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春節的作文1500字錦集八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500字8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春節的作文1500字錦集八篇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小年到了,大年還會遠嗎?不遠,馬上就到!小年到,祭竈忙,衣食無憂保健康。今天是小年,我寫了一篇文字,祝親愛的朋友們:心中的希望與夢想馬上實現!小年吉祥!——題記

今天是農曆臘(十二)月二十三日,東北民間稱爲過小年,南方是十二月二十四日過小年,這一天是祭竈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小年,一年裏最後一個驛站,馬上就要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淡妝素裹牽住了我的手,感嘆時如流水,年年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和感觸。

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竈、掃塵、吃竈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神。“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爲二十五日舉行祭竈。中國地域廣闊,南北過節的習俗總是有很大差異的。東北的小年,普通百姓很當回事的。過小年,祭竈。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竈,新年來到”。祭竈君,希望“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竈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竈”的話。先秦時期,祭竈位列“五祀”之一。臘月二十四,爲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臘月二十三、竈君爺爺您上天,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這是關於過小年兒的民謠。小時候媽媽教我的,如今,我又給小外孫唸叨了。

今天是小年,再過一週就是春節了,這不馬上就要過大年了,真的讓人感受到時光老人的腳步匆匆了。小時候,我的夢想就是能天天吃到過年時吃的東西。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平時沒有好吃的東西,便把過年當成了自己能美食幾天的她日子。現在想小時候吃麥芽糖的情景,禁不住暗自浮想:如今都倡導與時俱進、健康生活了,不知竈神是否也會嫌糖瓜過於甜膩想嘗試點新鮮玩意呢?“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過去民間關於竈公的一副對聯。自從人類懂得用火之後,竈就成了人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如今,城鎮居民很少有用老爐竈的了,幾乎都用上了天然氣了,自然帖這樣對聯的也就少了或者說是沒有了。但是過小年的習俗還不會離開我們,這也是民俗的一種延續。真心希望有着中國民俗寓意的臘月二十三的小年,能馬上成爲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寒過後是小年,大寒時候,寒潮南下頻繁,是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冰天雪地、天寒地凍。20xx年的小年就在大寒後兩天,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今天是四九的第五天了,俗語說“三九四九冰上走”,現在的路有許多積雪和寒冰,讓人感受到的是寒冬臘月的透骨之寒。行走在風雪中,零下27、8度的氣溫,讓路上的行人加快了行走的速度。每當我走在寒冷的路上時,會想起崑曲《林沖夜奔》中的“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應該就是發生在這樣的時候。不知道那時“最憐萬死逃生地,真是魁奇偉丈夫”的林沖在風雪山神廟是否也過了小年?我真奢望能在夢中與林沖做一次對話,聽他給我講述草料場那驚神泣鬼的一幕。這個想法也許真的是我永遠的夢了!無論能否做一個這樣的夢,這是我的夢想。我希望馬上能實現,但我知道人生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小年,自然要吃竈糖,這也是一種習俗了。早晨在早市買了200克竈糖。拎着買的菜和竈糖往回走,看看手裏的竈糖,想起小時候吃竈糖的情景了。記憶中的竈糖可真是好吃啊!那時候爸爸會把買回來的竈糖放在棚子裏,晚上放過鞭炮後,爸爸就從天然冷庫一樣的棚子裏取來那長長的、扁扁的、冰涼冰涼的糖給我。那時的竈糖才咬下去的時候是酥酥的並不覺得甜,到嘴裏就化了,化得軟軟的,黏黏的,粘在舌頭上,牙齒上,突然就感覺到了滿嘴的甜味。那糖的甜味卻深深地烙進了我的記憶,今天那甜味已變成了對故去的父親的永遠的思念……

小年到了,大年還會遠嗎?不遠,馬上就到!馬上,是立即的意思。作時間副詞,表示時間很短的意思,也是非常快的意思。今天是小年,竈王爺又要“上天言好事”去了,晚上我也會在竈臺邊兒擺上粘他嘴的糖,盼着他述完職,年三十兒能“下界保平安”!當然這個美好的願望也得馬上變成文字送給我的朋友們。小年到,祭竈忙,衣食無憂保健康。祝親愛的朋友們:心中的希望與夢想馬上實現!小年吉祥!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過春節點旺火,是以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爲主的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雖然近些年因爲污染問題不少地方開始適當限制或嚴禁點旺火,但城市周邊源於祖祖輩輩的旺火情結,大的是不壘了,小的或純劈柴的,總得在大年三十晚上點一個,以圖日子過得紅火安康、吉利旺順。

