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殺豬成語故事的由來

曾子的父親殺豬這件事其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有什麼教育意義。殺豬的事多了,所以豬就多了。或許就這一點還可以拿去在課堂上大講一番。單就曾父殺豬這件事而論,實在有太多因素造成,難道僅僅是爲了“教育”?讓兒子能言而有信,真誠對人。若是從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和期待而言,還可以理解。但是,理解歸理解,究竟是有些與事實相悖,爲一句話殺一頭豬?誰會這麼傻呢?也只有傻得可以的人才會相信這是事實。再者就是,待人之道不許。現在人都講究做人的智慧了,誰還理會這些腐朽的道理呢。“人心隔肚皮”、“防人之心不可無”,那裏還要言而有信,欺詐的`事太多了,要不以牙還牙那就吃大虧了。現在要的是心裏平衡不是道德倫理。要讓我接受那套理論,實在是有些鬱悶。一是不知道真假,是不是一些道德學家編出來規誡人的呢?這樣的事就多了去了,所不能不做考慮。誰知道曾父存什麼樣的心思呢?反正他死了,人隨便怎樣說也不會讓他不高興,所以就不擔心他會告你,給你弄個什麼罪名來。二是在這時候實在有些不合適宜。這一套已經沒人會理會了,就是有人願意理會恐怕也不會再有人願意去計較的。對這樣的迷惑我總是平靜不下來,只想找一條出路來,哪怕自以爲明白了也行。

曾子殺豬成語故事的由來

一想到當時的情景我的內心就不能平靜,彷彿親歷了一場騙局。那年收成不好,打下來的糧食剛收進倉裏,還沒放穩當就已吃盡了。好在家裏還養了一頭豬,曾父實在沒法。曾母又嘮叨個沒完,說曾父沒本事,連一家人都養活不活。再沒個主意,就要吃豬了。曾父只有一聲不吭,但曾母還是絮絮叨叨沒玩。最後曾父發話了:賣豬。曾母可是心疼那頭豬,那是他們好不容易養活大的,眼下都快要下崽了,把崽賣了還能換些錢花,然後再讓母豬懷崽,然後再…一想到這,就禁不住大哭了起來,再說那豬也跟他們這麼長時間了,都有了感情了,要說賣了實在是…可都這年頭了,也不得不忍痛割愛,看看曾子餓得皮包骨,再怎麼着還是心疼兒子勝過心疼豬。經過再三討論、研究,最後定論,殺豬賣肉,這樣不但可以換些錢花,剩下的雜碎還能夠吃好長時間的。但是這麼久沒吃肉了,連肉價也不知道,就是殺了咋賣呢?於是曾母自告奮勇,前去市場打探肉價,曾父在家準備,等到曾母一回來就動手殺豬。說罷就行動起來,剛出門就恰巧叫出門拾柴回來的曾子撞個正着,曾子就問母親去哪兒,於是就有了書上記得那一幕,至於曾母爲什麼又有些不樂意殺了,可能是那一階段因爲經濟危機的影響,豬市蕭條,豬肉價格太低,有些捨不得,想在緩一緩,風波一過價格自然就高了…

如果不是這樣,就是在平常的時候,曾母要去集上買些日用品,或者蔬菜。那麼帶上兒子去趕集不也很好麼,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嘛!不但增長見識,還能曾強慾望,慾望可是成功的動力。也就是所謂的雄心大志。不也很好麼?一旦做起來就會不顧一切,奮鬥終身,勤勤懇懇…可到底爲什麼沒帶他呢?

我聽到曾母說:“你不要去了,等我回來…”

於是我看出了曾母的良苦用心,關鍵就在一個“等”字上。想要得到目的就得先答應三個條件:一、捨去機會,“你不要去了”。二是完成條件,“等”。三就是同意條款,也就達成了協議。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就像一場交易,但交易的主動權在父母手中,能不能成功完全在與父母願不願意兌現。這就讓我對書上寫的懷疑話充滿了憤恨,畢竟我不知道誰寫的,所以就無法對號發怨言。

曾母原本想讓他做一個商人的,商人有錢賺,日子過得好,比當一個窮官好多了。再說做商人起家快,過不多久就能過好日子了,要等到寒窗十年不早就餓死了。知識能當飯吃?還是良心能當飯吃?吃飽飯就是真理!

曾子做到了,所以曾父就殺了那頭豬,爲的是讓他知道,在交易中只要遵守條款就能兌現諾言。

再者,曾子一家可能老早就想吃豬肉了,或者是曾父想吃豬肉藉此名義發揮一番?

再或者,是不是曾母愛乾淨,討厭那頭豬,所以定意了要殺?因爲要殺豬的問題是她提出來的。再者就是豬的問題,得了厭食症,或是遇上了豬瘟?這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這種情況人們很容易忽略。人只會關心自己的意願勝於別人(就是豬)的承受能力,對於豬是無法承受,卻又無法避免,也無法挽回。若是長得體胖驃圓,那就該死!羸弱多病,也該死!要是一直保持窈窕身材,那也算是活到頭了。反正豬是要死的。

這樣編有什麼意義呢?反正我看不出有什麼好處,自從那個謊言流傳後,我也沒見人們有什麼改觀,所以我料定它就是謊言。

如果真要想用作教育的話,不用如此大費口舌,也不比用大話嚇唬人。教育,不就爲了讓他們親手做事,誠懇待人麼?其實編的時候不用那麼複雜,只要一句話,就是把刀扔給他,告訴他:“想吃,自己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