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節儉佳話的名人故事

季文子戒奢華

春秋時代,魯國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卻十分儉樸。他的全家老小都不着綢緞,而只穿布衣;他家的騾馬不喂粟米,而飼以青草。有人譏之爲“吝嗇”,季文子答道:“我何嘗不願穿綢着緞、乘車騎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風亮節爲國家贏得榮譽,沒聽說用自己的美妻良馬能給國家帶來光榮的。”這樣,原來譏笑季文子吝嗇的'人,也模仿季文子的做法。當時,因爲受季文子的影響,魯國上下崇儉戒奢,蔚然成風。

諸葛亮儉以養德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官居蜀國宰相,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事奉節儉,力戒奢侈。他的家業僅存錢800銖、田15頃,作爲妻室兒女的生活來源。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給,俸資之外,分文不取。更爲難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這樣的遺囑:“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據史料記載:“及卒,如其所言。”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話已成爲千古箴言,被後人奉爲寶貴的精神財富。

蘇東坡安貧守志

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官至翰林院學士。因爲他抨擊朝廷橫徵暴斂,結果被貶謫黃州,薪俸也隨之銳減,每月僅有4500個銅錢。蘇東坡樂道安貧,節儉度日。

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來訪,見客廳的大梁上懸掛着31個竹筒和一個大竹筒,心裏十分納悶。這時,蘇東坡囑咐家人備一席酒菜,要與老友痛飲三杯。家人應諾後用叉挑下那個大竹筒,退到內屋去了。這位老友見狀,忍不住向蘇東坡發問:“東坡兄,不知你這屋樑上掛的是啥?”蘇東坡沒有馬上回答,只是起身又叉下一個竹筒,倒出筒中數十枚銅錢置於桌上。這位老友仍是不解。蘇東坡朗聲大笑,說出了竹筒之謎。原來,蘇東坡爲了做到計劃開支,量入爲出,把每月領到的薪俸分爲31份,然後裝入竹筒中掛在屋樑上,每天早上用木叉挑下一個竹筒,作爲當日開支。每日節餘部分,集中貯放在大竹筒中,逢年過節或有來客才從大竹筒中取出備辦酒席。這位老友聽了,十分感動,稱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