上傳網絡,8月22日一大早,趙萌萌登錄微博後,有關自己的千餘條評論和轉發着實把她嚇了一跳,而被上萬網友大量關注的,是她發的一組照片——'我和爸爸30年的合影'。時光變遷下的父女情感動上萬網友。

30張照片,把悄悄溜走的時光拉了回來,也在不經意間叩中了大家的心絃。網友們受到啓發,紛紛在網上曬出自己和父母的合照,表達對他們的愛意和感激。微博女王姚晨、何炅、柳巖等名人也轉發了這組照片。

大萌子原名趙萌萌,是個北京姑娘,在一家網站的銷售策略中心工作,她在博客中說,這個微博是在2012年父親節時發的,作爲在父母的養育與疼愛中長大的孩子,某天不經意間發現爸媽老了,想起來眼淚嘩嘩流,但是確實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她表示,從沒想過這條小微博會在不經意間叩中大家的心絃,引起這麼多共鳴。大萌子將此事告訴父母后,'萌爸'、'萌媽'特意去註冊了微博,認真看網友的留言。'萌爸'還唸叨女兒知道感恩,高興得一晚上沒睡好。

二、構思點撥

馬年春晚,在演員演唱《時間都去哪兒了》歌曲的時候,電視屏幕上播放一對父女在30年中留下的合影,瞬間開啓了人們感情記憶的閘門,引發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北京女孩趙萌萌的身邊,總有父親的身影相伴,女孩從1歲到30歲和父親的合影一一展現,每張照片都是一段美好記憶,觸動心靈。女孩茁壯成長,父親漸漸老去。時光如水,歲月如梭,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使人動容。

這首由陳曦作詞,董鼕鼕作曲的《時間都去哪兒了》起初是電視劇《老牛家的戰爭》的片尾曲,也是馮小剛導演的重磅賀歲喜劇《私人定製》中的插曲。《時間都去哪兒了》,以樸實細膩的真情觸動着每位觀衆的心,直戳淚點,引發淚飈,成爲最深情震撼的插曲。舒緩的旋律,貼心的歌詞訴說着歲月流轉中的種種故事,'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裏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髮。'平實的語句,將人生故事娓娓道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句句歌詞直戳心扉,將父母的愛表達的樸實感人,與《私人訂製》中宋丹丹所飾演角色的心理、經歷不謀而合,觀衆深受感觸。

30年光陰,30年父女親情,擊中了人們脆弱的心靈,重新喚起人們對情感的記憶。讓人感嘆時光的流逝,感動父愛的偉大,感謝親情的陪伴,感恩家人的付出。伴隨着一日千里的現代化進程,人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爲了生活,忙忙碌碌,日夜奔波。相見甚少,親情缺失。在這個時候,30年父女合影照片,如同一股清新空氣,撲入人們心田。一幅幅普通照片,在人們眼中成了珍貴的合影,留藏久遠。看到這些舊照片,人們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回憶自己年少時無憂無慮的生活,反思現在年老體衰的父母晚年需要贍養。家庭親情日漸淡薄,感情的紐帶正變得薄弱,並且正逐漸成爲一種社會問題。當前,無論大家庭,還是小家庭,都急需撫慰親情,慰藉心靈。

正如網友'青卿子衿Q'所說的,一年mark(記錄)30次容易,30年每年記得mark其實挺難得;平凡簡單的事情因堅持和累積在歲月的催化下變得珍貴且動人。生命中有許多感動,但當這30份沉甸甸的感動疊在一起時,真叫人淚流滿面。同學們,回家挽着爸媽,多合幾張影吧。多年後,你會感謝這份財富。

身邊的感動,永不停息的親情;孝心無價,細水長流的幸福;愛的表達……

  【作文猜想二】漢字危機,新媒體時代自我拯救

一、作文素材

2013年暑假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由央視主播主考,社科院專家當裁判,14歲上下的小選手們同場競技聽寫漢字。節目中還設置了成人蔘與的現場體驗團。'成人體驗團'現場抽測,'癩蛤蟆'三字難倒了七成的現場觀衆,'熨帖'一詞更是隻有10%的正確率。'成人漢字書寫低能'的話題。引起人們反思。

因爲這些方塊字,央視一向端莊的`女主播在節目錄制現場急得連拍演播室的桌子;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在演播室裏激動地攥緊了拳頭,連呼'天哪';學者于丹坐在臺下大聲叫好。

看上去,只是在觀看一羣小朋友寫漢字,但對這樣的'考試'不屑一顧的人也改變了看法:'開始覺得不就是一個簡單的遊戲嘛,但接着看下去,發現自己是個白癡!'而許多畢業於正規大學中文系,而且現在正在從事出版編輯工作的人在看完節目後也堅定的認爲,自己的語文一定是數學老師在體育課上教的!