與內蒙古醫院毗鄰的橋靠村沒有城市化以前,83號我們高家大院從1979年把後院的舊房子翻蓋一新,到村子被拆成平地的20xx年,院子裏一年不落,年年都要壘個大旺火。我們家的旺火一開始也和別人家一樣,是大年三十下午壘起來,夜裏十二點點着,等着旺了,就開始響炮接神。可從我姐結婚後第二年開始,我們家年年要點兩個旺火,三十晚上一個,初一晚上一個,真可謂旺上加旺。

初一晚上的旺火是專門給外孫女和閨女女婿們準備的;同樣要在點旺火的時候放禮花和鞭炮,烤旺火更是不能少。也因此,我們養成了初一下午就回孃家的習慣。孩子們更是迫不及待,天一擦黑就盼着快點兒吃飯,快點兒到夜裏十二點,盼着姥爺領她們到院兒裏點旺火、放鞭炮。

從前的旺火,是大年三十下午後院的三大爺過來給壘,但所用的劈柴和炭,是我爸一入冬就開始一點兒一點兒選拔好的。劈柴是把結實的圓木或木板鋸成一尺來長的段,然後劈得粗細一致,捆成碗口粗的捆就行了。炭要打成一頭大一頭小的扁狀,大的那頭最好還是平面。這些炭塊兒得有大有小,因爲旺火是圓的,得由下而上一層一層往回收,直到收成個圓錐形。

不知從哪年開始,三大爺把壘旺火的重任交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我們的三哥。

三哥和三大爺一樣,都是慢工出細活。他先用磚在已經被土填平的大鐵鍋上擺出風口,把劈柴捆立在鍋中央,把引火的軟柴擺到每一個風口裏,再掂量着給每一塊兒炭找到合適的位置。每一層都是炭塊兒平的、大的那頭朝外,小的那頭朝裏,緊緊圍着劈柴捆,錯落有致,由下而上,壘到封頂。這時候,我爸把黃紙剪成的網子往上一蓋,用炭塊兒壓住,或用柴火棍兒插住,然後跟三哥回屋抽菸喝茶去了。

我家的旺火架子,是個周身糊了黃紙的大鐵爐子,迎街門的那一面,要貼上大紅豎聯“旺氣沖天”。這樣,黃架,紅聯,黑炭,黃網,再加上屋檐下的彩旗和燈籠,就珠聯璧合出一種春節特有的鄉村年俗氣息。

寫到這裏,我還想起個故事。那年臘月,有人早早送來一卷裁好的紅紙,請我爸有工夫時給寫寫對子。寫對子那天,我們替我爸鋪平那些紅紙條時,發現有一條上用鉛筆寫了幾個字。細看,前兩個是“王氣”,然後一個頓號,最後是個“天”字。原來是提醒我爸記得寫“旺氣沖天”。那以後,我們總愛把“旺氣沖天”說成“王氣一點兒天”,笑話那人不會寫字。

點旺火可不比點爐子,當軟柴引着旺火心兒裏的劈柴,爲了讓炭快點兒燃燒,我們就用三合板、硬紙片或者鐵簸箕,一起對着那幾個風口使勁扇。除了扇風,適當的時候,還得給炭上澆點機油或柴油助燃,但萬萬不能澆汽油。

和接神響炮時不能說“嗆”一樣,點旺火被煙燻的咳嗽流眼淚也不能說“嗆”,因爲大人告訴我們,說“嗆”,就等於是說財神爺把你給“嗆着啦”,那他老人家還能接到家?除此,點旺火時也不能說“點不着”“着得不旺”等不吉利的話。等旺火着旺着紅,一家人就圍着旺火烤,烤身體的健康,烤日子的興旺,烤事業的發達。

大年三十晚上接過神,大人因爲一臘月的忙碌,此時感覺累了,便都和衣而臥。孩子們可不,精神着呢,一大幫圍着旺火邊玩兒邊撿瞎捻兒鞭炮,如果大門不鎖,還去評論各家旺火的好賴。我家大門開始也不鎖,但後來村裏流動人口多了,爲了安全,接過神休息時就得鎖大門。我媽和我爸休息前,年年不忘囑咐我們,說天亮前不能洗手,也不能掃地,因爲那是對所接之神的大不敬。

我爺爺和我大爺都在世的時候,初一早上,天不亮就得把大門打開,一來住在橋靠兔場的大爺要回來吃餃子,二來給爺爺拜年的人也來得早。有時,煮餃子水還沒燒開,拜年的人已經坐在桌邊喝上茶了。

