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奮鬥的故事

我們現實生活中,都會經歷不少的挫折,一個人的一生中,絕對不會是一帆風順,人生的路就如小河一樣彎彎曲曲。下面爲大家分享了關於名人的奮鬥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奮鬥的故事1

他是《十七歲不哭》裏的簡寧,他是《士兵突擊》裏的吳哲,他是《北京青年》裏的何東,他更是《麻辣女兵》裏的陳雄……他就是李晨,年齡不大,卻已經歷年少成名、跌落谷底、漸有起色、穩紮穩打的演藝之路。

李晨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家庭。九歲那年,媽媽支氣管囊腫復發,一度出現生命危險,爲了安慰媽媽,李晨用三塊小磚頭打磨出三顆心放在媽媽手中:“媽媽,這代表我們全家,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病中的媽媽看着那三顆心,泣不成聲。

李晨的孝心帶來了好運,媽媽最終病癒出院。

11歲那年,正和全校同學在操場上做廣播體操的李晨意外被選中拍攝電影《賴寧》,並拿到第一筆“片酬”——當時看來頗爲豐厚的500元。

19歲時,好運再次降臨在李晨身上,剛從藝校畢業的他順利通過“三試”,在幾千人的競爭裏脫穎而出,最終順利“拿下”男一號簡寧。如果說兒時的意外“觸電”帶給李晨新奇,那麼這部“成名作”卻曾讓他吃了些苦頭。“當時看完劇本我就一個感覺,簡寧太完美了,跟我的性格完全相反。演了幾天後,導演開始給我施壓,說這個人物是要穩、要沉得住,你必須要靜下來。不然就換人。那時年齡小,又是主演,被導演這麼‘警告’我真的嚇得夠嗆,可又不知道該怎麼去和導演溝通。就這麼,急哭了。”結果當然是並未換角,李晨成功塑造了簡寧。一夜之間,那個帶着些許木訥的單車少年“簡寧”,成爲一代人的偶像,紅透大江南北。

少年成名,李晨初嘗星滋味。一麻袋一麻袋的粉絲信被寄到家中;走在大街總會被認出;甚至是到醫院打針,針還紮在屁股上,護士小姐卻對他驚叫“你是簡寧”。人氣頗高的他一度信心爆棚,寧願閒着也不願意“倒退”回去演配角。

這樣的心理使他很長時間沒有片約,抑鬱之下,李晨乾脆將心思撲在玩摩托車上。一天,李晨騎着摩托車在路上飛馳,混沌中和迎面駛來的汽車當頭相撞……醒來時,李晨當即決定停止飆車。

李晨發現自己還是適合演戲。此後,他積極地尋找各種機會,主動見各類劇組。轉折點出現在電視劇《十三格格》,李晨出演男一號七貝勒。此角色武藝高強,令毫無武術功底的李晨格外重視。“當時一點不會,要學的東西太多。所以我沒事就跟劇組的武生套近乎,希望他們能多教我幾招。”

《十三格格》並非人盡皆知的超熱門電視劇,但李晨在劇中的不俗表現卻爲他個人贏得更多的機會。之後的《危情24小時》讓更多觀衆的目光重新聚焦於這位“娃娃臉”的男星身上,再接下來就是衆所周知的《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劇。然後是今年紅透熒屏的《北京愛情故事》《北京青年》,李晨再次成爲了當紅小生。

李晨用拼搏譜寫自己的奮鬥史,他的奮鬥曲線如詩一般絢爛。

名人奮鬥的故事2

兔年春節前夕,體壇“一姐”李娜轟動了世界網壇。2011年1月29日,在陽光明媚的澳大利亞墨爾本,這位來自湖北的個性女子一路過關斬將,歷史性地獲得澳網女單亞軍,成爲首次闖入四大國際網球賽事決賽的亞洲人,書寫了網球新的傳奇 ……

少年成名卻突然退役

29年前,李娜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因爲父親早年的“羽毛球運動員情結”,李娜5歲時開始參加羽毛球訓練,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結緣網球。憑藉過人的天賦和超乎常人的付出,李娜15歲就跨進了國家隊大門。

