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洛陽的歷史典故大全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有關洛陽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有關洛陽的歷史典故大全

1、定鼎中原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鑄造了九個大鼎,到了商周時九鼎成爲傳國之寶,誰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鼎。

商朝末年,紂王沉迷酒色,周武王舉兵討伐,滅了商朝。滅商後,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把九鼎搬運到周朝的國都鎬京(今西安市西南)。誰知那九尊大鼎個個象小鐵山,既難搬又難運。武王組織了大批人馬,據說一尊鼎就動用了八、九萬人,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陽。當他們準備再向西拉時,不管用什麼辦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裏巍然不動。武王聞知此事,感嘆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夏朝國都在洛陽,洛陽又位於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國都遷到洛陽不成?如果是這樣,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陽吧。”不料正當武王準備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禮時,卻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了位,在周公旦的輔佐和幫助下,在太廟裏建成了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殿,選擇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諸侯,舉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取得了天下。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週公旦輔佐周成王“定鼎洛陽”的功勞,就興建了一座殿宇輝煌的周公廟,廟裏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廟仍坐落在洛陽老城的西關外供人們瀏纜憑弔。周公廟前的道路則取名爲定鼎路。

2、前倨後恭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他出身農民,少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遊說多年。後辭別老師,下山求取功名。

蘇秦先回到洛陽家中,變賣家產,然後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着舊衣破鞋回到洛陽。

洛陽的家人見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給他好臉色,連蘇秦央求嫂子做頓飯,嫂子都不給做,還狠狠訓斥了他一頓。蘇秦從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讀。他把頭髮束住吊在房樑上,用錐子刺自己的腿,“頭懸樑,錐刺股”便由此而來。

一年後,蘇秦掌握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開始二次周遊列國。這回終於說服了當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抗秦,並被封爲縱約長,做了六國的丞相。當此時的蘇秦衣錦還鄉後,他的親人一改往日的態度,都“四拜自跪而謝”。蘇秦不由嘆息:“人生在世,地位財富,真不可忽視啊!”

這即是“前倨後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後來謙恭,以及見風使舵,見機行事的人。

3、挑肥揀瘦

遠在東漢劉秀時期,光武帝劉秀曾在都城建立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這座太學即位於洛陽開陽門南5裏遠的地方。當時,在太學裏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揀瘦”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太學裏,有位教學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學問。有一年臘月三十,光武帝劉秀下詔賞賜太學裏的教學博士們每人一隻羊,讓太學高高興興地歡度春節,可當羊趕到太學大院後,卻出現了問題。原來這每隻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學博士們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這時,甄宇站起來說道:“我們都是教學博士,爲人師表,不能斤斤計較,挑肥揀瘦!”說罷,他便從羊羣中挑出那隻最小最瘦的來,徑直牽了去。這下,大家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分完了這羣羊,各自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

這段讓羊的佳話傳了出去,洛陽城裏的人無不讚揚甄宇,還給他起了個帶有敬意的別號“瘦羊博士”。從此,“挑肥揀瘦”這個成語也就傳開來了。

4、洛陽紙貴

人們常說:自古洛陽出才子。西晉時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壇上燦若羣星的洛陽才子之一。

左思從小出身貧寒,且相貌醜陋,但他視榮辱如浮雲,看名利爲糞土,把精力都用在學習和文學創作上,寫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其中,《三都賦》問世後,受到朝野各界熱烈讚頌,一時風行洛陽,豪貴之家爭相傳抄,洛陽市場上的紙價也因而昂貴起來。以後,“洛陽紙貴”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來稱譽某些作品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流行。

5、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爲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6、樂不思蜀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爲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爲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涌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

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7、馬革裹屍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出處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就是說,東漢有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叫馬援。有一次,他從南方打了勝仗回來,朋友們紛紛前去迎接、祝賀。以有計謀著稱的孟冀也向他表示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現在匈奴、烏桓正在侵擾北邊,我正想主動請命前去攻打他們。男子漢大丈夫當然要戰死沙場,以馬皮裹着屍體回來安葬,怎麼能躺牀上安然死在妻子兒女的身邊中呢?”

