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愛讀書的陶行知

導語: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這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人故事愛讀書的陶行知,歡迎查閱,謝謝!

名人故事:愛讀書的陶行知

名人故事:愛讀書的陶行知

【名人介紹】

陶行知,生於1891年10月18日,於1946年7月25日逝世,漢族,徽州歙縣人,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畢業於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文學系,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郭沫若曾讚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爲了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經省委、省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

【名人故事】

陶行知小時候十分聰明。他常到鄰村葉家玩,看到廳堂裏的對聯字畫,就用竹條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讀書的年齡,家裏卻無力繳納學費,幸好有位秀才 在附近開館教書,很喜歡聰明好學的陶行知,願意免費收他爲學生。這樣,6歲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啓蒙教育的機會。9歲時,陶行知來到外婆家,外婆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吳爾寬先生的學堂伴讀,陶行知這才正式入學。在那裏,陶行知練出了一手好書法。啓蒙教育結束之後,他便進入學堂,讀四書五經。

10歲時,因父親失業,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讀。他每天砍一擔柴,挑到城裏賣掉後再去上學,每天往返20裏,就這樣學完了四書五經。這時的陶行知已 深知讀書對窮孩子來說是多麼不容易,因此學習更爲刻苦自覺。他聽說距黃潭源村15裏的小南海航埠頭曹家,有一位滿腹經綸的前清貢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學館,便 前去求學。王老先生被他的誠意所感動,便免費讓他伴讀。

少年陶行知迫於生活的壓力,不能一心讀書,必須經常參加勞動。他有時替父親挑瓜、挑柴進城出售,有時幫母親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長見陶行知勤奮 好學,便允許他免費入學。這樣,15歲的陶行知進入了崇一學堂。由於基礎紮實,他一入學就直接被編入二年級,畢業時,他的成績名列第一。在崇一學堂讀書期 間,陶行知既學現代科學知識,又沒丟下古典文學。因爲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學堂的同學借來唐詩選本,在吟誦之餘將一本書工工整整地抄完了。還書時,同學的父親問陶行知唐朝詩人中最推崇誰。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白居易。”並說::“杜詩沉鬱有力,多傷時憂國之作;白詩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學的父親爲陶行知有這樣的想法而感到驚奇,他認爲陶行知一定會有所作爲。

後來,陶行知成爲我國著名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