2000年,年僅18歲的李娜獲得了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聯賽)第134位的年終排名,成爲國家網球隊的新星。2001年的九運會上,她一舉拿到女單、女雙和女團3個冠軍,以及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女單、女雙和混雙3枚金牌。然而,就在外界堅信李娜將有一個美好前程、將爲網球贏得國際地位的時候,她卻在2002年底韓國釜山亞運會前,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宣佈退役,去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和同爲網球運動員的男友姜山一起讀書。

當時,在韓國釜山,曾有教練說:“這個湖北丫頭是不是瘋了,說退就退,也太不負責任了!” 然而,瞭解李娜的朋友則感慨地說:“李娜就是這樣的人,太有個性了。敢想敢做,說得出做得到!”至於那次退役的原因,有人猜測是因爲“刺頭”李娜當時與國家隊有矛盾;也有人猜測是因爲與姜山“早戀”遭到國家隊反對,李娜爲了堅持愛情才退役。無論何種原因,以李娜的個性,她寧願不打球,也不能唯唯諾諾、委曲求全。

在離開球場整整兩年後,2004年3月,湖北隊邀請李娜出山。在老公姜山的鼓勵下,李娜重返網壇。同年10月的廣州公開賽,李娜連勝8場,成爲第一個贏得WTA巡迴賽單打冠軍的球員。2006年,李娜打入了溫網八強,又一次創造了網壇的“第一”。

“單飛”成就“國際娜”

復出之後的李娜,雖然已經晉升至國內網壇“一姐”的行列,但她一直對國家隊訓練比賽僵化的體制感到不滿。另外,國內網球比賽的現狀也讓她感到失望,網球這種國際化和職業化的比賽項目,在卻變成了“國內死磕,國外練兵”。所以儘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和排名,李娜卻越來越嚮往自由地、職業化地參加國際比賽,尤其是以大滿貫爲尊的四大網球賽事。

終於,隨着國家隊的改革計劃,李娜在2008年底得以“單飛”,自己聘請教練、組織團隊,“自負盈虧”闖蕩國際賽場,由此開啓了自己的國際之路。李娜此後的成績證明,這條路走對了。

單飛之後,對李娜來說,最重要的是團隊組織和建設。瑞典著名教練托馬斯作爲外教加入了李娜的團隊。李娜原來的弱項發球技術,在托馬斯的重點訓練下,突飛猛進,足以傲視衆多世界巨星。托馬斯還積極“教唆”李娜要走上職業化的道路,成爲她在“單飛”後的引路人。

爲避免在比賽中無謂的受傷,李娜還請來了德國人阿萊克斯作爲體能教練。自從有了他,李娜之前的腿傷也很少在比賽中出問題。

不過,在幕後團隊中,最最重要的還是李娜的丈夫兼教練姜山。由於長時間在生活和球場上的合作,瞭解與默契讓他們配合得格外順利。李娜說:“很多人覺得我的想法與衆不同,但姜山總能明白我在想什麼。我們心靈相通,這是最大的優勢。”

同在湖北網球隊的李娜和姜山早在1995年就相識,當時李娜才13歲,姜山已是網球國青隊的主力。那時,李娜將談吐不凡的姜山視爲偶像,並展開了追求,之後他們就順利地“早戀”了。2008年單飛後,姜山成爲李娜的私人教練。

李娜從不掩飾對丈夫的依賴,“有姜山在,我容易得多”,“他就像我的父親和兄長,不時爲我梳理情緒上的變化。只有他在我身邊,我才能發揮出全部水平”。李娜表示,姜山給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讓自己心裏踏實。如今,李娜在國內外打比賽,姜山幾乎“全程陪同”。賽場上,李娜一有不順,就會習慣性地將目光投向姜山。

雖然在比賽現場,經常會看到脾氣急躁的李娜對姜山不加掩飾的怒吼,但在李娜內心深處,她對姜山是心存感激的。“不管你是胖還是瘦,是帥還是醜,我都會永遠跟隨你,永遠愛你。”這是李娜在今年澳網決賽後的一段真情告白,通過電視轉播,感動了無數人。

