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春節的作文1500字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500字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春節的作文1500字3篇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爆竹聲聲辭舊歲,在連綿不絕的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又一個春節。春節,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有很多的習俗,比如打爆竹,據說是爲了驅趕年獸;除夕夜守歲,據說是爲了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春節那幾天,家家喜氣洋洋,掛上了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大人們忙忙碌碌,小孩們嘻嘻哈哈!好不熱鬧!

除夕那日,天公很作美,在連續的陰雨天氣後終於放晴。寒假裏每日都起牀很晚的我,那日卻起得格外早。因爲,想想新衣服,想想壓歲錢,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在凌晨的睡夢中,我笑着笑着就醒了,一醒了便再也難以入眠。我乾脆一骨碌穿衣起牀,吵着磨着爸爸媽媽早點起牀去奶奶家。因爲今日不僅是過年,關鍵是還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壓歲錢。

一到奶奶家,沒想到大伯家和叔叔家也剛好到了,於是大家互相問好,我把早已準備好的祝詞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向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們一遍遍說過去,一個個壓歲紅包裝進了我和堂妹堂哥的口袋。我想:現在各家生活都好了起來,一過年,我們小孩的口袋也跟着鼓了起來。

打爆竹放煙花 一個字樂

除夕夜,當大人們還在喝酒聊天時,我們小孩早就溜下桌子去玩爆竹了。我和妹妹用壓歲錢買了許多的爆竹玩,每當我在門前街道上點燃爆竹時,七歲的堂妹總是把耳朵捂得嚴嚴實實的,躲得遠遠的,十分害怕。

新年到,新年到,家家戶戶放鞭炮,這句話用在此時是再恰當不過了。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彷彿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爆竹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噼哩啪啦的,熱鬧非凡。點燃的爆竹在空中、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

正當我和堂妹玩爆竹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從杭州回來的堂伯來了,我和妹妹趕緊跑過去說:大伯,新年好!大伯說:看,我給你們帶來的新年禮物,啊!原來是煙花和爆竹,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我和妹妹迫不急待地把煙花擺在門前的道路中間,點燃引線,嗤、嗤、嗤的幾聲,天空盛開了朵朵鮮花,又是幾聲清脆的爆裂聲,漆黑的天空頓時變得一片通明,遠處的高樓也依稀可辨,隨着一朵朵璀璨的鮮花的盛開,頓時傳來一陣陣驚喜的歡呼聲;煙花在空中飛舞,光彩奪目,絢麗多姿,一會兒象孔雀開屏,一會兒象飛龍在天,一會象大鵬展翅,一會兒象銀河飛瀑&&,好看極了!

其中一種名叫降落傘的煙花,特別好玩,當點燃的引線燒完後,會從煙花的底部噴口噴出一團火花衝向天空,砰的一聲,火花炸開了,一個降落傘從空中飄下,我跑過去接住,看着這完好無損的降落傘,心想:如何把這降落傘再廢物利用呢?如果在降落傘上再連着一個

鞭炮會怎麼樣呢?說動手就動手,我找來了一些線和廢紙,把鞭炮包在紙裏,用線和降落傘連起來,然後跑到二樓的陽臺上,點燃鞭炮後向下拋,只見鞭炮在空中隨風慢悠悠地飄蕩,突然,砰啪,鞭炮在空中炸響。

哈,太有意思了!妹妹在樓下高興得手舞足蹈,哥哥!太好玩了,再來一個!。我不禁爲自己發明的新玩法而興奮不已。我想:不管幹什麼事,只要肯動腦筋,就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除夕夜看春晚 一個字喜

在我和堂妹放完煙花爆竹後,大人們也已吃完年夜飯,我和爸爸媽媽回到自己家中,早早地打開電視坐到牀上,準備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媽媽在牀頭櫃上擺滿了各種水果和零食。想到一邊看春晚,一邊吃零食的那種甜蜜的感覺,心裏的那種興奮啊,甭提了!在我們的焦急等待中,春晚終於開始了。