年一個接一個如期而至,我們一個接一個成家,一個接一個有了孩子。高家大院裏的又一代小女孩兒圍着旺火撿瞎捻兒鞭炮的勁頭,一點兒也不比我弟弟當年差。她們也有過自己做禮花的想法,但被我們大人嚴厲制止了。

如今小侄女也長大了,雖然小區不允許點旺火,但她們自有辦法。仍舊是初一晚上,姐妹幾個邊放鞭炮邊跑到樓前樓後去蒐集那些大禮花筒子。把蒐集到的炮筒子拆散,把裏邊兒的黃泥踩碎倒出去,就成了壘旺火的好材料。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在我看來,年味是凝結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們就在這樣的年味中,慢慢長大了。

“進了臘月門,就是過年”老話雖是這麼說,但在現在,過年的熱鬧喧騰,似乎是從小年開始的。在小年這個春節的盛大開始中,餃子第一次揭開了她的面紗。

餃子永遠是過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餃子寓意着更歲交子,無論這一年過得怎樣,春節的餃子永遠是一家人的年終盛宴。“舒服不過躺着,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美味,餃子餡更是變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厭。

在我的老家,餃子餡總是經典的韭菜豬肉餡。韭菜是新下的,鮮嫩多汁,剛買來摘來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地上鋪着幾張報紙,一起摘韭菜,年味與家的味道就在這裏,慢慢昇華。豬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豬肉的肥而不膩與韭菜的鮮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對年味的最完美詮釋。

韭菜豬肉餃子本是最佳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時要吃的餃子卻是素餡。老一輩人說這象徵着來年樸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對這種說法不太相信,但素餡餃子的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把胡蘿蔔、粉條、豆腐切碎,攤一個蛋餅切成小塊,有時加些木耳,素餃子餡基本上脫不了“這一套”,但就是這幾味簡單的食材,卻能調出美味的`餡兒。素餡沒有了肉餡的那種濃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覺,也可以對春節期間的大魚大肉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不過令我疑惑的是,有時素餡裏也加些海米蝦仁,這還叫素餡嗎——也許素餡只是人們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與嚐鮮的滿足罷了。

餃子皮也頗有講究。必須要用死麪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變成煮包子了。這幾年新出了一種“餃子粉”,據說是專門用來做麪皮用的,其實味道嚼勁與一般的餃子皮沒什麼差異。擀麪皮真是門手藝,擀麪皮講究中間厚,邊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現在,肉店裏有賣機器壓的餃子皮,兩片皮之間撲上點麪粉,顯得死氣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當吃完餃子,總要喝上一碗煮餃子的清湯,說是“原湯化原食”。其實拋開營養不講,清湯的味道品相還是不錯的:清湯的色澤是有着穀物氣息的淡黃色,味道既有一種餃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餡餃子肉餡的鮮美——所以煮餃子時,露餡餃子還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湯,感到周身熱乎乎的,寒冷驅散殆盡,也沖淡了剛纔吃餃子的鹹味。

在吃餃子時,總少不了幾個翠綠色的身影,那就是臘八蒜。吃一口餃子咬一口臘八蒜,感覺那種辣味在鮮味裏散開的感覺,緩解了肉餃子的油膩以及臘八蒜的辛辣,可謂是兩全其美!米醋、綿白糖、大粒蒜,把它們種在玻璃瓶子裏(原來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時便可收穫一瓶翠綠臘八蒜。今年我家的臘八蒜是翠綠色的,可醋卻成了草綠色,沒達到老舍先生“色味雙美”的標準啊。

說到小年,似乎還有一種沉寂已久的習俗:祭竈、吃關東糖。在濟南城區裏,祭竈的習俗早已無影無蹤,關東糖、糖瓜也越來越少。不過我今年有幸尋覓到了桿狀的關東糖。關東糖很脆、很酥,有時咬一口還會迸濺出許多渣渣,不過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與廚房裏柔弱無骨的綿白糖是沒法比的,多了一層過年的香氣,讓人很是舒暢。

我在福建吃過一回白年糕:味道雖不錯,可口感是單一至極,好像在咬糯米糰子。山東的黃米年糕就不一樣了。原材料是黃糯米麪,與面時直接把洗淨的大棗整顆放進去,正好隨着與面被絞碎一部分,進到黃米麪裏面,捏成窩窩頭狀,上鍋蒸熟。吃黃米年糕時,離大棗越近,棗味越濃,還要時刻提防着,別被棗核咯了牙,多麼有趣!

