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4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4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4篇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早晨起來,和平日一樣打開窗子,濃重的溼氣撲面而來。我趕忙關上窗戶,說真的寧可不透氣,我也不想讓乾燥的屋子變得溼唧唧的。居住南方的那些日子,受夠了肆虐的潮溼,那種生活經驗,會使你感恩北方的疏朗和寒冷。南方的冬天是溼冷的,夏天是溼熱的。春和秋在你還沒回過神的時候就倏忽而逝。

我知道自己是個頑固堅守的人。但是,橘生北方則爲枳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下樓走進細雨裏,院子近處綠樹和紅的白的花,全都溼重在枝頭上,稍遠的地方竟是煙雨迷濛,模糊一片。沒有鳥鳴,只有遠處不知道因爲喜或悲燃放的爆竹在悶悶的響起。忽而想起還有兩天就是清明瞭。清明的雨不可能是從唐朝一直下到現在吧。

關於清明,似乎也有上墳的記憶,但那應該不是清明節的掃墓,因爲記得很清楚,那是要扯哭聲的。清明節只是灑掃,不要求扯哭聲的。

那是與父親還有弟弟一起去的爺爺墳地。爺爺一直很孤單,活着的時候,一個人鑽在深溝裏給隊上放羊,一放放了好些年。死了,也是一個人被按要求埋在了遠離村莊的地方。

父親帶着我們跪在爺爺的墳前,紙點着了之後,父親就哭起來。在鄉下,哭亡者的時候,得一聲大或是一聲孃的叫着哭,女的還會絮叨點別的內容,比如:我可憐的大呀,我再也看不到你了,以後誰再管你的女呀什麼的。男的一大半就只是乾巴巴的喊大叫孃的,很少哭訴別的,標準句式是:大,我大,大喲大。也許是爺爺去世的時間已經足夠長,父親哭是哭着,眼裏卻分明沒有眼淚。爺爺的墳墓在一個稍有點傾斜的坡地上,我們跪的地方地勢低,風一吹,那火苗就向我們燎過來,燃着了周圍的枯草,父親嘴裏哭着,手撲打着,身體躲閃着,一時就聽見弟弟也跟着喊着大的哭起來。我擡起頭,父親也停止了撲打,我們看着弟弟像模像樣的大呀大呀的哭他的大。父親忍不住笑了,他對着弟弟說別嚎了,你老子我還沒有死。然後我們三個人都笑了,站起來,拍拍膝蓋上的土,墳也就上完了。弟弟告訴母親說他本來是叫着爺哭的,誰知父親的聲音太大,就把他給繞進去了。

我也應該是叫着爺哭的,不哭是不像話的。但無緣無故,毫無端倪的忽然這麼哭,似乎是哭不出來。就象父親去世之後,我的傷心是一定的,哭不哭都不怕旁人閒話。但我的公公去世之後,事情就有了變化。其實對於公公的離開,我的心裏也是非常難受的,我一直覺得那老人活得不容易,活得可憐。想起來也動不動地落淚。但是要我按時按點的哭,我還是一直不適應。我很佩服那些親戚中的女眷,她們隨時隨地就可以哭將起來。而我的不適應就不能象對父親那樣,不被人閒話,因爲我終究只是個兒媳婦,會有不孝的嫌疑。然而在我給公公熬排骨湯,端洗腳水,穿衣服,洗腳剪指甲的時候,那些親眷們她們在哪裏?可我就是沒有辦法適應那種應儀式要求而進行的哭訴。在我看來,盡孝的喪事幾乎就成了一種悲傷的表演。

現在想來,父親也應該是一樣的。父親不可能對爺爺沒有感情,只是那會哭不出來而已。或許當他疲憊的時候,當他端起碗來的時候,當他睡不着覺的時候,還應該有許許多多能勾起他對爺爺回憶的時候,他都會黯然傷神的。一個人,非要等到足夠年齡的時候,纔可能去了解到別人。鑑於此,面對玩性正足說話不知輕重的兒子,我常常安慰自己,沒有必要去煩悶傷感,會有他了解我的那麼一天的。那會不管我是活着還是已經死了,都不重要。

