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00字(通用6篇)

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00字(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00字(通用6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3】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4】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5】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6】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1

摘 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及時的干預機制,能有效地減少大學生突發心理問題。預警機制主要包括全體篩查、四級預警;干預機制主要包括宣傳干預、教育干預、活動干預、諮詢干預等。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干預

高校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德才兼備,更要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纔有可能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自傷或傷人現象時有發生,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要做好知識普及和心理疏導,更要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建立突發心理問題預警干預機制,有效減少大學生突發心理問題,進一步構建安全和諧的大學校園。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

1、工作隊伍不健全。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都交給學生思政輔導員完成。一方面學生輔導員可能並沒有經過多少專業訓練;另一方面其本身就負責衆多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對象多,工作任務重,可能對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無法完全及時掌握。此外,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數量不夠,有些高校有幾千上萬的學生,卻只有一名心理健康專職工作人員,甚至有的高校連一名專職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沒有。無論是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還是突發個案出現時及時有效的處理,相較於國外高校,每兩千名學生就配備一個心理教育專職工作者的情況來說,國內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不健全,遠遠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羣體的需求。

2、預警機制不完善。高校新生入學之初,通常都會進行心理普測。但心理測試結果是否引起高度重視,是否及時反饋給相關學院及班級,是否對“特殊”學生予以重點關注,持續追蹤?很多高校這些環節沒有步步落實,那麼心理普測就會流於形式,甚少發揮作用。此外,學生心理問題的日常預警,缺少從寢室到班級再到年級的層層預警模式,一旦出現突發心理問題,容易導致手忙腳亂,事倍功半。

3、宣傳教育不深入。雖然當下心理知識在大學生中有所普及,出現心理問題不再被看成“異類”,但很多宣傳教育仍然浮於表面,如何提升個人心理調適能力,如何判斷典型心理疾病症狀,出現心理問題具體有哪些求助渠道等等,仍然需要對全體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宣傳教育。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預警機制

1、全體普查,重點篩查。新生入學之初,全體同學都要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心理普測。通過心理普測篩查出的學生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應該由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通過個別約談、側面瞭解等方式對這些同學的成長背景、家庭情況、個性特徵、精神狀態等方面有一個充分的瞭解,重點篩查出那些確實可能存在心理異常問題的學生,進行鍼對性的教育引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便進一步追蹤觀察。同時把重點篩查出的學生情況告知相關班主任、輔導員,做好相關預警工作。

2、四級預警,層層遞進。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預警體制,以“寢室—班級—學院—學校”四級預警體制爲管理手段,及時掌握全體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異常情況。值得指出的是,在這四級預警體制中,“寢室”是最基礎的一級,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是信息來源的核心。因爲在當前大學“走班制”的前提下,上課教室不固定,一個班級的同學,除了上課時間在一起,其他接觸可能並不太多。但學生寢室卻是固定的,寢室室友,每天朝夕相處,相互的瞭解程度會比其他同學好很多。一般大學期間最好的朋友,也會是自己的室友,有什麼心理的小祕密,也會選擇和自己關係好的室友傾訴。因此,學生心理有波動或變化,班級幹部、同班同學不一定感知到,但同寢室室友,大多會有所察覺。所以,抓好“寢室”層面,發揮“室友”的作用,是良好心理預警體制的重中之重。

如何發揮“室友”的作用呢?首先應該消除大家的顧慮——將同學的情況上報老師是一種“打小報告”的行爲,會被其他同學鄙視和嘲笑——予以正確的引導:同學情誼最值得珍惜,應該常懷一顆善良之心。將一些“異常”情況上報老師,並不是“打小報告”的行爲,而是基於幫助同學的考慮。老師也會注意溝通技巧,做好保密工作。其次,知識普及也很重要。比如心理問題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同學,哪些屬於異常行爲或言語,常見的抑鬱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狀是什麼,遇到室友有傾訴的意願應該如何應對等等,都是需要普及的知識。只有牢固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纔有可能做出正確的預判。

同時,保持上報渠道暢通,可以建立心理問題“月報”制度。緊急突發情況隨時上報,平時採取“一月一報”的形式:寢室長向班級心理委員彙報,心理委員向班長彙報,班長向分管教師彙報。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緒異常,對個別同學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診斷。收集到有效信息後,第一時間追蹤處理,視情況考慮約談、醫院診斷、聯繫家長