有了三大金剛護法,“單飛”後的李娜成績插翅高飛。2010年年初,李娜闖入了澳網4強,又在伯明翰草地賽中折桂,WTA排名也逐漸穩定在TOP15以內。

2011年1月29日,李娜獲得了澳網亞軍,成爲首次闖入四大網球賽事決賽的亞洲人,成功地幫助軍團率先達到了亞洲網壇的制高點。李娜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的外號——“國際娜”,成爲體育界繼姚明和劉翔之後又一個“國家形象”。

一個“非典型”的明星

“她不是個典型的女人。”有媒體曾這樣評價李娜。李娜顯然不是西方媒體心目中的明星的樣子,不僅因爲她胸前的刺青玫瑰,還有她的直率脾氣,以及不常見的幽默感。

在體壇普遍缺乏個性的時代,李娜早早就以特立獨行作爲自己的標籤。甚至在李娜小時候,這種“個性”就已初現端倪。因爲李娜的父母都姓李,就有鄰居故意逗她:“你是跟爸爸姓還是跟媽媽姓?”不想,年少的李娜卻回答道:“他們都隨我姓。”

熟悉李娜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李娜的幾個叛逆故事。在網球界,李娜是第一個公開批評舉國體制的隊員。在2005年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李娜將矛頭直指國家隊,“我在國家隊沒有任何進步,國家隊的教練對我也沒有任何幫助。”此言一出,輿論譁然。

李娜還曾在比賽時,戴着看上去有些沉重的耳飾,讓教練感到憤怒。對於自己叛逆張揚的性格,李娜感到驕傲,她覺得這是自己的真性情,沒必要去掩飾。

在球場上,李娜是第一個甚至是唯一一個刺了文身的國內球員。“我十幾歲那年就文了這個玫瑰文身。”李娜談起自己胸口的那朵玫瑰,很是得意。那一年李娜剛剛開始和大她4歲的姜山配對打混雙,就毫不避諱地用刺青的方式向姜山示愛。一開始,文身還被藏着,後來不在乎那麼多了,因爲“它見證着我的愛情”。

李娜幹過的出格的事遠不止於此。在比賽中,她會對姜山大叫大嚷,會對着賣力爲自己加油的球迷怒吼“閉嘴”;在採訪中,會讓媒體記者尷尬——問:“2011年你想要什麼?”答:“我想要錢。”問:“這能寫進文章裏嗎?”李娜瞪大了眼睛答:“誰不想要錢啊,這是事實啊!”

賽場外的李娜卻有着柔軟的另一面,她會默默進行慈善工作。去年一年,她給青海玉樹和武漢孤兒院送去善款共計近百萬元。

真正讓世界媒體注意到的,是李娜直率幽默的性格,尤其在她講英語的時候。在澳網第三輪,她當着數萬觀衆直率承認,自己打球的動力是老公兜裏的信用卡。在半決賽取勝後,當被問及“面對這樣的局面是否緊張”時,李娜又拿自己的老公開起了玩笑:“我昨晚並沒睡好,我丈夫睡覺時總是打呼嚕,我大概每個小時都會醒一次。”用老公的呼嚕將激動的淚水輕輕帶過,相信所有人在這一刻都會被娜姐的舉重若輕“秒殺”。

從當年初涉巡迴賽時不敢和對手打招呼的青澀,到現在一口流利的英語、時不時吐露的幽默,李娜面對國際媒體開始駕輕就熟,有了偶像的範兒。這樣的李娜處處迥異於舉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金牌殺手”,改寫了人不自信的“典型形象”,向世界展示了體育界的新形象。

名人奮鬥的故事3

2013年9月可以說是“張譯月”,先是與海清搭檔主演的電視劇《抹布女也有春天》熱播,這部劇還沒播完,與孫儷主演的《辣媽正傳》又在各大衛視黃金檔播出,網友大呼“老公不夠用”,“張譯很搶手”。有網友說:“國產婆媳劇是被張譯壟斷了嗎?每次換臺就看他換個老婆。”一時間,張譯被譽爲“好老公”。