父親離開我已經十多個清明瞭,可我一直還是沒有去給他掃過一次墓,不在家鄉只是個藉口而已。骨子裏是一直以來,老是覺着懷念並不需要如此表達。但今年,我卻非常的想回家去給他老人家掃墓,這個想法很是強烈,然而面對臨近高三的兒子,我遲疑了。清明節還有許多次,而兒子的高三生涯只有一次,我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藉口,實質是離開的人爭不過活着的人。這樣想過之後,我對別人說,等我兒子上了大學,我一定要在清明節回家給父親掃墓。說真的,我很清楚的知道這只是我現在的想法,不知道,兒子考完之後,我的想法會不會變,我沒有信心,因爲心是最難把握的東西。可人這一輩子辜負了的,只有父母,這應該是世人累世的悲涼。

清明將臨的此刻,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只希望我的父親,那躺在故土上的老父親,陪着那曾經讓他耗完心血,已經將要荒蕪的家園,不要感到孤單和淒涼,你的女兒,她,不論走到海角天涯,她的心將永遠是你久居的家,這是我一定可以保證的。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不管颳風下雨,不管路途多麼遙遠,不管我有多忙。父親去世後的每年清明我都是要回去的`。就這樣,風裏來,雨裏去,不知覺到了第17個清明。

同以往的清明一樣,兄弟幾個,帶上兒女們。拿着柴刀,扛着鋤頭,捧着鮮花。提着竹籃,竹籃裏放些祭祀用品。還有鞭炮,一條長長的隊伍,在兒女們的歡笑聲中,奔向父親的墳地,我們兄弟幾個卻是笑不起來,似乎大家都有心事。我知道,我們幾個都在思念父親。都在回憶父親,都在想着父親,想着父親的笑,想着父親的愛。想着父親的辛勞,也想着父親的痛。

父親是20xx年農曆3月份去世的,享年64歲,屬於英年早逝。沒有來得及享一點兒女福。雖然20xx年的時候,最小的兒子我也差不多30歲 了,按道理30歲,早就成家立業。那樣父親就可以享福了。而我呢,沒有結婚,也一事無成,父親還得爲我的事情操勞,想到這,我心一陣陣地痛,是我拖累了父親,是我讓父親那麼勞累,才得那樣的重病。如今,父親過早地離去,雖然我每年清明都要回來,但再怎麼樣努力,也換不回父親的生命,父親的離去,是我一生的痛。這個痛是無法用聲音來表達和形容的。父親去世那一年,我由於其他事情,沒有回去送父親上山,沒有見父親最後一面。以至於第二年,我回去時,還沒有進家門,母親便將我帶到了父親的墳前,我跪在父親的墳前,不停地叩頭,沒有發出任何聲響,母親在旁邊說,兒子,你哭啊,你喊啊,你喊爸爸啊,我還是沒有喊,不是我不想喊,而是我喊不出來,因爲我的心,早就喊幹了,我心中的淚,早就流盡了,我何尚不想喊爸爸,想起以前不管是讀書回來,還是打工回來,遠遠地叫一聲爸爸,很快就能得到迴應,如今,再怎麼喊,爸爸能聽見嗎,能回答嗎?

我思念父親,也愧對父親,不要說讓父親享福,就是父親在世的時候,我出去打工都回來的很少,陪伴父親的時間也是很少,更不要說幫父親幹活,減輕父親的勞累。就在父親病重的那半年,我只回去看望了一次,沒有給父親一分錢,沒有買一點營養補品,來到父親病牀前,我泣不成聲,我無顏面對父親,唯一能向父親交差的是,未婚妻已經懷孕了幾個月,那個時候父親已經口齒不清,我拿着父親的手,撫摸着妻子的大肚子,心裏在說,父親你放心吧,你的滿兒子,已經有老婆孩子了 ,父親點了點頭,像是完成了最後的心願。

經過一陣爬山涉水,我們來到了父親的墳前,兄弟幾個忙開了,砍樹枝的砍樹枝,填土的填土,擺放祭祀品,平時我們兄弟都是書生,沒有幹過農活,可是在父親的墳前,我們都乾的很起勁,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氣,因爲我們都知道父親是個愛面子,愛整潔的人,我們必須要將父親的墳前整理好,讓父親在裏面舒舒服服的休息,雖然,我們知識分子都知道,人死如燈滅,早就化成了泥土,但在我們心中,父親永遠是父親,父親一定是在下面好好睡覺而已。

整理好了,開始了祭拜,先是大哥,二哥祭拜,接着是我,後面就是晚輩們,一個接一個,一大堆人,場面十分熱鬧。父親生前最愛熱鬧了,這下,地下的父親,不知道能看到否,鞭炮聲響起,我在心裏說,父親,該吵醒你了吧,你都睡了一年了,我們又來看你了,你應該早就起來了啊,生前,不管我們兄弟哪個,只要從外面回來,你都老遠地就去迎接的,如今,我們兄弟帶着兒女都來看你了,一年又一年,怎麼就不見說話呢,難道你真的睡着了。紙錢燃起熊熊大火,我彷彿看到父親歡快 的笑臉,往事歷歷在目。

