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爲人知的10個歷史典故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彙。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鮮爲人知的10個歷史典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鮮爲人知的10個歷史典故

鮮爲人知的10個歷史典故 篇1

【面上草稿】

北宋時有個叫陸東的,在蘇州做官。某次斷案,他判一個犯人流放,當時流放是要在臉上刺字的。陸東讓人在犯人臉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幾個字。刺完了,手下一個幕僚說,大人不對啊,不能用“特”這個字。但凡用這個字的都是朝廷一時旨意,這個犯人只是流放罪不能用這個字。陸東一聽,趕緊叫人把那犯人又拉回來,把“特刺”二字劃掉,改成“準條”,重新刺字。估計這犯人得是有一張高曉鬆式是大臉,不然恐怕刺不下這麼多字。陸東給犯人刺字刺兩回這事在當時廣爲流傳,沒少被人笑話。後來有人向上推薦陸東,說這個人有才幹,應該升官。上面人說,哦,這人啊。我知道,不就是那個在人臉上打草稿的傢伙嗎。

【八搨將軍】

滕王李元嬰做隆州刺史的時候經常違法亂紀,屬下裴聿直言勸諫,惹得李元嬰大怒,讓左右暴打他。後來裴聿上京,便將此事告訴了皇帝。皇帝問裴聿,滕王他打了你幾下?裴聿說前後一共八下,皇帝聽了立馬令裴聿官升八級。裴聿回去後跟人訴苦說,我命可真不好,我要是當初說打了九下,現在就是五品官了。此事在當時曾傳爲笑談,人送外號“八搨將軍”。

【杯酒殺三人】

南朝梁人張纘,有才學且頗爲自負。某次邵陵王蕭綸請他喝酒,當時蕭綸手下有個名士叫吳規,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的人物。這張纘不知道怎麼了,就看吳規不順眼,看見酒席上吳規也在座就不服。舉杯就說:“吳規,這杯酒敬你,祝賀你也夠資格在今天這宴上喝酒。”把吳規氣的夠嗆,吳規的兒子吳翁孺看父親被人這麼奚落更生氣,當晚就氣死了。吳規又恨張纘諷刺自己又心疼兒子的死,悲憤交加,也死了。吳規的老婆看老公和兒子相繼去世,也悲傷過度,跟着就去了。時人皆稱:“張纘一杯酒,殺吳氏三人。”

【百贏賭咒】

唐人段成式在其著作《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條咒語,據說念滿一萬遍,就能讓打出去的骰子隨意而動,賭錢百賭百贏。有個姓趙的小子信了,但是他懶,只念了一千遍,心想這也能勉強算個小勝吧。結果出去賭錢,輸得乾乾淨淨。所以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事一定要認真,不能偷懶存僥倖心理。說了讓念一萬遍就得念一萬遍,只念一千遍不輸纔怪呢。最後把咒語附贈給大家,特別簡單,包教包會。就是八個字:伊諦彌諦,彌揭羅諦。大家閒着沒事的時候多念念,這都是古人傳下來的智慧,萬一將來發財了呢。

【擡旗與出旗】

擡旗是清朝一項褒獎政策,對於立功的人,如果是漢人包衣,可升爲漢八旗。若是漢八旗,可變爲滿八旗。若是下五旗,也有可能提爲上三旗。就是將身份提高一級,這叫做“擡旗”。而“出旗”這項“福利”措施則是隻針對於漢八旗的。乾隆七年曾發佈一條詔令,允許漢八旗的旗人“自願”出旗爲民,因爲旗人是不許自己出去找工作,只能白吃皇糧的,怕耽誤了有學問有手藝的漢人發家致富邁向成功,所以允許他們出旗。詔書寫的冠冕堂皇,實際上就是不想再白養着這些人吃乾飯,讓他們“出旗”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乾隆七年發佈的這條允許出旗的詔令還算比較委婉的。過了十幾年,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發佈了一條詔令,這次可就不那麼客氣了。直接昭告:“八旗漢軍年老殘疾不能當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養者,俱令爲民。”上次還允許“自願”,這回連“自願”都不行了,直接採取強制性措施。大批漢八旗自此被掃地出門,自謀職業發家致富邁向成功去嘍。