說到年糕,就不能不說豆包了。豆包講究心裏美,其實也是餡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紅棗以及紅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燜。第二天上午餡料已燜得差不多,甜糯軟香,直接吃更是美味無比,即刻用發麪包了放進蒸籠裏,還要一同做些饅頭。蒸出來的豆包外表普通,裏面卻是紅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後要介紹的,也是我最爲喜愛的,就是酥鍋了。酥鍋這手藝,我的親人裏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卻不會。酥鍋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歡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種香料燉吧。最後收了汁,放涼以後,每種食物既保存了些許原味,也有一種互相聯通的不可名狀的香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酥鍋涼了纔好吃,可地凍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適意,也是春節美食中的特色一員了。我們小區來了個賣酥鍋的,掀開鍋蓋,冒出的竟是陣陣熱氣,這算什麼酥鍋!他那酥鍋還有哩啦的湯水,味道一般,竟然還有人買!於是我便決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鍋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魚酥雞酥豆角酥海帶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麼都可以往裏放,我最愛的是酥海帶。

過年,其實不僅是一個盛大節日,也是億萬中國人的心靈寄託。我衷心希望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春節前,我同家人去印尼的巴厘島旅遊頗有感觸。我們雖然是隨旅遊團去的,但是我們事先做了功課,利用日程上的兩天自由安排時間,自行包車出行,所以還是收穫頗豐。現在的出國遊由於國人英語過關尚不多,在目的地不得不依賴導遊。組團的旅行社往往按照自己盈利需要安排行程,大量的購物佔去了多數時間,而旅遊者敢怒不敢言。所以,我勸大家儘可能掌握英語,否則就成了全球化、地球村時代的文盲,行動空間將大受限制。有人可能會說,那當地旅遊接待爲什麼不能講中文呢?事實上,巴厘島上各大旅遊觀光點的接待大多可以講中文,目前中國已經成爲巴厘島這一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第二大旅遊來源,僅次於“西方”這一大類,但這則包括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很多國家。中國人來了!這頗像1970—80年代世界對於日本人的感受。經濟上的成功使中國人有錢了,他們終究要消費,按照經濟一般規律,貨物貿易方面的大量入超需要服務貿易的出超來平衡,否則經濟的不平衡將繼續加劇。當年日本人就是這麼做的,今天輪到中國人了。人民幣在與中國有着緊密貿易往來的東南亞國家是搶手貨,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美元。我的現實感受是到處是中國人,我們搭乘的馬來西亞的捷星航空(Jetstar)要在新加坡轉機,所以我們的行程還包括了新加坡一天,那裏的中國旅遊者更多,據導遊的數字,20xx年中國赴新加坡的旅遊者人數超過100萬,也就是每個月約10000人。而彈丸之地新加坡一共只有500多萬人口。同香港一樣,新加坡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旅遊資源,而對於中國旅遊者來講,這裏最大的優勢就是新加坡70%的居民爲華裔,可以講中文。但是屬於印度尼西亞17000多個島嶼中一個的巴厘島卻不具備這一特點,作爲世界旅遊勝地,爲了迎接中國旅遊者的浪潮,固然有許多人開始學習中文,但一旦想深入地瞭解當地的宗教文化、生活習俗等,僅僅靠接觸幾個講中文的導遊是遠遠不夠的。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自由行中想品嚐當地的菜餚,當地比較好的餐館的菜單一般都有印尼文和英文對照的菜譜,這樣我們就能順利地在老闆的指導下點好菜。如果英語不行,恐怕就只能去吃中國餐館或者KFC了。

巴厘島是我久聞其名的旅遊勝地,這裏地處熱帶,氣候溫和溼潤。但是我以往的印象更多的是美麗的海灘和激情的西方人晝夜狂歡的酒吧。但實際上巴厘島的旅遊資源遠不止此。它是著名的印度教文化聖地,94%的巴厘島居民信奉印度教,家家有供奉神靈的廟堂和神龕,大量獨特的印度教文化遺址,島上的居民一天要祈禱三次,宗教活動頻繁,幾乎時時處處可見。而這裏的手工藝術品和繪畫具有濃厚的宗教印記,特色鮮明。巴厘島還有美麗的梯田和熱帶雨林,火山和山中湖,人類喜愛的自然景色這裏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了。爲了保護巴厘島這塊旅遊寶地,印尼政府還是做出了一些比較明智的決定。例如,不讓在巴厘島發展工業。印尼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一直到1960年代農業人口仍佔從業人口的50%。稻米生產是印尼最重要的農產品。雖然目前印尼早已經匯入了工業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但是巴厘島仍然保留了印尼古老的農業經濟特色。巴釐沒有高樓大廈,政府規定房屋的高度不得超過15米。這在一個有5000多平方公里,300多萬人口的大島上實行的確不易。我還感覺到巴釐人比較愛清潔,一些地方的設施(比如廁所)並不是非常現代,但是十分乾淨。這恐怕也同宗教信仰有一些關係。這些值得我們國家學習。

