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的意義

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壓歲錢的意義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春節拜年,一般是按輩數大小互相拜的。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拜年的兒童“壓歲錢”。壓歲錢,相傳是由宋代的“壓歲盤”演變而來的。

據說,在歷史上,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後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這就是現在付給壓歲錢的方式。

清代,壓歲錢帶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裏,是指帶方孔的銅製錢。自紙幣代替金屬製錢以來,便改用紅紙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寫詩描繪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爲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爲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爲錢文,背面爲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生肖"等紋飾。唐朝時期,宮廷盛行春節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這天作爲立春日,在宮內相互朝拜。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宋元以後,春節被定爲正月初一,春節散錢習俗就演變爲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者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着壓歲錢送與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錢基本取消,長輩則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作爲壓歲錢,其寓爲"長命百歲",貨幣改爲紙幣後,長者喜歡選用連號的新紙鈔賜予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說,壓歲錢的習俗源遠流長,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

壓歲錢最早是緣自唐宋,根本意義是長者給新生兒錢,來壯身保平安的。

因爲初生嬰兒,命主衰旺各不相同,因爲孩子早歲如果走死絕等衰運,再加之八字格局配合不佳,很容易得病或夭亡,所以每年開春,由家長給孩子一些壓歲錢,目的是用錢財來給身弱的孩子壯身,保這一年平安。

爲什麼錢財可以壯身呢?這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某人身家百萬"一樣,人命主的衰旺是混合身體狀況、學識、擁有財物的總和,所以給予孩子壓歲錢就如同給孩子增添固定資產,使他的命主能旺起來,可以抵抗歲運裏的病災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