【蕉鹿自欺】

有個鄭國人,某天在野外砍柴。看到一隻受傷的鹿跑過來,他就衝上去把鹿打死了。之後他怕被人發現,就把死鹿藏在一個大坑裏,上面蓋上蕉(即枲麻)。等到他砍完了柴,想要回家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那隻鹿了。尋覓無果,最後他告訴自己,今天我根本沒看見過什麼鹿,這都是我做的夢吧。後來蕉鹿自欺演變成一個典故,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反倒當做虛幻的存在。

【妒婦津】

傳說,晉朝時有一人叫劉伯玉,他老婆段式善妒。劉伯玉喜歡吟誦《洛神賦》,某天隨口說了一句:要能娶到這樣的女子就好了。他老婆聽了很生氣,說既然你喜歡水神不喜歡我,那我也死後做水神。當晚段式就投水自殺了,七天後託夢給劉伯玉,劉伯玉此後再不敢渡水。從那以後,凡是在那條河渡水的女子都得把妝卸了,打扮漂亮的女子必然遭風浪襲擊,後人便將此地稱爲“妒婦津”。而這個故事裏最讓我感概的是這句話,“醜婦雖妝飭而渡,其神亦不妒也。”長得醜你就連被妒忌的資格都沒有,好心疼這樣安全的女子。

【鄭公風】

東漢人鄭弘,年輕的時候去山裏砍柴,撿到一隻裝飾的非常漂亮的箭。過了一會有人來尋,他就還給了人家。這個尋箭的不是個一般人,鄭弘一眼就看出來了。所以他歸還這支箭的同時就跟那個神人說,若邪溪這個地方打柴不容易,來去都是頂風,不好走。我希望以後可以早晨刮南風,晚上刮北風,這樣就方便多了。後來此地風向果然如他所求,當地百姓都稱之爲“鄭公風”。

【羅鉗吉網】

李林甫掌權時期,爲了打擊異己,曾任用過兩位酷吏:羅希奭、吉溫。這兩個人就是李林甫的爪牙,只要落到他倆手裏必然凶多吉少,就像被鉗子夾住或是落進網裏一樣,故時人稱之爲“羅鉗吉網”。後來演變爲一個成語,指酷吏朋比爲奸,陷害無辜。

【青錢學士】

唐人張鷟,以文章著稱。時任水部員外郎的員半千稱讚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銅錢,萬選萬中,他也因此在士林中有了“青錢學士”的雅稱。這個雅號後來演變爲一個典故,比喻有才學的人。

鮮爲人知的10個歷史典故 篇2

自慚形穢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裏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齊,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着衛玠,騎着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爲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着圍觀,你擠我擁。幾乎鬨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衆,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着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齊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後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範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

他年齡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事後,範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爲什麼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能夠來找我談談嘛。”範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讚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之後的優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誨人不倦

教導人個性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最後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狀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后整天只明白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繫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爲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力不從心

心裏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爲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摺,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吳剛伐桂

擡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爲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爲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着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裏,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請君入甕

武則天當政時期,採取了恐怖的高壓政策,獎勵告密之人,許多人因此而升官晉級。當時,出現了許多酷吏,他們發明各種殘忍的刑具逼迫犯人招供,真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周興和來俊臣。

整日以折磨他人爲樂的周興,怎麼都沒有想到,有一天,他也成了別人告密的對象。武則天收到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的告密信後大怒,立刻下旨給來俊臣,要他負責審理周興的案件。

太監送密旨的時候,周興正與來俊臣喝酒呢!他們倆一邊喝,一邊討論着用什麼辦法使犯人招供。來俊臣看了太監送來的密旨,隨便把它往桌上一丟,仍舊和周興繼續原來的話題。來俊臣說他自己寫了xx。周興笑笑說,那裏面寫的刑罰都算不了什麼,最近他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可以逼出犯人的口供來。來俊臣問:“什麼辦法?”

周興得意揚揚地說:“這個新辦法就是拿一個大甕,把它放在火上燒烤,誰不肯招供,就把他放在大甕裏烤,不由他不招!”來俊臣聽了,連連叫好。他一面說,一面叫人去搬一隻大甕和一盆炭火到大廳裏來,把甕放在火盆上,盆裏炭火熊熊。

來俊臣覺得到時候了,馬上變了臉,厲聲向周興宣讀武則天的密旨:“周興,你聽着,你如果不老實交代,那就只好請你進這個大甕了!”