8、小時了了

指人不能因爲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爲。出處是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末年的才子孔融。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經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膺。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不是他的親戚,就是當時很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後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爲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9、雞口牛後

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出處《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蘇秦的洛陽人,連續十次上書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縱橫學”。鼓動秦國與其他六國建立友好“聯盟”,然後再各個擊破,但是秦惠文王沒理他。蘇秦垂頭喪氣的回到家鄉。家裏人看見他狼狽的樣子,都不願和他說話。後來蘇秦改變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決定採用“合縱”的方法,讓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

還有一個叫張儀的人四處遊說“連橫”學說,鼓動六國聚集在秦國的周圍。在韓國,張儀向韓王施壓,說“事秦則安矣,不事秦則危矣。”

蘇秦到了韓國後,對韓王說:“韓國領土遼闊,地勢險要,爲什麼要向秦國屈服呢?如果韓國屈服了,秦國一定會今年要一塊土地,明年要一塊土地,韓國國土畢竟有限,秦國的貪慾卻無止境。有人說,寧爲雞口,無爲牛後。韓國跟秦國連橫,那就做了牛屁股。連我也爲會你感到恥辱的。”

韓王聽了以後認爲蘇秦說的有道理,說:“我死也不會向秦國屈服!”蘇秦就這樣一個一個說服了六國,六國最終結成了以楚國爲首的聯盟。秦國也被六國孤立起來。

10、數典忘祖

《左傳·昭公十五年》載:一次,晉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宴席間,周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籍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周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爲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說列舉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職掌呢?

後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來譏刺對本國曆史的無知。

11、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小名阿斗)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來到魏都洛陽,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着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12、罄竹難書:

李密本是隋煬帝楊廣的侍衛,生性活潑,在一次值班時,因左顧右盼,被隋煬帝免去差使。李密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從此發奮讀書。他後來成爲瓦崗起義軍首領,在進攻洛陽時,發出了討伐隋煬帝的檄文,號召百姓推翻隋煬帝,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13、白魚入舟:

周武王準備討伐紂王,在黃河渡口會盟諸侯。武王過河,突然有條白魚跳了起來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感謝上天把天下託付給他。魚身上有鱗甲,和戰士的甲冑有相通之處,當時的人們就把魚當作軍隊的象徵;商朝,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權,而舟也就象徵了周王室。這一切聯繫起來,那就是商的軍隊和天下都要屬周了。

14、運籌帷幄:、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的宴會上問羣臣:“你們認爲我爲什麼會取得勝利?”有大臣認爲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項羽用人獎罰不分,賢人遭疑所以失敗。劉邦認爲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自己能用人。他稱讚張良說:先生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

15、前倨後恭: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外出遊歷多年卻窮困潦倒。回家受到兄嫂、弟妹、妻妾的譏笑。他又在家苦讀一年周書《陰符》。蘇秦後來擔任六國國相,他行車過洛陽,氣派比得上帝王。蘇秦的家人看到都俯伏在地上,不敢看他。蘇秦笑問嫂子:“你以前爲什麼對我傲慢,現在卻恭順呢?”他的嫂子請罪:“因爲我看到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

16、偃旗息鼓

《三國志蜀志趙雲傳》中記載:在一次戰鬥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並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雲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率的部隊相遇。趙雲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雲,直撲蜀營。趙雲的副將張翼見趙雲已退回本寨,後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外,然後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頭後退的時候,蜀軍營裏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雲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後來,人們常用“偃旗息鼓”來比喻休戰、無聲無息或停止行動。

17、一片冰心

原見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的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曾幾次貶官,第二次被貶爲江寧(今南京市)丞。他在江寧時,好友辛漸要去洛陽,王昌齡送他到潤州,在芙蓉樓爲他餞行時寫下了這首詩。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冰清玉潔,廉潔自律,完全可以告慰洛陽親友的心情。

18、木人石心

三月初三,洛陽兩岸桃紅柳綠。遊人登橋淌水,一路談笑風生。但是船上有個漢子卻寡言少歡。太尉賈充見了很詫異,走上去探問。

這人名叫夏統,會稽人,是位超塵脫俗的隱士。賈充見他談吐不凡,有意許以官祿。賈充還下令擺開依仗,高奏鼓樂。隨後,年輕女子濃妝豔抹,翩翩起舞。賈充尋思夏統見此場面,自然嚮往不已。不料,夏統不動聲色,漠然如初。賈充嘆道:“這小子是木人石心!”

形容不爲富貴聲色所誘惑,稱“木人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