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愛兒不偏私,兒子個個有建樹的故事

曹操是三國的一代梟雄,而他的幾個兒子,也個個有才。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曹操愛兒不偏私,兒子個個有建樹的故事,歡迎閱讀。

曹操愛兒不偏私,兒子個個有建樹的故事

曹操愛兒不偏私,兒子個個有建樹的故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

曹操生在一個有權勢的宦官大官僚家庭,祖父曹騰,桓帝時任中常侍;父親曹嵩,曾任太尉。他自幼接受的教育是貴族子弟的教育。

曹操20歲外出做官,歷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議郎、濟南相國、東郡太守等官職。他通過討伐董卓的戰事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經過官渡之戰擊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進位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爲曹魏的實際掌權人物。

曹操不但是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而且是一位很重視家教的人。

曹操的幾個兒子在他的精心教育下,都是才華出衆,智力過人的著名人物:曹丕、曹植文武全才;曹彰剛毅勇猛,是一員名將;曹衝是歷史上罕見的神童。

“曹衝稱象”人稱“神童”,其實顯示了曹操培育孩子智力的水平。

“曹衝稱象”的故事是膾炙人口的:

說的是東吳國主孫權派人給曹操送來一頭大象。曹操很高興,馬上帶着文武官員和他的兒子一同前往觀看。

當時中原地區的人是很少看到這種龐然大物的。於是人們圍着這頭“身子像小山,耳朵像蒲扇,四腿像柱子,鼻子長又尖”的大象紛紛議論起來。有個人問:“這頭又高又大的大象,究竟有多重呢?”

“是啊!有多重?”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呢?”曹操問大家。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才能稱得起。”“有了大秤怕也不行啊!誰有那麼大的力氣提起這杆大秤呢?”人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曹操6歲的兒子曹衝站起來說:“我有個辦法,把大象趕到一隻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船身沉到畫線的地方爲止。然後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點頭稱讚兒子的主意好,便叫人依曹衝所說的方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出現這樣聰明絕頂的神童嗎?

曹衝還有仁慈救庫吏的.故事。據說曹衝小小年紀曾救過十幾個遇到危難的人。曹操常誇獎曹衝心地慈善。可惜曹衝只活了13歲就夭折了。

曹操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這是曹操常常向兒子講的兩句話。

孫仲謀即孫權,15歲任縣令,18歲繼承父兄之業,割據江東六郡,26歲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成爲東吳國主,是一位能成英雄大業的人物。劉景升割據荊州,兵多糧足,但無雄才大略,他的兒子劉琮更是怯懦無能之輩,在劉表死後舉荊州之衆投降曹操。曹操常用這兩句話激勵兒子,從小樹雄心壯志,長大幹一番事業。他對曹植說:“吾昔爲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意思是:我做頓丘縣令時,年齡是23歲,回想當時自己的作爲,至今也沒有什麼後悔的。如今你也長到23歲了,難道還不該發憤努力幹一番事業嗎?

曹操教育孩子抓得早,要求嚴。曹丕在《典論·自敘》中曾說到當時情形,“在我5歲時,父王看到世局擾亂,教我射箭,6歲能開弓;又教我騎馬,8歲就能騎射了。”後來,曹操命曹丕從少年起就隨軍東征西討,練得一身精湛的武藝。

曹操對他的兒子們都是喜愛的,但在使用上不講私情。他主張根據德才用兒,而不偏愛。他在《諸兒令》中說“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其有所私。”意思是說:如今壽春、漢中、長安這三個地方,先打算各派一個兒子去督察和治理。想選擇慈善、孝順、不違拗我的命令的,還不知用誰爲好。兒子們雖幼小時被我喜愛,但長大後,誰有好的德才必定用他。我說的話是算數的,我不但不對下屬有所偏私,就是對兒子也不會有所偏愛的。

曹操的兒子們都過着貴族公子的生活。他生怕孩子們恃寵而驕,放縱不羈,因而常告誡他們要奉公守法。218年,他派曹彰帶兵討伐代郡烏桓的叛亂,臨行前他對曹彰說:“居家爲父子,受事爲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這是鄭重其事地告訴兒子:王法無私,犯了過錯是不能指望依靠父子之情得到寬赦的。曹彰果然不負父望,奮勇殺敵,迅速平定了叛亂。班師回朝後並不居功,而把功勞歸於部下將士,曹操大爲高興。

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他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都是文學大家,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

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他在事業上是成功的,在文學上也是成功的。

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都是大文學家,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自幼聰明伶俐,8歲時就能作文,下筆成章,文辭華麗。建安十六年爲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立爲魏太子,二十五年代漢帝自立,做了7年皇帝。他學習非常勤奮,手不釋卷,尤其好文學,常與當時著名文人宴飲唱和,往來甚密,爲文壇領袖。後來他撰寫了《典論·論文》和《與吳質書》,是我國較早的一部文藝理論批評專著,留有《魏文帝集》。他還善騎射,好擊劍,對琴棋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詣。

曹植是曹操的三子,天生聰敏,勤奮好學,10歲就能誦讀《詩經》《論語》以及辭賦幾十萬文字,而且下筆成文,倚馬可待。曹操在鄴城建造的銅雀臺落成時,叫全家子弟都去登越遊覽,然後各寫一篇《銅雀臺賦》。曹植做得最快,下筆即成。曹操看後非常驚異兒子的才能,連聲稱讚寫得好。曹操原打算立曹植爲太子,後因曹植守鄴城未能很好完成任務,平時生活放蕩不羈,加上其他原因,就改變了主意,決定還是由曹植的哥哥曹丕繼承王位。曹操死後,曹丕登基。他怕曹植奪權,就對弟弟相逼。有一次,曹丕命曹植走七步寫成一首詩,否則就要處死。曹植知道自己的處境,稍加思索,走了七步就吟出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內心甚感慚愧。曹植髮表的詩歌、辭賦、散文約130篇,其中以詩歌成就最高。其前期作品多抒發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暴露亂離社會的真實面貌;後期作品則多以憤激的心情反映遭受迫害的痛苦。他的創作思想和作品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曹操還有一個兒子叫曹袞,也以“讀書爲樂”著名,十餘歲便能作文,後來爲世人留下了兩萬多字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