  返回目錄>>>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2

摘 要: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現已經成爲大衆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生和一般普通大學生相比,往往承擔了更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問題更爲嚴重,現就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產生原因作進一步探析。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大學生 心裏健康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現已經成爲大衆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生作爲社會上一個特殊羣體,正在日益壯大。他們有着許多共同特點,但因爲未來發展目標和社會待遇等差異而又具有個別性。就心理健康教育這方面來說,我們更應該特殊看待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2013年初,對山東水利職業學院水利工程系1089名學生做了一項問卷調查,其中大一學生佔43%,大二學生佔39%,大三學生佔18%。調查統計分析顯示,大約30%的學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中,因爲就業競爭很激烈而造成的心理壓力的學生佔46.5%;因爲家庭經濟收入底而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學生佔20.5%;因爲人際交往所帶來不同程度心理困擾的學生佔17%;因爲學習成績不理想而造成學習壓力的學生佔10.5%;另外,還有5.5%的學生認爲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不佳,需要通過尋求他人幫助解決,然而,這些存在心理障礙的高職生們,當自己一人無法從困境走出來的時候,絕大部分選擇了向父母、親人和朋友求助,只有極少數的同學選擇專業老師和專業的心理醫生。從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就業形勢嚴峻是當前困擾高職生的主要心理壓力,調查中雖然只有大三的學生面臨畢業實習,但大一、大二的學生也同樣感受到了未來就業形勢的嚴峻。

總之,目前困擾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有:就業壓力、家庭經濟困難、人際交往及情感問題、學習壓力等。就此而言,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確實不容忽視。另外,還有部分有特殊問題的學生,例如:抑鬱症、精神間歇性失常、行動怪異、孤僻症等,雖然這類學生所佔比例不高,但是一旦出現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性是相當大的,因此,應該引起各類高職院校的高度關注。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高職院校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面臨着學業、人際交往、就業等人生重要課題。從目前各類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障礙來看,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症狀:孤僻、抑鬱、強迫、焦慮、偏執、衝動等,造成高職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個人、學校、家庭和社會四個方面因素。

1、個人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

當學生剛剛脫離家庭進入高職院校後,遠離親人和朋友,陌生環境和自我認知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心理方面的不適應,這就使很多學生面對實際困難時不知所措,難免會產生思家念舊的情緒,進而難以適應現實的學習生活。另外有一部分同學不能正確的評價自己和他人,看問題常常有失偏頗,這就影響和他人正常的交往。在學習生活中,有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素質發展還不夠成熟,理想和現實出現脫節,他們往往會對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就業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面提出過高的要求,由於期望值過高,不能清醒的面對現實,一旦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就會失意灰心,進而對生活產生無望的情緒。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學習生活以及人際關係上遇到問題,雖然能找到處理問題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但時常會出現一些不成熟的心理,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他們的偏執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正確的引導和處理,就會導致心理障礙。

2、學校因素影響高職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學校教育影響着一個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終堅持不懈,這對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有心理問題的高職生所佔的比例較高,而且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往往會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培養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中小學對心理健康這方面的培養教育不夠重視,作爲高職院校在這方面更應該切實負起責任來,真正做到爲每一位學生負責,爲每一個家庭着想。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和必要的物資設備。有些院校只是單方面的強調專業知識跟專業技能的掌握,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很多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得不到及時地疏導和教育。

3、家庭因素影響高職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現代心理學表明,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髮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影響人早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但一個完整的家庭相比之下應該放在首位。家庭的變化,如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家庭關係複雜、家庭矛盾以及家庭經濟收入的變化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4、社會因素影響高職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多樣化的職業教育,但是人們對這種職業教育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爲這種教育模式是一種“另類”教育,覺得“只有普通高等教育才有出路。”由於這種片面的錯誤認識,相當一部分學生寧願打工也不願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還有一部分的高職生,仍然認爲是因爲當初分數不夠理想,無可奈何才作出的選擇。另外,隨着現代前衛生活方式的發展對傳統道德思想教育的衝擊,很多大學生抵制不了外界不良信息的誘惑,產生了一些道德困惑和心態失調,形成諸多複雜多樣的心理問題以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頻頻出現的酗酒打架事件、偷盜行爲案件等。

對於當前高職生複雜多樣的心理狀況,迫切需要不斷加強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應該倡導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參和,採取各種各樣的有效措施,進一步促進高職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和綜合水平的協調發展,使他們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參考文獻:

[1]趙慧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09).

[2]董文軍.談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則[J].教育探索,2007.(11).

[3]候淑芳.關於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4(6):59—61.

  返回目錄>>>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遷,當代人的心理適應也面臨巨大挑戰。大學生是時代的先鋒,對社會變化更加敏銳,其心理健康將受到更大威脅。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成才的關鍵。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大學生心理特點提出心理健康標準,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進而提高教育效果,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1、學習能力良好

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學習能給大學生帶來快樂和滿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而學習壓力過重,學習方式、目標不當或缺乏學習動力等問題則易導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善於學習、樂於學習,具體表現在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合適的學習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高效的學習效率,能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2、情緒健康

大學生大多正處於青年期,情緒情感體驗豐富深刻、表達複雜多樣、波動較大。情緒起伏大往往是出現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先兆。情緒健康不僅能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成長,也使大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情緒健康指情緒穩定、情緒控制良好、情緒積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一般表現爲樂觀開朗,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善於調控情緒,既能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泄,使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時間和場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緒表達。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是大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指在自覺、堅持、果斷、自制力、勇敢等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實踐中有較強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響,能迅速根據實際作出決斷,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戰勝困難和挫折。