當然,印尼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通病。比如基礎設施不夠發達。街道比較狹隘,交通比較混亂。在一些旅遊景點沒有像樣的停車場。政府的一些政策有歧視性,比如對於專門針對外國人的服務場所要收20%的附加稅,外國人不僅要交簽證費還要交“離境費”等。這些弊端會抑制旅遊業的發展。

我在這篇觀感中沒有像通常那樣去詳細講述我們的行程,對於巴厘島,這樣的東西(諸如“攻略”)已經太多了。作爲一個關注世界經濟的經濟學者,我平時對於國外的東西接觸的比較多,比較有興趣。這次我驚奇地感到,以前對於歐美等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關注比較多,往往把歐美的經驗奉爲神明,其實在我們的周邊同我們有類似歷史遭遇的國家和民族也在發展,也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它們的經驗和教訓同樣值得我們去探究。我想這次的巴厘島行就是一個開始吧。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爆竹聲聲辭舊歲,在連綿不絕的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又一個春節。春節,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有很多的習俗,比如打爆竹,據說是爲了驅趕年獸;除夕夜守歲,據說是爲了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春節那幾天,家家喜氣洋洋,掛上了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大人們忙忙碌碌,小孩們嘻嘻哈哈!好不熱鬧!

除夕那日,天公很作美,在連續的陰雨天氣後終於放晴。寒假裏每日都起牀很晚的我,那日卻起得格外早。因爲,想想新衣服,想想壓歲錢,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在凌晨的睡夢中,我笑着笑着就醒了,一醒了便再也難以入眠。我乾脆一骨碌穿衣起牀,吵着磨着爸爸媽媽早點起牀去奶奶家。因爲今日不僅是過年,關鍵是還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壓歲錢。

一到奶奶家,沒想到大伯家和叔叔家也剛好到了,於是大家互相問好,我把早已準備好的祝詞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向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們一遍遍說過去,一個個壓歲紅包裝進了我和堂妹堂哥的口袋。我想:現在各家生活都好了起來,一過年,我們小孩的口袋也跟着鼓了起來。

打爆竹放煙花 一個字樂

除夕夜,當大人們還在喝酒聊天時,我們小孩早就溜下桌子去玩爆竹了。我和妹妹用壓歲錢買了許多的爆竹玩,每當我在門前街道上點燃爆竹時,七歲的堂妹總是把耳朵捂得嚴嚴實實的,躲得遠遠的,十分害怕。

新年到,新年到,家家戶戶放鞭炮,這句話用在此時是再恰當不過了。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彷彿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爆竹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噼哩啪啦的,熱鬧非凡。點燃的爆竹在空中、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

正當我和堂妹玩爆竹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從杭州回來的堂伯來了,我和妹妹趕緊跑過去說:大伯,新年好!大伯說:看,我給你們帶來的新年禮物,啊!原來是煙花和爆竹,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我和妹妹迫不急待地把煙花擺在門前的道路中間,點燃引線,嗤、嗤、嗤的幾聲,天空盛開了朵朵鮮花,又是幾聲清脆的爆裂聲,漆黑的天空頓時變得一片通明,遠處的高樓也依稀可辨,隨着一朵朵璀璨的鮮花的盛開,頓時傳來一陣陣驚喜的歡呼聲;煙花在空中飛舞,光彩奪目,絢麗多姿,一會兒象孔雀開屏,一會兒象飛龍在天,一會象大鵬展翅,一會兒象銀河飛瀑&&,好看極了!

