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故事之蔡元培的富貴

導語:蔡元培可謂傳統中國的最後一人,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人。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高考人物故事之蔡元培的富貴

蔡元培的富貴

蔡元培可謂傳統中國的最後一人,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人。在這方面,張謇、章太炎等人舊而少新,胡適、魯迅等人新而少舊,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舊、士仕、政道之間出入自如。

說蔡先生之傳統,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沒有置備私產。他親歷滿清、北洋、民國,爲國家社會服務多年,地位不可謂不高,爲家爲私的機會多多,但他沒有謀私謀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這樣的國士或說“國之重臣”,確實有着傳統中國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那就是以國事天下事爲念,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念茲在茲。

蔡先生病逝,國民政府給蔡元培先生髮布了褒揚令,稱讚他,“道德文章,夙孚時望”,“推行主義,啓導新規,士氣昌明,萬流景仰”……毛澤東在唁電中稱其爲“學界泰斗、人世楷模”,蔣夢麟的輓聯是“大德垂後世,中國一完人”,吳稚暉的輓聯是“平生無缺德,舉世失完人”。

千金散盡

蔡元培的做官機會太多,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甚至富貴於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屬於那種對錢沒有概念,大手大腳之人。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蔡先生生性豪放,不拘小節,愛花錢,愛請客。據說他第一個妻子王昭爲此非常不滿,丈夫亂花錢,根本不是過日子的態度。兩人經常吵架。蔡先生的兒子蔡懷新證實,父親置業並不困難,後來不僅沒有置業而且沒有積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購買中外圖書典籍外,還用來捐助社會公益事業及接濟有困難的'親友、學生。

一生受惠於蔡元培先生的人太多了。我們隨便即能想到陳獨秀、魯迅、胡適、梁漱溟、毛澤東、劉開渠、王雲五這些人,還有衆多的學生、看門人,都得益於蔡元培先生。甚至到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憶: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極端拮据,仍不忘賙濟他人。當時有一位廣東籍詩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潔,不屑鑽營,家無隔夜之糧。廖平子時常將他寫的詩作呈蔡元培。蔡元培知道廖平子生活清貧,即贈廖法幣拾元,每月皆然,歷數年而不斷……

可見蔡先生的豪情出於至誠。

一般的官吏極易爲官場習氣所染,他們習慣了當官做吏後,再難以迴歸平實,再難以自食其力。這方面,蔡元培先生的自信自足是包括官吏在內的中國人中少有的。1907年5月,40歲的蔡元培放棄國內的身份地位,在駐德公使孫寶琦幫助下前往德國,入萊比錫大學聽課,再次學習了4年之久。

因爲公派留學機會擱淺,蔡元培沒有放棄,決定自費。當時他還需要撫養妻兒四口,孫寶琦答應每月資助銀子30兩,讓他在駐德使館中做兼職,但使館只應允照顧食宿,不提供職務和薪金。爲此,蔡元培給當時在德學習的唐紹儀侄子唐寶書、唐寶潮兄弟四人做家庭教師,爲他們講授國學,每月報酬100馬克。他還通過同年同鄉摯友張元濟先生向上海商務印書館商洽,特約蔡元培在歐洲爲該館著文或編譯,按照千字3元(編譯)和5元(著述)的標準,每月稿酬100元(約合今人民幣7000元左右),如此保證留學所需,並維持國內妻子兒女的生活。

辭職,辭職

他自稱“好好先生”,但其實是“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他終生都涉足官場,辭職之煩擾於他幾乎是家常便飯。

1890年,24歲的蔡元培應邀出任上虞縣誌總纂。他所定的編寫條例得不到各分纂的贊同,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辭職。

1898年,32歲的蔡元培時任翰林院編修。傳統中國社會,中進士點翰林後,就意味着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封妻廕子,更意味着身系國之重望參與寫史的行列。但當年戊戌政變後,蔡元培仍選擇了辭職。

1900年,34歲的蔡元培已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一年多,學堂新舊勢力爭執不斷,他支持新派,遭到出資人的干涉。蔡元培斷然辭職,後勉強留任。次年,因辦學經費的事再起矛盾,蔡元培就辭職離開。

1902年,36歲的蔡元培時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一年多,學校發生學潮,蔡元培支持學生退學,他自己則是辭職。

1912年,46歲的蔡元培就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7月2日,爲抵制袁世凱專制獨裁,蔡向袁當面堅辭教育總長。

1917年,51歲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7月3日,因抗議張勳復辟,向總統黎元洪提出辭職。後復任校長。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部分學生被捕,蔡元培四處奔波救助被捕學生,7日上午10時,被捕學生終於悉數獲釋。8日蔡元培向總統徐世昌遞送辭北大校長信,並發表《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當晚離京。後放棄辭職。

同年12月31日,北京市小學以上各學校教職工要求政府以現金髮薪而罷課,教育部未能及時應對,蔡元培與北京其他各大專院校校長聯名辭職。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辭職,直至1月12日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對教職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認,才又復職。

1922年,56歲的蔡元培痛感對北大學生“平日訓練無方,良深愧慚”,憤請辭職。後經多方挽留而復職。

1923年,57歲的蔡元培爲抗議北京政府教育總長彭允彝干涉司法獨立,向總統府提出辭去北大校長職,並發表《關於不合作宣言》。

1928、1929那兩年,蔡元培幾乎月月在寫辭職信:請辭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請辭代理司法部長,堅辭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堅辭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堅辭國民政府委員……有人統計,蔡元培先生一生辭職有24次之多,其中爲北大辭職7次。

我們由蔡元培的生計及態度可以試圖接近這樣一位聖賢的心地。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曾說:“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一下,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蔡先生的貢獻可謂大哉。恩格斯曾稱讚但丁,“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爲標誌的。”我們看蔡元培先生在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轉折中的位置,庶幾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