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曾國藩的軼事典故

導語:曾國藩先後晉升爲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詔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候”,授“英武殿大學士”,升“光祿大夫”,溢稱“曾文正公”。下面是語文迷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曾國藩的相關材料,歡迎閱讀,謝謝!

【曾國藩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嘉慶十六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書生門第家庭。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毛澤東曾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表達出對這位已故鄉人的推崇之情。

【軼事典故】

審雞蛋案

一天,天氣晴朗,年幼的曾國藩從學校放學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家裏。剛放下書包,其父就焦急地說:“我明明煮了五個雞蛋,怎麼只有四個了?”於是就把曾國藩叫來,對他說:“煮熟的雞蛋是分給你們吃的,現在少了一個,不知是那個偷吃了,快幫你母親查一查。” 曾國藩思索了一下,答到:“這個很容易,我有辦法查出來。” 說罷,曾國藩端出一個臉盆,倒了幾杯茶,把家裏的人都喊攏來,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裏,他站在旁邊觀察,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茶水裏夾有雞蛋黃粉。 曾國藩的父親高興極了,覺得兒子聰明,將來能當官審案子。

“千年死一個”

富厚堂,是曾國藩的故居。大門口懸掛着“毅勇侯第”四個金色大字。 “侯府”建於清同治年間,是曾國藩委託其弟在家營造的。據說建房的時候,曾國潢兄弟對匠工師傅款待很好,而對一般徒弟則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時候要誦“上梁文”,砌工老師傅盡讚美語,操着荷葉土音爲之頌曰:“兩江總督太細喱,要到南京做皇帝。”那天,看熱鬧的人很多,站在大門口的一個鄉民見大門很高很寬,就希奇地問:“這張大門怎麼要開這麼寬?”一位對曾府心懷不滿的徒弟就說:“門寬好出喪麼!”師傅聽了,覺得這個“良心”不能喪,就馬上把不吉的`話斷過來:“是的,門寬好出喪,千年死一個,萬年死一雙。” 鄉里的習俗,對房屋上樑的讚語靈一半,而咒語是全靈的。曾府的人聽得上樑的讚語是“要到京裏做皇帝”;對大門的讚語是:“萬年死一雙”,非常高興,馬上把匠工師傅連同徒弟伢子都召進堂屋裏,用上乘的酒、茶,盛情地招待了一番。 說來也巧,富厚堂自同治五年建造以來,已有130餘年了,的確還沒死過一個人呢。先是曾府從曾國藩夫人歐陽氏住起,最後一個住的是曾國藩的第四代孫曾昭恆,連續四五代上百人,沒有一個人死於富厚堂;後是建國以來設立區公所、鄉政府及部門機關,先後住過的幹部好幾百,但沒有一個是死在這裏的。

曾國藩與賊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爲,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爲賊,而曾先生卻成爲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爲後世取法。認爲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羣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民爲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家書及書禮......,爲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註釋》時說:曾氏已足爲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爲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譽之爲聖相,讞之爲元兇”之謎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爲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僞君子”。

《曾國藩家書》影響歷史不衰之謎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極度猜忌,曾爲表明心跡,做出了有違個人性格的事刊印《家書》。違朝廷大禁納妾之謎五十一歲時,咸豐帝大喪期間,祕娶小妾,“違制失德”,故有人斥其爲“僞君子”。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曾國藩“貌之過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 “一生愛錢”之謎 三十歲時,作一件青緞馬褂,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三十年後,衣猶如新。在南京總督府任內,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