記得,小時候,也是清明節,常常跟着父親來祭拜父親的父親,也是這樣的熊熊大火,火堆旁,父親在念叨着,不清楚父親在說什麼。只聽到保佑保佑的。後來才明白,清明祭祖,祈禱祖上能保佑子孫, 升官發財,萬事如意等等,而我呢,蹲在火堆旁,什麼也不要說,不是我不需要保佑,不是我不相信保佑,而是我實在不想麻煩父親,不想讓父親再爲我們的事而操心,因爲父親生前已經操心太多,我們向父親索取太多,如今,父親好不容易躺下,好不容易安寧休息了,我實在不忍心再打擾父親,再麻煩父親。所以我只能靜靜地蹲在火堆旁,默默地陪着父親。

火焰漸漸變弱,慢慢地熄滅了,我想,父親又累了吧,父親又想休息了,我默默地再叩三個頭,悄悄地離去,是因爲我不想驚醒父親的沉睡。

安息吧,我敬愛的父親,我思念的父親

走下山來,我才發現,我的衣襟已經全溼了,我不知道是淚水還是汗水, 我是男兒,輕易不流淚,可是一想到父親,我眼淚就忍不住出來了,尤其是父親的生日,忌日,和清明。我思念父親,萬語千言無從說起,唯有淚水,才能發泄我思念之痛,可是再多的淚水,也喚不回我的父親,我只能在心裏說,如果有來生,我還要做你的兒子,我要好好孝敬你。

父親,你聽見了嗎?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清明節前夕,我回了趟鄉下老家。祭奠父親去世38週年。

鄉下的空氣實在是新鮮。踏進即將離別40年的故土總有一種依舊的感覺。雖然這裏衣帽換新顏,高樓林立,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兒時的村莊、兒時的故土還在,自然有一種迴歸故里的主人翁思想,下車走進綠油油的麥地,路邊的油菜花送來陣陣撲鼻的香氣,頓覺神清氣爽,這和城裏的鋼筋混凝土、渾濁的霧霾天空相比,簡直就是一片淨土,藍藍的天,白白的雲,花紅柳綠的大地,讓人陶醉、讓人羨慕,讓人嫉妒。置身在這綠色的原野裏,放飛的思緒在腦海裏盤旋,兒時的記憶在眼前展現,捧一把泥土,掐一朵鮮花,聞得正香,被來接我們的二弟打斷了思緒。“大哥,快走吧!母親還在家等你呢?”

這個清明節我們回去的特別早,清晨6點從阜陽出發,9點多趕到家,鄉下還正在吃早飯,拜見母親大人,和家人寒暄一時,便提着草紙鞭炮去給已故的家人上墳,母親不時的嘮叨着:“元寶、大錢、上百的多帶點,別讓你爸在那邊受苦,告訴他,現在政策好,鄉下可富了,我還想活幾年,享享清福纔去見他。”說着母親哈哈地笑了。

清明的天氣真好,陽春三月桃紅柳綠,微風吹來,麥浪起伏,碧波盪漾,鳥語花香,真是世外桃源,我們邊走邊欣賞着這無與倫比的的春景,無意間,擡頭望,遍地是煙火,鞭炮聲不絕於耳,清明祭奠的人們拖拖不斷,道路旁停了好多私家車,城裏人、鄉下人都往墓地走,由於家鄉地處礦區,有些地方塌陷了,找不到自家的祖墳,有的就在相應的地方燒點紙錢,表達一下哀思,有的乾脆就在路邊的十字路口燒紙放炮。

我們在父親的墳前跪拜禱告,說些吉祥如意的話,臨走前,告訴父親起來收錢吧!看着一座座新墳,二弟告訴我,這是誰誰,那是誰個,都是我熟悉的面孔,兒時的玩伴,不覺心裏一陣心酸,我也是奔六的人了……。說話間回到老屋,本打算吃過中午飯回阜,母親說啥不讓走,大老遠的難得回來一趟,便留下來了。