一個大型的舞蹈拉開了晚會的序幕,表演者那優美、婀娜多姿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繚亂,讓人讚歎不已!接下來還有幾首歌曲,男女演員的婉轉歌喉、悅耳動聽。終於,我最喜歡的歌星周杰倫出場了,他用獨特的歌聲演唱了他自創的歌曲《蘭亭序》,我還隨着他的節奏在牀上擺動起來,惹得媽媽怨聲載道。趙本山、小瀋陽等人表演的小品《同桌的你》讓我們全家笑得合不攏嘴。

但讓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魔術《大變活魚》,場上有一缸金魚、一幅畫和一個水族箱,魔術師先要讓金魚聽他的話,我當時根本不相信,可是金魚真的聽他話,魔術師說什麼,金魚就做什麼,太神奇了!之後,他還說要把畫上的金魚變到魚缸裏,全場的觀衆都說不信,可是當魔術師說張開你的眼睛,不要眨眼時,畫上的魚居然動了,慢慢地遊進了水缸裏,天啊!這是真的嗎?讓人無法相信啊!我都懷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出了問題,真是太厲害了!魔術明明是假的,可是看上去卻是那麼的真實,這也許就是魔術的神奇之處。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年三十和母親通話,電話裏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孩子的歡聲,母親的笑語,年味瞬間穿越而來。母親說:"皓皓(我侄子,7歲。)在院裏放炮,去集市上買年貨,他只選炮,其他啥也不要。於是買了一大堆,就讓他放個夠吧,要不長大了想讓人家放也不放了。"

就是啊,什麼年齡玩什麼,過去了就沒那勁頭了。不過我們小時候可沒這待遇,那時候物質緊缺,放炮也要節約。

記憶最深的是在10歲以前,住大院子、土窯洞時,那些土得掉渣的"年",土牆、土地、木格窗裏傳遞的溫度一直保存到現在。

那些年,一過臘八,就開始收拾家了。先是清掃,裏裏外外,角角落落,細掃一遍。然後裱糊,整個窯洞的土牆上裱一層嶄新的報紙,再貼上年畫。最後糊窗,()一般用麻紙。後來就用父親從太原帶回來的工程繪圖紙,白且細膩韌性好,不易被風吹破。糊完窗後貼上五顏六色的窗花,年就來了。

剪窗花是女孩子的遊戲。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分工合作,批量生產。每人拿一個不同式樣,在油燈上薰出來的模子,墊上幾層五顏六色的紙,線縫固定,照着模子掏下去,一出就是好幾張。

最複雜的款式自然要讓最手巧的姑娘去剪,我的任務通常最簡單,好在沒人嫌棄。剪完之後,自己先挑一個喜歡的顏色留下,其他的分給小夥伴,關係好的,會單獨多送幾張。歡蹦亂跳回家時,手裏攥着的是喜悅,更是溫情。那個曾經送我窗花的巧手姑娘,我清楚地記得她的模樣,但名字已然忘記。

關於年畫,印象最深的有三幅。一是兩名女拖拉機手,背景是黃澄澄的麥田,滿面春風,神氣無比。二是天女散花,女神,洋洋灑灑。三是百鳥朝鳳。我盯着這副畫,可以看好久,我數過畫上的鳥,也記得它們每一隻的不同,甚至會在親鄰家看到不同版本的細微之別,但卻不會講出來,算是我在那個年代裏隱祕的娛樂方式。

過年時,家裏偶爾也會添置新物件,有一年母親花了38元"鉅款"買了一隻條几,顏色花樣都別緻得很,可惜後來搬家時被人收走了。

新衣也會添,往往是騎着綠色自行車的郵差送來,父親遠在太原工作,過年常常回不來,但總會寄來東西。打開層層包裹,看着一件件嶄新的衣服,有時還有動物餅乾和飛機餅乾。想象父親買布料時的表情,找人去做的急切,回不了家的無奈,心中便五味雜陳。父親後來退休,便回村裏居住,無事是不去城裏的,這是後話。