可是,初見張譯的人,會納悶他怎麼會是演員,又怎麼會這麼紅?因爲他的外形淳樸無心計,而且性格太過內斂。但就是這樣的張譯卻用他精湛的演技,將那些小俏皮、小心思、真情流露處演繹得淋漓盡致,有時候你都會覺得那是鏡子中的另一個我,那麼真實。這個“小眼睛男人”用他穩穩的奮鬥,終於贏得了衆人的認可。

“吊絲”戰士,很單純

從《士兵突擊》中的史今、《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瘋魔太爺孟煩了,到《新上門女婿》裏那個挑戰強勢丈母孃的一根筋女婿田衝、《北京愛情故事》裏的奮鬥男石小猛,再到《抹布女也有春天》中的吳桐、《辣媽正傳》裏的新好男人的代表元寶,他的角色千變萬化,卻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

正如美好的故事都離不開曲折,張譯的演員之路也不是水到渠成的。他並不是那種十分熱愛表演一早就立志成爲演員的人,相反,甚至有相當一段時間還瞧不起表演。

自從張譯出生,父親就玩命挖掘他的優點。聽人說他嗓子好,就讓做音樂老師的母親教他識譜,唱不同民族風格的歌曲。一有親友聚會,就逼他當衆唱歌。

偏偏張譯從小臉皮薄,怯場,一上場就口乾舌燥,手心冰涼。每每在大家掌聲雷動兩三次後,都只聽見爺兒倆相互指責的聲音,而不是他的歌聲。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每每登臺前5分鐘,張譯都會有“瀕臨死亡”的體驗,腿抖,手抖,麥克風抖,把麥克風靠在前胸,衣服抖。他說,害怕露臉,這是不自信的緣故。

雖然膽小,但兒時,張譯的理想是成爲一名播音員。高二,試着考了一次北京廣播學院,專業第一,有了自信;高三再考,被少數民族同學加分佔了名額。17歲,理想破滅,手裏握着居委會大媽送來的“待業青年證”。

兩年後,去北京參加文工團表演類學科的考試。他找來一輛破自行車,騎車到北京廣播學院,想看看自己癡迷了5年的地方究竟神聖在哪裏。一路逆風,騎了兩小時,整個人像一隻帆。

在廣院,張譯把教室走遍,趴在後窗看着老師們講課。來回走,連廁所也沒放過。最後走出大門,一拍胸脯,“廣院,不過如此!”騎車回去,又是逆風,“揚帆”3小時。回到駐地,大病3天,廣播夢就此斷了。

待業了一段時間,來了一個機會,他上了哈爾濱話劇院的自費學員班,學費3萬元。話劇在他的少年期留下過驚恐的回憶,那齣戲叫《賴寧》。他坐在第一排,看到演員化得紅紅白白的面孔,表現山火襲來時放起了乾冰,煙霧瀰漫到觀衆席,很冷。這個印象一直延續到一年後觀賞了另外兩部話劇:《地質師》和《一人頭上一方天》,他爲話劇第一次流下了眼淚,才知道話劇不都是那樣的。

1997年,北京戰友文工團20年來第一次招生,張譯蠢蠢欲動,但有人告訴他,軍藝畢業後無非也是分配到“新西蘭”。可張譯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報名了。他清楚地記得怎樣換乘公交、地鐵和黃“面的”。穿過一片麥田和垃圾場,吃了滿口黃土,春天,張譯經過一通土路顛簸來到戰友文工團所在的八大處,綠門綠窗紅牆灰地和綠軍裝。想想他的單位,緊鄰市中心索菲亞大教堂,有着天鵝絨幕布的哈爾濱話劇院,張譯簡直要退縮了。

考完試回到哈市,又要交學費了,他們家已經欠賬3。5萬元,爲了躲避老師追討,張譯每天上課晚來早走,幾次還是被班長堵上。等待了兩個月,他忍不住打電話給戰友文工團,那邊告訴他:你聲音不錯,其他差點,我們還有兩個自費生名額。