一陣陣動人心絃的嗩吶聲驚動了我,“這是誰家娶媳婦。”我問二弟,“前莊的二大娘去世了,我剛燒過紙回來。”“是八毛的母親嗎?”二弟點點頭,那我更要去了,八毛是我小時候的最好的玩伴,八毛家是大戶,弟兄八個,姊妹十個,八毛在男孩中最小,排行老八,一家人行善積德,從不欺負弱小,我們家在鄉下單門獨戶,要不是八毛家的保護,常挨打受罵,二大娘對我有恩,一次放學回家路過他家門口,我肚子疼得直叫喊,要不是他喊人把我拉到公社衛生院,掛急診,闌尾炎肯定要切除。我拿了幾刀紙,一掛鞭炮,孝子賢孫迎了過來,靈堂內二大娘面帶笑容,是那樣的從容安靜。二大娘熬得值,子子孫孫上百號人,是個大家族。靈堂外打牌的打牌,玩的玩,說笑的說笑,好像沒事似的,哭喪的是個女的,二弟告訴我,是請的,一天200塊錢,女的可真能哭,一會是男腔,一會是女腔,一會是娃腔,旁邊的高音喇叭播放着哭喪的音樂,很有節奏感,聲聲訴,聲聲淚,哭的人心酸落淚,悽楚悲涼,此情此景,我也不自覺地灑下了淚水,可我真的不理解,爲啥一大家子沒有悲傷,知客告訴我說是老傷變喜。二大娘活到102歲,無疾而終,沒有受罪,沒有痛苦,確實值得慶賀。

一聲聲嗩吶動人心絃,三拜九扣行禮之後,我要走,八毛說啥也不讓我走,說晚上要耍獅子舞,我的臉一下子拉了下來:“你們咋能這樣奢侈,這樣悲中取樂辦喪事呢?。”八毛說:“你放心,我們絕不會違背中央的八項規定,孬好我也是村幹部,母親生前最愛熱鬧,特別最喜歡龍燈獅子舞,正好這時家裏人到齊了,我們一家就夠手,玩起來不發錢不費勁。

華燈初上,嗩吶聲、鞭炮聲、鑼鼓聲混雜在一齊,引來四鄰八鄉看熱鬧的人。雄獅一聲吼,一抖舞毛,上場,那動作,那氣勢。真似一頭剛睡醒的獅王,傲慢地在自己的領地上巡視。一條條長板壘疊起來,雄獅或挑或躍、上下起舞,或撲咬、或站立、或搖頭擺尾、動作嫺熟驚險,表情神似誇張,迎來陣陣喝彩聲。此時,鑼鼓齊鳴,方桌上的獅子野性十足,,伴隨着狂如暴雨的鼓點,一雄一雌的兩頭獅子攪咬在一起,頭尾呼應,高高立起,歡呼雀躍,難捨難分,是親是愛,是比武,是玩耍,不分高低,不分上下。

獅子望月,不知是誰高呼一聲,隨着一片熱烈的掌聲,又一次高潮迭起,壯觀的場面,壯觀的結局,使人從悲哀中解脫出來。去掉獅帽,八毛露出嘴臉,衝我笑笑,50多歲的人了,真行,我豎起大拇指誇讚。

清風明月,又一次勾起我的回憶和思念。年年的清明歲月,年年的紙飛花開,悲哀、躊躇放不下感恩的情懷;留戀、哭啼、嚎叫擋不住前進的時空;躺下去的也許沉浸在夢裏,站着的更應堅強的面對生活;清明的黃昏總有孤單的飛燕,清明歲月放飛生命向上的風箏,來來去去,生生死死,這自然規律,誰能抵擋,想想這個清明節是悲是喜,我真的不知道…..。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唐朝清明節 在唐朝,上墳掃墓、改火、治蠶室、鬥雞、打馬球、蹴鞠、拔河、盪鞦韆、宴飲、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的習俗活動。

踏青

踏青活動在唐朝尤爲盛行,清明踏青之盛況, 唐朝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拔河

唐朝以前,拔河從軍營傳到民間,到唐朝又從民間進入宮廷,致使這一運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極爲提倡,並在朝野、民間盛行。《封氏聞見記》中記載:

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以正月望日爲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爲教戰。

《封氏聞見記》還記載,唐朝拔河採用的是木麻制繩,繩長約爲40丈到50丈。典籍裏還詳細描述了唐朝拔河運動的盛況。唐中宗與唐玄宗時期,朝廷對拔河運動十分推崇,該運動因此在皇宮內外非常盛行。