臘月二十三,除了吃糖瓜,定要殺雞祭竈。竈臺上設起香爐,用黃紙寫上"竈君之神位"及"上天言好事 回宮降吉祥"字樣,祭拜時嘴裏要說"竈神爺上天,只說好,不說歹,金銀財寶多帶來。"這麼隆重的事當然由哥哥來做,我在一旁看着,敬畏又好奇。

備年食是一等一的要事。一般臘月十六七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油炸食物。搓果、油托兒、油糕是必不可少的老三樣。搓果有的地方叫撒子,用一根面搓成一大把下油鍋炸;油托兒和小的油餅相似;油糕是用軟小米混合大棗做成的,不包餡,切成小月牙形直接炸。然後是蒸饅頭及蒸玉米麪的豆包。這些都需要邀請關係好的村鄰來一起做,算是一種儀式,是年終人際關係大總結。被邀者欣然前往,沒被邀者則心生疑慮。

村裏有一戶人家,從來不邀請別人,也沒人邀請他們,但書法極好,每逢過年,會給全村人寫對聯,他的後人仍與村鄰格格不入。老人家如今已70大幾,前些天,母親來電話說,他們正在一起打牌,我大爲詫異,問原因。母親說,他大病了一場,外出看病回來後,和以前很不相同,話也多了,也願意跟人來往了,大家也樂見其變,一點兒也不生疏,就像他從來沒有離開過。

肉是稀缺的,通常人們都會以今年割了幾斤肉來衡量年食的品質。買來的肥肉先要被榨一次油,油渣渣極香,但也只能有節制地吃幾口。有一年,大舅除了豬肉竟然還買了一隻豬頭,我勇敢地表達了對豬耳朵的饞涎,大舅家雖然人口衆多,但還是專程送了豬耳給我。

最愛吃的是年三十晚上的必備菜——"小炒",用白菜葉子、裏脊肉混合炒成湯菜,清香不膩。母親出生在大戶人家,她小時候,她們白家每到年三十晚上就會炒一大盆"小炒",再擺上其餘各種吃食,邀請村裏的老人、當兵及外出歸來的人到家裏做客。

那時候沒有電視機,三十晚上,通常是小炒配上紅果酒,邊吃邊展望美好的願望,直到拿上壓歲錢,基本上就扛不住要睡了。

睡到正香時,會被搖醒,心裏討厭嘴上肢體自然都會反抗。這個節點往往是12點快到了,哥哥不厭其煩,耐心把我和弟弟叫醒。他準備好兩根木棍,讓我們各握一根,棍頭掛一串長鞭,跑過去點着又快速折回,說:"握緊了,不要怕,有我呢~ 好了,就要響了,聽着哦……"

作者介紹 張靜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團體帶領者,太原益爾心理研究所所長,公衆微信平臺《靜暉心理》創辦人,致力於探索心靈旅程,激發生命力量。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過幾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了,關於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着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了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裏面還沒有電燈,平日裏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了,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鋥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誌。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杆做成了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了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裏,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着一隻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豔,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製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緻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了些什麼。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牆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牆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着大魚咧嘴笑,有身着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了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着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畫中的人在做什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着兩條黑亮的辮子,穿着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裏神情專注的剪着窗花,旁邊一隻小花貓在耍弄着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裏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悅。常常盯着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裏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爲小夥伴。

再大一點兒了,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麼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裏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牆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臺,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後,把一面牆都照亮了;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裏面插上香點燃,香菸嫋嫋升騰起來。蠟燭臺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着出神,想不出這麼多好吃的放在這裏,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了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着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着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着堂哥們來家裏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裏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說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於家裏等女孩子們來說,結婚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了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裏,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了,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做法,也許認爲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聖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着濃濃的親情,散發着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