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航天人-樑思禮的故事

樑思禮說,“從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艘神舟飛船,我回國後和第一代航天戰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創建起完整堅實的中國航天基業,使中國居世界航天強國之列。能爲此奉獻一生,我感到無上自豪和光榮。”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致敬航天人——樑思禮的故事,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致敬航天人——樑思禮的故事

樑思禮(1924.8.24—2016.4.14),廣東新會縣人,梁啓超之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194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學士學位;1947年獲辛辛那提大學碩士學位;1949年獲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技術員;199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屢經磨難,不改航天報國

1949年9月,“克利夫蘭總統號”一次普通的航行從美國舊金山出發,船上500多名旅客,

二十幾個中國留學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懷抱着科學救國的理想留洋求學,然後乘坐這艘船義無反顧地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當然,剛剛從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獲得自動控制專業博士學位的樑思禮也在其中。

少年樑思禮

然而,“梁啓超之子”帶給樑思禮的除了榮耀和尊重,在特殊年代,也帶給他許多的委屈和磨難。“三反”、“五反”運動給了滿腔熱忱的樑思禮第一個打擊——母親賣掉家中老宅的積蓄,成了樑思禮被揭發有經濟問題的證據。1952年5月1日,愛好音樂的樑思禮哼唱着“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卻被剃光了頭髮,坐在鋪蓋捲上,絕望地等待着去坐牢。“去坐牢?!”他心裏五味雜陳……

後來,組織終於查清了問題,時爲郵電部副部長的王諍更是在部裏全體大會上爲他平反。起起伏伏,樑思禮沒有怨忿,他感受到的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從此他產生了入黨的念頭。

1956年,是樑老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成爲了中國共產黨員;這一年,國家決定組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導彈,學自動化出身的他責無旁貸地參與其中,成爲中國第一代航天人,50多年的航天人生讓他驕傲。

正當樑思禮埋頭實驗時,又一場政治運動襲來。1965年的“四清”,由於父親的緣故,他一直下不了樓,不停地作檢討。至今樑思禮還保留着當時寫的一份80多頁的.檢討手稿。

由於熟悉情況,樑思禮終於還是被派往基地繼續科研。在基地的緊張工作讓樑思禮暫時躲過了衝擊,但母親被抄了家。儘管樑思禮十分掛念母親的安危,最後還是決定沉下心,一心一意把“兩彈結合試驗”這個國家頭等大事做好再說。

心血澆灌出了成績,中近程地地導彈(改進型)與原子彈結合實驗成功了。樑思禮將下一步工作的重點轉到了遠程運載火箭的預先研究上……

可是回到北京,等待他的不是成功的喜悅,而是又一波的衝擊。作爲梁啓超的兒子,樑思禮被稱爲“保皇黨的孝子賢孫”,立了專案,樑思成、樑思莊、樑思懿、樑思達、樑思寧幾位兄姐已經被關進了牛棚。

樑思禮因爲受到周總理的保護,沒有受到更多迫害。整個“文革”期間,樑思禮時時處於可能被揪出去、被懲罰的狀態,“惶惶不可終日”是他那幾年的真切感受。

“您後悔1949年回國嗎?如果1979年回國,這些災難和痛苦也許就躲過去了。”很多人見到這位爲祖國奮鬥了一輩子的老人,都會禁不住爲他鳴不平。

“什麼話?!你爲什麼這麼說?我當初就是要在新中國成立之際回家,建設百廢待興的祖國!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從來不後悔!對於現在在海外留學的人,我想說,‘是好樣的,就要學成回國。’”

失敗成就的“可靠”

從“兩彈一星”到“神舟”工程,樑思禮注入了太多心血。雖然贏得過許多榮譽,但每每被他提及的,卻是“東風二號”的失敗。

1956年,國家制定12年科學規劃以後,決定組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事導彈方面的研製,並從其他單位抽調了樑思禮等30多位專家和143名大學生,白手起家。樑思禮回憶:“當時既無資料,也無儀器和導彈實物,除了錢學森外,誰都沒有見過導彈和火箭,簡直是兩手空空,一張白紙。但這是一顆生機勃勃的種子。”

討論問題

1957年中蘇達成協議,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幾種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進行仿製。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方面在“1059”仿製上處處設卡。1960 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但是無論多麼艱苦,我們也要繼續幹下去!”仿製工作極其困難,沒有材料和電子零件就自己研製,最終用國產產品取代了蘇聯停止供應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

“1960年11月5日‘1059’發射成功,也就是後來被命名的‘東風一號’。在樑思禮的回憶中,“東風一號”的成功被簡單帶過,“東風二號”的失敗卻歷歷在目:“1960年,我們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開始自行設計我國的第一個中近程地地導彈,射程比‘1059’遠一倍。因爲最初的設計基本上沒有脫離蘇式框架,所以研究進展很快,1962 年初,‘東風二號’導彈就已經完成。”

21日9時5分,“東風二號”點火發射,起飛幾秒鐘後,“導彈像喝醉了酒似的搖搖晃晃,頭部還冒白煙,最後落在了發射陣地前300米的地方,因爲裏面的推進劑裝得滿滿的,導彈落地後炸起了一個蘑菇雲,地面砸出了一個直徑20多米的大坑。”

這次失敗對大家打擊很大。“但是我認爲,從個人歷練來說,失敗比成功更有啓發。正因爲失敗後做了大量工作,才使我們把壞事變成好事,才真正懂得怎樣自行設計。”也是這次失敗,成就了之後的長征二號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樑思禮開創的“可靠性工程學”。

不難查到這樣一組數字:2006年9月9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第16次發射成功,創造了16次發射全部成功的紀錄。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90次飛行,也是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48次獲得成功。

樑思禮自始至終參與研製長征二號系列火箭的工作,他開創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學”成爲長征火箭安全飛行的堅實保障。

事實證明,樑思禮倡導的軟件工程化,對載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的可靠性、安全性達到了近60年來研製的所有型號中從未達到的高度。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樑思禮一生報國,雖屢經磨難,但矢志不改,爲國家、民族爭得了榮耀。樑思禮一直把國家這個大“家”放在第一位,作爲兒女,無論面臨怎樣的境遇,對這個“家”,他始終不離不棄。

這位不平凡的老人生活中充滿了“真善美”,但他坦言,真善美需要堅持,有時候還要吃些苦頭。“吃苦頭就吃吧!”樑思禮爽朗地笑着說,自己最喜歡蕭伯納的一句話:“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着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