這個自費生學費一共4500元,相當於話劇院一年的學費,但自費生不但沒有津貼,還要交幾千元的置裝費,從茶缸到鞋墊,都要自費,家裏又欠了一大筆外債,張譯成了“吊絲戰士”。他表現得極爲勤快,16個學員裏有兩個自費生,他這個自費生頭半年就當上了班長。大年三十拴着繩子通垃圾道和廁所,用自己的臉盆倒完糞便和灰土,晚上拿開水、洗滌劑、二鍋頭三遍消毒後繼續用這盆包餃子。

新兵頭一個月不讓洗澡,第一次進澡堂時看到每個花灑下都排了10個老兵,大池裏的人只能站着,當他等到老兵差不多出去了,就去洗淋浴。剛抹上肥皂聽到緊急集合號,帶着一身肥皂泡的張譯和全排戰友一起急行軍,負重20多公斤,他除了裝備、八一步槍,還背了一口大鍋。那天是大年初一,到了終點他們把身體埋在一尺多厚的雪裏。

“某些方面會催你成長,某些方面又特別單純,我到現在沒有進過迪廳。”那種生長是簡單的,或許是粗暴的。張譯對那段生活充滿了感激。

被拋棄,卻不放棄

張譯和表演課代表早戀了,隊長放言:只要被他逮到一次倆人都開除。只有一部分學員能提幹,於是總有積極的線人向隊長彙報:張譯又和那女孩單獨相處了。有次他倆在一個屋裏,隊長一腳踹開門,屋裏只有女孩,張譯就躲在門後。另一次全班在食堂地上睡午覺,他和姑娘在女廁所裏幽會,隊長接到線報猛敲門。開門後又是隻有姑娘一人,張譯奮力取下了窗戶上的鐵欄杆,鑽了出去。等隊長趕回食堂,他已經躺在地上裝睡,還流着口水,這一刻他的表演天賦全激發了出來。

可是,張譯卻一直沒戲可演。雖然也抽到過兩個小品的表演機會,但總是“特別倒黴”地落了空。好不容易輪上一次,卻因爲緊張發揮得不好,處女秀以失敗告終。同學們都演上主角的時候,張譯的“主業”是在下的晚會中演雙簧,偶爾也兼職主持人,並且負責裝臺卸臺等一系列“副業”工作。

2000年,領導很興奮地跑來告訴張譯一個“好消息”:他可能被提幹,去政治處當幹事!因爲張譯的字寫的不錯,而且速度快。好消息卻讓張譯覺得“挺五雷轟頂的”。他打電話回家求助,不想父親很快給他寄來了一個包裹,“裏面是一本《公文寫作的實用技巧》,還是1970年代出版的,我當時真是哭笑不得。”

“於是我決定不好好表現,不過這分寸很難把握的,既要讓領導不開除你,又覺得你確實不適合xx的文職工作。”畢業的時候,張譯如願地沒有進政治處提幹。沒有戲演,又沒有活幹,張譯說:“那個時候,我真的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所幸的是,“被拋棄”的張譯還是能從文字中找到證明自己的快感。除了寫會議紀要和報告,張譯還有一個副業是寫晚會的串場詞,單位大大小小的.晚會幾乎都出自他手。在寫了太多他覺得沒用的東西之後,張譯終於決定,自己要寫個劇本。

“其實我寫劇本真是被逼出來的,因爲我老沒戲演,所以想不如自己寫個劇本給自己演吧。”單位小品大賽前,張譯寫了處女作,是一個短劇《文小姐和武狀元》,講一個城裏的千金小姐和偏遠xx的愛情故事。

劇本被很多人看好,但小品最終沒能演成。不服輸的張譯鉚着勁地把劇本送到了《劇本月刊》,編輯很賞識地刊登了。“我特別解恨地拿着雜誌去找了團長。”拿着600塊的稿費,張譯和演出團的哥們一路上就把錢吃了。

演戲的夢想越來越遠,張譯開始覺得寫作也是條道路。“我愛的是戲劇,不僅是演出。雖然劇本是一個人的戰鬥,但有時候一個人寫到半夜,一邊哭一邊跪着寫的狀態也會讓我覺得着迷。”2004年底,在一個短劇得了全軍比賽的大獎之後,張譯被推薦單獨創作一部小說改編的20集電視劇。“前後忙活了五六個月吧,寫到18集的時候,製片人忽然說不要了。”