4、自我意識完善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身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個體只有對自己各方面都有較深的瞭解,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所以完善的自我意識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客觀、全面地認知和評價自我;善於自我接納,自尊自信;既獨立有主見,又善於合作;確立自我同一性;能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5、人際關係和諧

人際交往是個體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融入社會、實現理想的必備能力之一。和諧的人際關係能使大學生獲得優質資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它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又是其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人際關係和諧表現爲喜歡交往、交際廣泛,又有三五知己;學會分享、接受和給予;有同情心,善於理解他人;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端正交往動機。

6、適應能力強

適應能力指個體與現實生活和諧相處的能力。大學生面對大學的生活環境、管理方式、教學形式等方面的變化,如不能有效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係,則易引起心理問題。適應能力強一般表現爲能主動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正確的認識,思想和行爲都能與時代發展相契合,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

7、心理行爲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

人的心理髮展和年齡密切相關,年齡階段不同,心理行爲特徵也不同。心理行爲特徵只有在特定的年齡段相符合才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具有與年齡相符的心理行爲特徵: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感豐富、朝氣蓬勃、熱情奔放、活力四射、反應靈敏、百折不撓、勤學好問。如出現所謂的少年老成、無精打采、喜怒無常,或過於幼稚、依賴等現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返回目錄>>>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4

摘要:

“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髮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爲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繫當代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絡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爲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於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爲它的教育對象———大學生存在着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於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瞭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爲他們的成長、成纔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持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返回目錄>>>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5

摘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於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麼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爲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爲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爲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爲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爲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爲主,主要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取理論教育的形式,並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着重於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於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爲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鍼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遊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爲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餘,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並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餘時間認真複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

爲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後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並不能反映問題。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採用作品分析、行爲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後反思相結合,並進行有效的課後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元洪,孔慶娜.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4):151—154。

  返回目錄>>>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6

隨着高校教育的深入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日漸突出,就業、生活等多個方面都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通過促進高校體育發展緩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爲了衆多高校教師關注的焦點。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如何做到通過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爲廣大體育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僅是就業壓力,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也給高校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有些高校生出現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雖然這些問題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它是客觀的存在,仍需學校和教師給予一定的關注。因此,積極開展體育教育促進高校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就此本文與讀者對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進行共同探討。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表現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上各種競爭日趨激烈,雖然大學生未出校門,但是很多競爭壓力依然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再者隨着近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重,尤其高職院校的學生,進入大學三年左右的時間就要進入社會,這使得很多大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感到很焦灼,不知道應該怎樣利用有限時間來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

隨着這種壓力的日益劇增,很多大學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而且很多大學生在高中時期只關注學習,忽視了綜合素質的發展,到了大學才發現自己的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也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生活壓力。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緊張焦慮、浮躁、急功近利等,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爲大學生剛剛經歷了緊張的高中時期。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都有了極大的改變,大學生還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新環境中。

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

(一)體育運動有助於培養大學生交際能力

大學生從緊張的高中時代一下跨入輕鬆的大學時代,雖然沒有學習的壓力,但是由於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使得一些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而體育運動正是能夠消除人與人之間隔閡的重要途徑。在體育運動中,學生要學會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從而通過這種途徑大學生的交際變得會更加容易。

(二)體育運動有助於大學生完善自我

體育運動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形成開朗外向的性格,並且在體育運動中,學生很容易培養自信心和自尊心。這對大學生的性格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一)教師應該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積極作用

通過體育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應該主動承擔起這個責任,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實施,讓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提升。

比如教師可通過隊列隊形練習如越野等,培養學生的毅力和韌性,還可以讓學生在嚴格的紀律和規則要求下養成一定的自制力。又如競技體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意識,從而使得學生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爭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教師應該積極開展體育競技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

體育競技活動並不是教給學生要爭強好勝,而是要學生在體育競技中感受到真正的體育精神。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學生已經不再是以往的體育盲了。有的學生可能會喜歡籃球,也有的學生可能會喜歡足球,無論是哪種體育活動,學生在實際的參與中不僅能培養健康的身體更能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點,開展體育活動。如籃球比賽,學生在積極參與比賽的各個環節中都能感受到運動精神,並且比賽是一項團體活動,這就要求每個學生都要以維護集體利益爲首要準則。學生通過準備比賽和比賽的過程能夠感受到團體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也能夠懂得如何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悅和煩惱。並且體育競技還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品格的完善。又如象棋比賽,不僅能促進學生培養冷靜、認真的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團隊意思。總之,體育競技比賽能夠消除大學生心理的負面情緒,爲大學生的交際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深化高校體育教育,讓大學生在體育競技中學會分享,學會交流從而培養出外向開朗的性格,從而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正確的指導。因此教師在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使得大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心理。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