周興頓時嚇得面無血色,魂飛天外,手裏酒杯一下子便掉到了地上,連忙跪在地上,表示願意招認。來俊臣定了他的死罪,上報給武則天。武則天覺得周興爲她辦了不少事,便免了他的死罪,改判充軍,但他的仇家太多了,在流放的途中被人殺了。

口蜜腹劍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的兵部尚書兼中書令。他能書善畫,但品德低下,忌才害能。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給予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諂媚奉承,竭力討好其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取得她們的歡心和支持。李林甫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實際上,他性格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有一次,他裝作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

李適之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採。玄宗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別人勸您開採,恐怕是不懷好意。”玄宗相信了他的話,認爲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逐漸疏遠了李適之。日子久了,大家就發現了他這種僞善,於是在背地裏說他“口蜜腹劍”。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鮮爲人知的10個歷史典故 篇3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之爭,持續了五年的時間,戰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但後來劉邦的實力不斷壯大,項羽逐漸處於劣勢。雙方曾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爲界限,東屬楚,西屬漢,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楚軍發起進攻。劉邦的這一舉動,項羽猝不及防,被漢軍逼到了垓下。韓信又設下十面埋伏,將楚軍團團圍住。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也沒有了。面對強大的漢軍,項羽很難突出重圍。爲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採用張良的.建議,命漢軍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爲漢軍已經佔領了所有的楚地。項羽夜裏聽見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驚地問:“劉邦已經得到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他深感大勢已去,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愛的虞姬和那匹烏騅馬。想到這裏,他一邊飲酒,一邊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自刎於烏江邊。

門可羅雀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非常正直的大臣,他們是汲黯和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後來又任主爵都尉。他爲人耿直,辦事公道,地方官員便將他一級一級地推薦到上面。

漢武帝初年,匈奴常常來襲,於是漢武帝決定調集重兵打擊匈奴。許多大臣明知當時的國力不足以與匈奴對抗,但又不敢明言。這時,汲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臣曾聽說高祖率三十萬大軍被匈奴圍困於平城,連樊噲都難以突圍。現在,陛下勇略不如高祖,將軍不如樊噲,這一仗萬萬不能打啊!”漢武帝聽了他的話,心裏很不是滋味,便逐漸冷落了他。

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任大農令。他一旦遇到有識之士,便會向漢武帝推薦。後來,鄭莊的一個下屬貪 污,他因此被牽連撤職。

他們兩人都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爲榮。但後來,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

司馬遷曾爲他們兩人合寫了一篇傳記,在傳記中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像汲黯、鄭莊這樣的賢人,在朝爲官時賓客很多,一旦失勢,竟然沒有一個人來探望,門外冷落得可以設網捕鳥了,真是太可悲了!”

齊桓公養禍害己

豎刁是春秋時期齊國人。他少年時進宮伺候齊桓公,深得齊桓公的寵愛,後來成爲亂政禍國的奸臣。

豎刁出身貧寒,入宮後,他想盡辦法進內廷做近侍。他由外廷做起,處處謹慎,加之他天資聰穎,漸漸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調爲近侍。在桓公身邊,他處處留心觀察桓公的生活習性和內心活動,事事投其好,恆公非常滿意。天長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豎刁深知桓公有兩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於是,豎刁就着力從這兩方面下手。宮中有一個叫易牙的人,爲人奸詐,精於烹調之技,豎刁就設法與其結爲朋友。易牙也深羨豎刁顯赫之勢,兩人沆瀣一氣。有一天,豎刁向桓公舉薦易牙,桓公聽說易牙擅長烹調,就隨口問易牙:“我對人間的鳥、獸、蟲、魚都吃膩了,只是沒吃過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這本是桓公一句戲言,易牙便把這件事牢記心裏,想着怎麼才能給桓公做頓人肉宴,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兒子不正好嗎?幾天後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盤嫩如乳羊、鮮美無比的菜。當桓公知道這是易牙兒子的肉時,覺得易牙愛他勝於愛自己的親骨肉。此後,桓公不僅寵信豎刁,對易牙也恩寵有加了。