張譯當時很受打擊,“那時候每個月千把塊的工資,要買書買資料繳話費。房子是借朋友的,他一回來我就得挪地,門口有6塊錢的石鍋飯,我每天吃那個,加一個雞蛋是7塊錢,我真不敢加。”

死角之後,便是光明

團裏外聘了一位老導演拍一部電視劇《紅領章》,這位導演在2001年用過張譯跑龍套,對他印象深刻。當她從學員中挑出他的照片時,團長卻說“他演戲就是個死啊”,請導演再考慮一下,老導演堅持把張譯定爲男三號。這時張譯已經接到康紅雷的副導演的試鏡電話,也是男三號,爲了向團裏證明自己,他推掉了,以團裏的工作優先。

誰知團裏又換了新導演,張譯的男三號被拿下,改作場記。他和團長說:“外面有戲找我,康紅雷的《民工》。”可團長根本不相信這件事。

被團裏否定後,他厚着臉皮又去打電話給康紅雷的副導演,委婉表達想去現場看看,人家很大方地說角色還沒定。他一身軍裝,在樓下仰頭看着劇組租的公寓和製片人張紀中的車,發出一陣陣土包子的嘖嘖聲。

拍《民工》的時候,副導演向張譯轉達康紅雷的意思:你和你的對手女演員是所有演員裏表現最差的,你們拿着紙、筆去剪輯房學習一下別人的表演。在剪輯房裏張譯迷茫了,他以爲表演就應該像生活裏一樣自然,但他看的片段都是他認爲過火的表演方式。直到看完成片,康紅雷有天對他說:“你演得最好。”因爲現場表演和完成片是兩回事。

第二個肯定他的人是陳建斌,《民工》播的時候,張譯在《喬家大院》裏演陳建斌的跟班,一個戲份特別少的角色。陳無意中看了電視,第二天抓着他問:“昨晚放一電視劇,裏面一演員特別像你!”知道是他後,陳建斌和導演胡玫說:“你看了《民工》沒?他爲什麼會演現在這個角色?”陳建斌爲張譯抱屈,胡玫只好說:“我錯了。”

以前在團裏總被否定,越否定越不自信,越怵舞臺,形成惡性循環,有了外界的鼓勵,張譯漸漸進入了正常的狀態。

2006年,他寫下了長長的《我的請願書》,向康紅雷表達想要加入《士兵突擊》劇組的願望,其實那時康導已經定下他演史今。而此時,被團裏認定“演戲是條死路”的張譯,卻成爲面臨改編的文工團的重點保留對象:相比於他的演戲天分,他的創作才能更被團裏肯定。“團裏需要編劇,如果我一年之內能完成三四個小品劇本,就準我外出拍攝《士兵突擊》。”

此時,距離《士兵突擊》開機不到一個月。張譯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完成這樣艱鉅的任務。面對始終熱愛的表演事業,張譯打起了《轉業報告》。當他把轉業報告遞上去後,政委哭了,不同意。可張譯已經下定了決心。

遞上轉業報告的第二天,他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車,拍攝《士兵突擊》。6月回北京,在天安門完成最後一個鏡頭,那天他接到戰友的電話:“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的轉業,批了!”藉着《士兵突擊》中的史今轉業,他大哭了一場。

《士兵突擊》後,張譯出名了。出名,容易導致自我膨脹。堅持說自己不是名人的張譯直截了當表示:“誰膨脹了,誰的藝術生命也就到頭了。千萬別覺得自己是在高處。沒起來過,也就不存在摔下去的危險。”

那之後,張譯的片約不斷,《我的團長我的團》、《生死線》、《雪花那個飄》、《北京愛情故事》等等。儘管成名對於張譯來說來的有些晚,但是用張譯自己的話說,“安逸當中出不了藝術”,從當年的“吊絲”到現在的炙手可熱,張譯靠的是他超強的耐力和穩穩的奮鬥,雖然過程充滿了曲折。任何一種成功,需要機遇,但絕無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