該節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人們對'自己究竟還會寫幾個漢字'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人說自己'會念不會寫,會寫也寫得很難看';有人說自己'習慣了拼音打字,輸入法會自動生成成語等詞彙,把傳統文化都忘記了';還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現代漢語詞典》。

二、構思點撥

這是一個緊扣時代熱點的材料作文題目,同時也是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文題目。高中階段的同學都要面臨高考,同樣也面臨着漢字書寫的問題,因此這個題目,學生也應當有話可說,可事可寫,有情可抒。然而要寫好這個材料作文也並非易事,因爲作文材料中的'漢字危機'已經限定了寫作內容,考生只能圍繞着這一現象寫作,而不是寫作其他的內容,這樣學生的寫作從內容、立意都受到了限制。儘管如此,本材料作文在審題立意上還是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寫作的。

(1)漢字危機現象的危害。對漢語漢字的普遍蔑視會逐步消解和瓦解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江藍生批評說:'我們前輩有一句話叫‘敬惜字紙’,這種對於漢字、對於自己母語敬畏、尊重的傳統,我們現在到哪兒去找?'相反,江藍生認爲,一些人隨意拿漢字、漢語調侃、戲謔,來解構漢語的語法規則,歪曲一些字的形音義,這種現象已非常普遍。長此下去,作爲母語的漢字本體就會發生蛻化和異化,它反過來就會侵蝕我們的精神和文化。

(2)漢字危機的成因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書寫的困難是當今全球化引發的文化危機的一個方面、一種反映。全球化在經濟上體現爲跨國公司,經濟產業鏈的全球配置,在文化上則體現爲西方文化,或者說是拼音文化的擴張。因鍵盤的使用而引起的這一輪的漢字危機,也是一種現代性的危機。以鍵盤爲標誌的電子技術,是一種現代技術,它已經全面接管現代社會的運轉,塑造了現代生活的面貌。放棄鍵盤,理論上在一個封閉環境(比如一個國家內部)也許可以做到——事實上,根本做不到。因爲這意味着放棄了效率,放棄了與世界接軌,也就是放棄了'現代化'。

(3)漢字危機現象的反思。在20世紀最初的幾十年,不少重量級的文化人物曾經非常激進地批判漢字文化,他們中有的人認爲漢字與現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主張學校都要採用拼音文字;還有的人甚至主張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母。這些主張是激進的,因而,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這是當時中國先進分子對國家富強的強烈訴求在文化層面上的反映。漢字作爲舊文化的突出代表,被當作進步的絆腳石,必須徹底地搬開,才能產生新的文化。在現在看來,這可能就是漢字的危機,可當時的人不這麼看,不僅沒有看作是危機,反而認爲是革命,是變革的機會。

爲什麼對於漢字的幾乎差不多的做法,在一個時期是革命,在另一個時期反而成了危機?我們認爲,這是因爲時代格局發生了變化,由此帶來的問題也發生了變化。在批判漢字、追捧拼音文字的時候,當時的中國社會面臨的問題是:落後和封閉的中國有被世界現代化潮流拋棄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激烈地批判本國語言,主張拼音文字,目的就是爲了與世界接軌,搭上現代化的'班車',趕上那一波全球化潮流。而現在,中國已經在全球化潮流中,人們無處不在地享受着現代化的種種便利,鍵盤書寫帶來的此輪漢字危機,是在全球化時代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和獨特性的問題,是如何避免體現在文字書寫當中的本民族歷史、文化和思維方式不被技術整合,因而可以說是對全球化和現代性的一種應激性反思。

(4)漢字危機的應對措施。隨着IT技術的發展,在數碼電子產品和傳統的漢字書寫這兩方面,我們既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因噎廢食,一方面不可能脫離現實,抵禦各種數碼產品和新技術,迴歸單純的筆紙時代,另一方面又要保留傳統,傳承文化,漢字書寫決不可荒廢遺忘。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好平衡點,掌握一個'度'。

