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人物素材之李商隱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爲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下面語文迷網小編整理了關於李商隱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李商隱名句

1、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2、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3、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4、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5、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6、永懷當此節,倚立自移時。

7、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

8、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

9、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10、曾是寂寥香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11、楚天長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

12、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13、萬里相逢歡復泣,鳳巢西隔九重門。

14、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15、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16、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17、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

18、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19、鶯啼如有淚,爲溼最高花……

20、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軼事典故

一門三進士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考證確認李商隱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歷史文獻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爲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在詩歌和文章中數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治今陝西富平西北)縣令;曾祖李叔恆(一作叔洪),曾任安陽(今屬河南)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治今河北邢臺)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今屬河南)縣令。

李商隱一門三進士,李家的第一位進士是安陽君李叔洪。李叔洪是李商隱的爺爺,年十九,一舉中進士第,與彭城劉長卿、虛清河張楚金齊名。始命於安陽,年二十九逝世,葬於懷州雍店之東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關於李叔洪,史藉記載他的事蹟很少。

文史閒話

與李商隱有關的傳說,散見於後世的史料筆記中。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記載:在令狐楚去世後多年的某個重陽節,李商隱拜訪令狐綯,恰好令狐綯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曾經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綯陳訴舊情,希望得到提攜,都遭到對方的冷遇。感慨之餘,就題了一首詩在令狐綯家的廳裏:

“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

委婉地諷刺令狐綯忘記舊日的友情。令狐綯回來看到這首詩,既慚愧又惆悵,於是令人將這間廳鎖起來,終生不開。後來又有人說,這首詩使令狐綯惱羞成怒,很想剷除題詩的牆壁,但由於這首詩裏有出現了他父親的名字(“楚”),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無法毀掉詩作,就只好鎖上門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隱。

宋·姚寬《西溪叢語》中記載唐末流傳的一個故事:一羣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遊玩,有人提議以木蘭爲題作詩。於是衆人一邊飲酒一邊輪流賦詩。這時,突然出現一位貧窮的書生,口占一絕:“洞庭波冷曉侵雲,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罷隱身而去。大家都感到驚奇,後來得知,這人就是李商隱的鬼魂。在另一個版本(宋·李頎《古今詩話》)中並沒有鬼魂出現,是一羣詩人在長安聚會時,有人朗誦這首詩,大家才發現原來他就是李商隱。

宋·蔡居厚《蔡寬夫詩話》中說:白居易晚年非常喜愛李商隱的詩,曾經開玩笑地說:希望我死後能夠投胎當你的兒子。後來李商隱大兒子出世取名叫白老,這個兒子卻十分蠢笨。直到小兒子出世,小兒子倒十分聰慧,大家都笑說如果白居易投胎,小兒子纔是。

宋·李頎《古今詩話》中記載:北宋楊億、劉筠等人互相以詩唱和,創立“西昆體”,以學習李商隱的詩歌風格著名。當時有一位職業演員扮演李商隱,穿着破爛的衣服,對別人說:楊億他們活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聲。有人用這個故事來諷刺“西昆體”詩派對李商隱的繼承是生吞活剝。

良師益友

李商隱的啓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爲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讚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藉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在這一時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謝書》中,李商隱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情深惟有李商隱

一盞孤燈,一杯香茗,一盈淺笑,憶着李商隱那清泠的身影,莫名的惆悵,莫名的失落,莫名的心痛。

初識李商隱時並不是瞭解他的任何事情,心中唯記得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寒,月宮霜裏鬥嬋娟”。沒有浮華豔麗的詞藻,沒有盛唐廣漠的氣象,也沒有深沉低鬱的感情,有的只是淡雅平靜,如義山一般清清泠泠的姿態。從此,便記住了你的名字。

真正喜歡上李商隱是因爲那一首晦澀難懂的《錦瑟》,那一首稍有常識的人都會吟誦的《錦瑟》。當時最愛的是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千年的哀怨透紙而出,究竟有多少的感慨才能寫出這一首《錦瑟》呢?

在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見過柳三變的多情,蘇東坡的專情,元縝的癡情,但情深者,平生所見,唯義山爾。那個寫下“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來寄託對亡妻思念的李商隱;那個低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才高八斗的李商隱;那個低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惆悵失落的李商隱;那個擁有“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清詞麗句的李商隱;那個我最愛的與杜牧並稱“小李杜”的李商隱。

幽心不獨傷離別, 情深惟有李商隱 。

深情二字,時義山詩的特點。劉熙載言義山的詩“深情綿邈”,張採田則雲其詩“哀感沉綿”。這其實是因爲義山的一生有難言之痛,至苦之痛,鬱結於心,發爲詩句。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夾在牛、李二黨間的爭鬥中,懷才不遇,一直都鬱郁不得志,唐代有詩人在其詩《哭李商隱》中曰:“虛負凌雲壯志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一生襟抱未曾開,不禁替這個自小嶄露頭角的義山可惜,他是屬於那種大器晚成的.人,憑他的悟性,從娶了恩人敵黨的女兒時,就已料到了這樣的結局。可是悟到了又如何?他又能如何,他是一個不甘於寂寞的人!所以只能眼睜睜地捲入兩黨的鬥爭中。聰慧的人註定是悲哀的,尤其是在那個亂世中,因爲比別人更清醒地看清楚了局勢,預見了未來。

古語有云:“浮生若夢,爲歡幾何?”但是,義山終究是義山,七分深情,三分憂鬱,成就了這個我所愛的李商隱。固執的認爲義山的憂鬱是深植於靈魂深處的,所以時常在想,如果他似陶潛般淡定恬靜、安貧樂道,或似李白般蔑視權貴、寄情山水,他會不會活得開心一些。但是他若真如這般,便不是我深愛的李商隱了。

義山年少時的才華爲令狐楚所賞識,於是提拔義山,他的仕途一度很順暢,但令狐楚死後,在政治上失去了依傍,於是娶了王茂元的女兒,從此陷入牛李兩黨的鬥爭中,他本無意介入,卻無奈造化弄人,背上了“忘恩、背義”的罵名。這對他這樣清高孤傲的人來說怕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吧!而妻子的離世則是他心口一道永遠的傷疤,他不象太白般可以花間一壺酒可以邀得花月徘徊影凌亂。所以他的不甘、憤恨、無奈全都反映在他的詩裏,字字珠璣,行行血淚,傷懷而不泣,欲哭而無淚。

一直覺得很奇怪,當時才高八斗的義山被許多人愛慕着,卻爲何在妻子離世後一直沒有再娶?原來深情的人也最爲癡情啊!

858年,45歲的李商隱離開了這個他深愛並怨恨的世界。一直認爲像李商隱那樣的人是註定不會長壽的,因爲他太深情,太執著,太聰慧,太早洞察世情,他命定了的早逝,逃也逃不掉,他那樣的人,只適合活在後人仰望的高度中。

浮生若夢,透過泛黃的紙頁,彷彿可以看見千年前哪個落寂的李商隱身着一件青衫端坐於窗前,在明月清輝的映射下輕吟:“直道相思聊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一首《錦瑟》實爲義山一生的寫照,他的一生都將如鏡花水月班,映入歷史的迴音中。寫到這裏,我才霎時明白:一弦一柱思華年

寄託了他多少心酸往事,不要責備義山“一生襟抱未曾開”因爲在那個沉鬱的年代,獨愛這樣的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