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女童被碾的道德批判

導語:兩歲女童小悅悅在巷子裏連遭兩車碾過,路過的十餘名路人沒有出手相救,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考寫作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女童被碾的道德批判不能大而化之

沒有行爲能力的兩歲女童,是如何脫離其安全監管人視線走到街巷中來的?司機在碾過女童之後爲何會喪心病狂地逃逸?這兩個導致悲劇發生的最重要的疑問,在一片譁然的聲音中反而被淹沒了。

兩歲女童小悅悅在巷子裏連遭兩車碾過,路過的十餘名路人沒有出手相救,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這幾天發生在佛山的這起事件,引起全國媒體的關注,公衆也對此投入了高度的注意力。

稚嫩的生命被無情的車輪碾壓,小悅悅的不幸遭遇令人心痛、憤怒,無所釋放的公衆情緒,把目標指向了十餘名路人身上,這些路人均不同程度地被人肉,最後,輿論風向被鎖定到人性冷漠、道德淪喪上來,很多人發出了社會何以冷血至此的詰問。

的確,沒能第一時間把小悅悅救離現場的路人,要承受輿論之壓,由此推論人們內心麻木、社會氛圍惡劣,也有足夠的成立理由。但這種大而化之的道德批判,其實是沒有具體指向的,路人的模糊面孔,以及他們複雜的心境,僅憑揣測是無從定義的。之所以輿論把矛頭對準道德這個靶子,是因爲如此不會帶來任何風險,人人皆可爲,是發揮正義感的最佳渠道。

大而化之的道德批判,很容易讓人忽略具體責任人的過錯,而把單一事故的責任推卸到業已形成的社會弊病中來。按壓社會肌體的膿瘡的確會帶來痛感與反思,但類似事件我們經歷了多少年、多少次,只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加劇,何時看到過善良人性的復甦與改觀?具體到小悅悅身上來,追究肇事司機和其安全監管人的責任,用法律追責比用道德追責更有實際的警示價值。

沒有行爲能力的兩歲女童,是如何脫離其安全監管人視線走到街巷中來的?司機在碾過女童之後爲何會喪心病狂地逃逸?這兩個導致悲劇發生的最重要的疑問,在一片譁然的聲音中反而被淹沒了。路人沒施救雖然要譴責,但首先要譴責和問責的,卻是應對女童盡安全照管義務的家長以及肇事司機。

在一家媒體所做的網絡調查中,近萬名投票網友竟有將近3%的人選擇了假若在現場,會和路人一樣選擇漠然走開,這樣的數字,顯然和小悅悅被碾後7分鐘經過的路人都無動於衷形成很大反差,難道網絡上的道德濃度會比現實中高如此之多?97%的網絡投票者選擇不會漠然對待小悅悅被碾,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他們沒有真正出現在事發現場。

道德批判無須付出成本,是安全的,但卻是最不可靠的,小悅悅的事情發生後,最應該做的是強化家長對兒童的監管責任,嚴懲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者,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道德批判的存在要適度,因爲這種行爲只有形而上的指導意義,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會大打折扣,我們每個人更多要做的,是通過這些事件反觀自己的內心,拷問自己遠比拷問別人有助於改變社會大環境。

一起告別冷漠

一起告別冷漠,這不僅僅是一種呼喚,更是需要千萬人拿出屬於自己的行動,在別人遭難的時候伸把手,在老人跌倒的時候幫忙扶起等等。至少我們應當建立一個道德底線共識:或許你無法去和行兇的歹徒搏鬥,但你可以打電話協助報警。這便是舉手之勞的熱心。

我們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

一段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裏的視頻震懾了世人。兩歲小女孩悅悅(化名)在路上被一輛麪包車撞倒和碾軋。而之後將近7分鐘時間,還有呼吸的悅悅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邊,18個路人先後經過,但都當沒看見,而其間悅悅又被一輛貨車碾軋過去。最終悅悅被第19名路人抱到路邊,隨後被送往醫院急救。這名路人是一名撿破爛的阿姨。到現在爲止,悅悅尚未脫離危險期。18個路人冷漠地走過文明在此刻隕落在漠然的步伐中,精神世界彷彿已經花果飄零。怒罵過後,斥責過後,心涼過後,生活依然要繼續,我們不得不反思:冷漠是如何造成的?我們該如何改變?

18位冷漠的路人或許只是個案,在微博上諸位網友共同呼喊一起告別冷漠。告別冷漠,是爲了讓這個社會多一點亮色,多一點熱血,多一點希望。一點、一點、又一點,中國才能靠着累積起來的希望,讓道德的籬笆經得起狂風的席捲,讓時光的長河能夠充滿着歡快。

但如何才能告別冷漠呢?如果滿天下盡是南京彭宇案的不公,見義勇爲的英雄們常常流血又流淚,冷漠將只能像傳染菌一樣,越傳越大,越傳越危險。因此,我們不得不既叩問內心,也叩問制度。河北聶樹斌冤死16年了,真兇早已招認,可冤魂迄今得不到正式的平反,這是司法的冷漠;大街小巷裏串行的小販們被某些暴力城管極盡毆打之能事,這是公權力的冷漠用放大鏡去觀察冷漠,去監督冷漠,讓冷漠越來越少,這個社會才能從整體環境上越來越溫暖。而當公共服務型政府建成的時候,當人們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務品需求被滿足的時候,當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的時候,人間不僅有自發的真情,亦有制度的補助,冷漠又豈會橫行?

叩問制度是爲了讓制度消弭冷漠,生長真善美,叩問內心則又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反躬自省:在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設身處地,自己真的會熱心嗎?恐怕許多時候我們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對別人給予高道德標準要求,對自己給予低道德標準要求,此類事情並不鮮見。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批評,但更需要動力。一起告別冷漠,這不僅僅是一種呼喚,更是需要千萬人拿出屬於自己的行動,在別人遭難的時候伸把手,在老人跌倒的時候幫忙扶起等等。至少我們應當建立一個道德底線共識:或許你無法去和行兇的歹徒搏鬥,但你可以打電話協助報警。這便是舉手之勞的熱心。

多一點舉手之勞,便會多一些溫暖,也因此會多一些更高道德標準的勇敢。我們這個社會需要道德底線,逾越道德底線,便是如同18位路人一樣,碾過世人的心。冷冰冰的社會,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