  【作文猜想三】文明出遊,塑造中華兒女好形象

一、作文素材

(一)一則來自臺灣電視臺的報道說,2007年3月27日,野柳地質公園接待一批來自大陸常州的旅客後,公園的巖壁上刻了簡體字'中國常州趙**'字樣,巖壁上以前是沒有字的。爲此,臺灣觀光局要求海旅會必須適當處理相關人員。2013年5月24日,網友'空遊無依'發微博稱,他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旅遊時,在浮雕上看到'丁錦昊到此一遊',併爲國人輕易毀壞千年文物的行爲感到震驚和羞愧。8月初,一組中國人在法國盧浮宮水池泡腳的照片在網上傳開並引發爭議,有網友認爲這'煞風景'的舉動是國人低素質的表現。

(二)2013年5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呼籲中國遊客注意言行。他強調要樹立'中國遊客的良好形象'。汪洋近日在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的電視電話會議上,批評部分中國遊客的素質和修養不高,常常遭到媒體的非議,有損國人形象。他列舉了包括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旅遊景區亂刻字、過馬路時闖紅燈、隨地吐痰等行爲。

(三)每逢黃金週和節假日,廣大遊客在盡情享受休閒和美食美景的同時,不文明出遊現象與如影隨形。升旗過後的天安門廣場留下5噸垃圾,遊客不顧警示隨意攀爬圓明園古牆遺址,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裏遊人用紙屑向動物投食,綿陽羅浮山溫泉裏有小孩小便致停泡清理;泰山步道旁蘋果核、橘子皮不時從山上滾落……人們不禁反思,在不文明出遊現象紛涌而至之時,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實現文明出遊?

(四)'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近日,一位網友發佈的'中國式過馬路'的微博火了。圖片上,有好幾位行人並沒有走在斑馬線上,而是走在旁邊的機動車變道路標上,其中有推着嬰兒車的老人,也有電動車、賣水果的三輪車。這條微博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

二、構思點撥

這是多靶心的材料作文,角度可以多個,但要明白材料所折射的是公德心與文明素養等問題。

同樣是炎黃子孫,爲什麼這種現象在臺灣變得很嚴重?不一樣的公德心,爲什麼在大陸見怪不怪?'趙**'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濃厚的文化基因,如'丁錦昊到此一遊''齊天大聖到此一遊'。此種惡習已根深蒂固的那些國人,還會把這些陋習帶去哪裏?另外:見微知著——'到此一遊'事小,卻是對社會公德、國人形象的一種褻瀆;聚焦小事,昇華人生;做人不應忽略小事;檢點言行,注重小節;細微處的修養不能忽視;從改變點滴陋習做起……也是切題的立意。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國家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富裕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出門看世界已經成了尋常事,但口袋富了,腦袋是否也富了?如果財富增長了,消費力提高了,素質卻變低下了,這是文明的恥辱。再者,個體的素質往往關係着國家形象,提升國民出境旅遊的文明素質,是關係國家文明形象的一件大事。我們要強化出境旅遊的文明意識,提升文明道德素質,努力避免出現不文明的旅遊行爲,以良好的言談舉止展現文明中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從過去全力拼經濟,到如今行有餘力能關心民衆的文明素質,而且關注到民衆在外地旅遊的行爲舉止。在討論公民旅遊文明素質時,官方媒體明確將之與中國崛起與建設'軟實力'掛鉤;而中央部門能以擺事實的姿態,不加掩飾地自揭其短,正說明,中國真的是非常自信了。

'中國式過馬路'無疑是增加交通事故的一個原因。國民素質是一種相互影響的社會現象,但同時也需要科學的制定現實可行的法規條文來保障各方面的利益。隨着法律意識的增強,隨着對司機懲罰的增強,而'中國式過馬路'最終也會得到改變。

'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中國式插隊'……這些多年來最平常、最不受關注的'中國式現象',如今被搬上了網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熱議。可喜的是,正視這些其實就是人們思想意識上的一大進步,說明今天的社會開始反思這些弊端,思考怎樣來改進和完善我們的生存環境,'改'然後知不足,社會和諧由此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