710年清明,唐中宗李顯移駕梨園球場,在這裏舉行宮女、大臣的拔河比賽。韋皇后以及愛女安樂公主也前來觀看。

唐中宗下令文武三品以上分朋拔河,以預祝今年豐收。據載,韋皇后當場指定:中書門下省蕭至忠、韋巨源、唐休璟三位大臣和五位將軍爲西隊,尚書省七位大臣以及兩位駙馬爲東隊。中書令蕭至忠眼見西隊多是六七十歲的老頭,還少一人,急忙奏請重新分定。

安樂公主護夫心切,因爲夫婿駙馬武延秀在參賽東隊,便搶先表態,死活不肯變動。皇上見愛女堅持,也就沒有更改,蕭至忠只好遵旨比賽。

一聲鼓響,參賽雙方齊力拉繩。僵持不一會,西隊輸慘,可憐六七十歲的唐休璟、韋巨源二人,隨着繩子仆倒在地,久久爬不起來。唐中宗、韋后、公主以及宮女們無不大笑起來。

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拔河比賽。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在長安京城,唐玄宗舉辦了一次千人拔河賽事。千人聚集,“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

當時李隆基賦詩《觀拔河俗戲》描摹了這次千人拔河的盛況:

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

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

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

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進士河東薛勝在《拔河賦》中言:

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爲兩隊,名曰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鬥雞

除了拔河,唐朝的寒食節更盛行鬥雞遊戲。我國鬥雞習俗可謂是歷史悠久,在《戰國策》 《史記》 《漢書》等史籍中提到的鬥雞典故甚多。

之後又有《鄴都故事》記載:“魏明帝太和中築鬥雞臺。”曹植觀鬥雞後作了樂府雜曲辭《鬥雞篇》。到了唐朝,寒食節鬥雞已成爲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項目之一。

鬥雞是一種觀賞兩隻或數只雞相鬥的遊戲項目。鬥雞由清明那天開始,一直鬥到夏至爲止。鬥雞遊戲起源於隋代,到了唐朝更加盛行。

據隋代杜臺卿著《玉燭寶典》記載:

寒食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

人們不惜重資購買健鬥之雞,調習既嫺,至期登場。鬥雞時,人們把五色幔蓋在籠上,背場開籠,有敢臨陣爭鬥的雞,任它們飲啄自如。如果多至三四百隻雞且不懼怕的雞,這隻雞就穩操勝券了。

鬥勝的雞用綵線結成小球,分別纏在頸部和膀部,入籠迎歸。雞的主人所獲得的珠翠羅綺不下於百兩黃金。由此可見,當時鬥雞場面是何其壯觀。

鬥雞之戲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經久不衰。據劉肅所撰的《大唐新語》記載:太守戡內難作爲御史大夫,有《詠雞》詩,可謂是一幅繪影繪聲的鬥雞圖。

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

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雲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另據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威遠有個叫臧平的人,愛好鬥雞。他有一隻高於普通雞數寸的無敵公雞。威遠監軍強行買了下來,讓它參加寒食節鬥雞。此雞威猛異常,無雞可敵。唐穆宗龍顏大悅,賜給威遠監軍百匹帛。

關於寒食清明節鬥雞,鬥最有趣味的是唐玄宗與賈昌的故事。據說,賈昌的父親賈忠是皇帝近身侍衛,力大無比,可以拽起一頭公牛摔它個肚朝天。後來在誅滅韋氏家族的變亂中,賈忠立下了大功,深受皇帝的寵信。

賈昌在子承父業習武的同時,7歲就學會了各種鳥語。唐玄宗愛好廣泛,除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色,還有鬥雞。居然蒐羅了上千只公雞,選派了500名御林軍專門馴雞。

每年清明舉行鬥雞賽事。如此一來,竟成時尚。

賈昌憑藉精通鳥語的天賦,馴養鬥雞,很有章法,恰好被唐玄宗發現,就把他召進宮裏,當了500名馴雞御林軍的總頭領兼總教練,授予“神雞童”的稱號。

據《東城老父傳》中記載:每當到了鬥雞的的日子,唐玄宗都會讓宮廷樂隊集體出動,後宮的佳麗也紛紛出場。賈昌則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繡襦褲,手執鐸拂,引導羣雞氣宇軒昂地走到場地中間。在賈昌的指揮下,羣雞進退有度,顧盼神飛,勇往直前,不啄得對手雞血長流不罷休。

戰鬥結束後,賈昌命令羣雞按勝負關係列隊,接受玄宗檢閱,然後再整齊劃一地回到雞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