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懶惰的名人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懶惰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懶惰的名人故事 篇1

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過一篇文章叫《傷仲永》。講的是宋朝有個叫方仲永的“神童”,5歲就會寫詩,而且達到了“指物作詩立就”的程度。按說,他長大應該才能出衆。但由於他的父親經常帶他到處炫耀會客,使他不能繼續學習,智力日益走下坡路,後來神童也逐漸變成了平庸之輩。

由此可見,即使天資再高的人,如果後天不勤學苦練,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天才需要勤奮,勤奮成就事業,我們一定要始終把勤奮當作實現人生價值的法寶,依靠勤奮去創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懶惰的名人故事 篇2

守株待兔的故事: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爲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

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因爲沒能再次得到兔子,農民自己淪爲了宋國的笑柄。

懶惰的名人故事 篇3

長期以來,人們一說起懶惰就深惡痛絕。其實,“懶”從某種角度來說,既能成爲一種創造的動力,也能提高生產的效率。

猶太人漢弗特就是推崇這種“懶惰”哲學的人。他在加拿大渥太華開設了一家豪華賓館,處事甚爲“懶惰”,凡是能吩咐別人爲他乾的事,他絕不親躬。賓館業務雖然繁忙,他卻整天悠閒自在。年終時,他讓賓館分別評選出10名最勤快和10名最“懶惰”的員工。漢弗特叫人把10名“懶惰”的員工叫到他的辦公室。這些員工心裏七上八下,心想老闆肯定會要我們滾蛋。可是他們萬萬沒想到,一進門,漢弗特就說道:“恭喜各位被評爲本賓館最優秀的員工。”他們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看着他們一個個目瞪口呆的表情,漢弗特招呼他們坐下後,笑着慢慢解釋道:“據我觀察,你們的‘懶’突出表現在總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習慣於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間收拾乾淨,一次就把工作幹完,討厭多走半步路,討厭做第二次。因而在別人眼裏你們整天閒着,在偷懶。但依我看,最優秀的員工全無例外的都是‘懶漢’,因爲他們‘懶’得連一個多餘的動作都懶得去做。而勤快員工的‘勤’,大多表現在他們整天忙忙碌碌,不在乎把力氣花在多餘的動作上,做一件事不在乎往來多少趟,花多少時間,這樣能有效率嗎?”

人正是懶得推磨,才發明了風車;懶得走路,才發明了汽車;巧於懶惰的人,身上常常閃爍着創造的火花。

懶惰的名人故事 篇4

以前聽過一個笑話:每一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勤奮小人和一個懶惰小人,當我們猶豫不決時,他們倆就會打架。小學的時候總是勤奮小人獲勝,初中的時候他們就平分秋色了,高中時懶惰小人贏得次數漸漸增多,但是大學以後他們就不打架了,因爲勤奮小人被打死了。

其實不單單是勤奮與懶惰,人的內心似乎總有兩個聲音在說話。一個聲音非常善良,叫我們要拾金不昧、包容友愛,另一個聲音卻非常邪惡,告訴我們很多理由,叫我們把錢偷偷收起來、斤斤計較。

有這樣一個規律:每當我們想要爲善,惡就與我們同在。你察覺到這個規律了嗎?你若決心謙卑,驕傲就與你同在。你若決心忍耐,脾氣就立刻與你同在。讀書時,多少次睡覺前下定決心明天早早起來學習,第二天鬧鐘響起時卻伸手關掉鬧鐘繼續呼呼大睡。因爲立志爲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結果我們就活在了糾結痛苦當中,甚至麻木久了,“勤奮小人被打死了”,完全在罪中也不自知。

宇宙萬物各有規律。蘋果成熟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飛到天上;食物吃下肚,不需要按一個“消化”命令的按鈕,就會自動消化;候鳥遷徙、四季變化各有各的律。在聖經羅馬書第七章,提到人裏面有三個律:神的律,心思的律,罪與死的律。保羅說:因爲按着裏面的人,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看出我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思的律交戰,藉着那在我肢體中罪的律,把我擄去。我是個苦惱的人!誰要救我脫離那屬這死的身體?感謝神,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人的'心思雖然尋求爲善,就是尋求神的律,但是卻被罪與死的律捆綁,不能解脫。感謝神!聖經中有第四個律:就是生命之靈的律!雖然我們憑自己無法與撒但那罪與死的律抗衡,但是若我們轉向神,憑神生命的律而活,一切消極的事物都會自然而然地被置於死地,我們也享受到神的生命。我們這樣做,人的生命同其善的律爲善的願望就得滿足,神的律的要求也得成就。撒但那罪與死的律就被擊敗。一切都是律的事。不要努力去愛人或爲善。反之,要將我們的人轉向神,這樣我們就能享受祂,祂的生命就能叫我們自然而然地愛人併爲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