宮中有一個叫開方的大夫,也是豎刁的好朋友。爲了得到美女,豎刁就和開方計議要把衛懿公的女兒薦給桓公,果然,桓公得到這個美女後非常高興。豎刁通過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寵信,在宮中身價日增。

後來,齊桓公病倒在牀,三人乘機作亂,易牙更是將宮門堵死,築起高牆,最後將齊桓公活活餓死。

諸葛亮反客爲主

三國時,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手。此時,諸葛亮自願出使江東做說客。

諸葛亮見到孫權,隻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於是刺激孫權,勸他投降。

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爲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爲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願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與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裏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採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爲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餘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爲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現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並肩作戰,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於是,孫權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手抗曹的主張,這纔有了後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鬱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雲:“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後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賦》)。

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羽爲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爲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爲“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爲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指ji女之類的人物。

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句。曹丕爲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雁塔題名

長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稱大雁塔,爲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後,即集於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於塔上。後遂成爲考中進士的代稱。《唐摭言》引白居易詩云:“慈恩寺塔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楊載《送完者都同知》詩:“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典見《唐摭言》、《雍錄》)

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羣、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於是時人稱爲龍虎榜。後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爲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鶺鴒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後,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於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破題

唐翰林學士李程初應博學宏辭科,試題爲《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雲:“德動天鑑,祥開日華。”時人稱之爲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范仲淹邀宴。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羣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爲羹,雲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後因稱詩文起首數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爲-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爲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鮮爲人知的10個歷史典故 篇4

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遊仙窟》作者張鷟所作詩文,不僅流行國內,日本、新羅使者紛紛購求。他曾八次應試,均登甲科,當時文人員半千說他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稱他爲青錢學士。後人因以青錢萬選喻文才出衆。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詩:“遊樑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典見《唐新語》、《新唐書?張薦傳》)

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爲“天荒”。後劉蛻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爲“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蛻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蛻答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又自宋朝以來,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後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云:“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後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現。如清黃遵憲《番客篇》詩:“平生不著襪,今段破天荒。”(典見《唐摭言》、《北夢瑣言》、《獨醒雜誌》)

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閥閱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顯。史稱其對家世寒微、無以依恃的讀書人常能施以援手,爲他們的科第仕進開方便之門。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後李德裕在黨爭中失敗,被貶爲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蒙恩士子對他被貶荒遠,都一掬同情之淚。當時有人作詩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後因以“八百孤寒”指貧寒之士或喻處境困難、極需要提攜的人。清黃景仁《歲暮懷朱笥河先生》:“小謫陳芳現在身,人間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見《云溪友議》、《唐摭言》、《全唐詩話》)

冬烘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封爲魯郡公。後李希烈擁兵作亂,受命前往勸諭而被害。晚唐懿宗鹹通間,鄭薰主考,時徐州一代戰亂頻仍。鄭薰意欲激發士人之氣,特選一忠烈之後作榜首,藉作矜式。誤將考生顏標當作顏魯公的後裔,取爲狀元。發榜後,顏標按禮拜見主司,鄭薰在交談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後。時有無名子作詩嘲鄭薰雲:“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冬烘”後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塗不達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倒繃孩兒

宋人苗振考取進士後,出仕多年,將參加館閣考試。館閣爲文學儒臣所處之地,錄取者皆爲飽學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謂苗振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苗振不以爲意,曰:“豈有三十年老孃而倒繃孩兒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語。後經考試,果未中選,晏殊聞其落選笑道:“苗君竟倒繃孩兒矣!”繃即包紮嬰兒,爲老孃所熟諳。“倒繃孩兒”意爲將孩兒包紮顛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時疏忽大意,亦將失誤。《朱子語類?雜類》所記事同人異,雲是陳易赴試,宰相韓珂對陳規勸事。後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見於通俗小說。(典見《東軒筆錄》、《事文類聚》)

悔讀《南華》

唐宣宗時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詢問溫庭筠,溫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令狐綯遭到輕薄,懷恨在心,上書朝廷,言溫庭筠有才無行。於是溫終身不得登第。後溫庭筠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南華》,《南華經》,即《莊子》。後人因以“悔讀《南華》”爲學問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陸游《懷鏡中故廬》:“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常悔讀《南華》。”(典見《唐詩紀事》、《北夢瑣言》)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爲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後人因稱氣味相投爲“沆瀣一氣 ”。今多用於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