其中一種名叫降落傘的煙花,特別好玩,當點燃的引線燒完後,會從煙花的底部噴口噴出一團火花衝向天空,砰的一聲,火花炸開了,一個降落傘從空中飄下,我跑過去接住,看着這完好無損的降落傘,心想:如何把這降落傘再廢物利用呢?如果在降落傘上再連着一個

鞭炮會怎麼樣呢?說動手就動手,我找來了一些線和廢紙,把鞭炮包在紙裏,用線和降落傘連起來,然後跑到二樓的陽臺上,點燃鞭炮後向下拋,只見鞭炮在空中隨風慢悠悠地飄蕩,突然,砰啪,鞭炮在空中炸響。

哈,太有意思了!妹妹在樓下高興得手舞足蹈,哥哥!太好玩了,再來一個!。我不禁爲自己發明的新玩法而興奮不已。我想:不管幹什麼事,只要肯動腦筋,就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除夕夜看春晚 一個字喜

在我和堂妹放完煙花爆竹後,大人們也已吃完年夜飯,我和爸爸媽媽回到自己家中,早早地打開電視坐到牀上,準備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媽媽在牀頭櫃上擺滿了各種水果和零食。想到一邊看春晚,一邊吃零食的那種甜蜜的感覺,心裏的那種興奮啊,甭提了!在我們的焦急等待中,春晚終於開始了。

一個大型的舞蹈拉開了晚會的序幕,表演者那優美、婀娜多姿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繚亂,讓人讚歎不已!接下來還有幾首歌曲,男女演員的婉轉歌喉、悅耳動聽。終於,我最喜歡的歌星周杰倫出場了,他用獨特的歌聲演唱了他自創的歌曲《蘭亭序》,我還隨着他的節奏在牀上擺動起來,惹得媽媽怨聲載道。趙本山、小瀋陽等人表演的小品《同桌的你》讓我們全家笑得合不攏嘴。

但讓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魔術《大變活魚》,場上有一缸金魚、一幅畫和一個水族箱,魔術師先要讓金魚聽他的話,我當時根本不相信,可是金魚真的聽他話,魔術師說什麼,金魚就做什麼,太神奇了!之後,他還說要把畫上的金魚變到魚缸裏,全場的觀衆都說不信,可是當魔術師說張開你的眼睛,不要眨眼時,畫上的魚居然動了,慢慢地遊進了水缸裏,天啊!這是真的嗎?讓人無法相信啊!我都懷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出了問題,真是太厲害了!魔術明明是假的,可是看上去卻是那麼的真實,這也許就是魔術的神奇之處。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6

過幾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了,關於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着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了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裏面還沒有電燈,平日裏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了,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鋥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誌。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杆做成了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了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裏,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着一隻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豔,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製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緻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了些什麼。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牆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牆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着大魚咧嘴笑,有身着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了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着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畫中的人在做什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着兩條黑亮的辮子,穿着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裏神情專注的剪着窗花,旁邊一隻小花貓在耍弄着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裏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悅。常常盯着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裏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爲小夥伴。

再大一點兒了,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麼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裏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牆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臺,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後,把一面牆都照亮了;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裏面插上香點燃,香菸嫋嫋升騰起來。蠟燭臺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着出神,想不出這麼多好吃的放在這裏,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了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着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着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着堂哥們來家裏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裏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說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於家裏等女孩子們來說,結婚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了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裏,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了,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做法,也許認爲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聖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着濃濃的親情,散發着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7

在位於北緯30.36°、東經117.28°的秋浦仙境大王洞的西南面,有一個神奇的小鎮,叫牌樓鎮;這個神奇的小鎮,孕育了一個靈秀的村莊——濟公村。每到春節,這裏都會上演一幕幕舌尖上的好戲。

好戲一:山粉圓子

大年三十慶團圓。這第一道菜,必得圓圓滿滿。所以,農家主婦們喜歡將年 夜 飯的第一道菜定爲山粉圓子。這不僅是因爲它圓滿,還因爲它美味。這道菜說簡單也簡單,製作起來,總共只有那麼幾道工序;說難也難,新手做山粉圓子,不是做成了一鍋糊,就是做成了一個硬邦邦的球,球裏面滿是白色的山粉粒子。

我的大姨是山粉圓子製作的高手。首先,她會做出一碗紅燒肉,燒紅燒肉的時候她將肥肉裏面的油儘量熬出,然後,加入瘦肉、醬瓣和姜蒜。這時,鍋裏的肉油汪汪的,亮晶晶的,還不時做出“呼吸運動”,鼓出一些小泡泡,散發出豬肉的濃香,讓人垂涎欲滴。大姨利用燒肉的間隙,和起了山粉。她把山粉倒在盆子裏,邊倒入現開的水,邊用筷子攪拌,讓水和山粉充分融合。這可是一道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序。如果開水多了,山粉少了,做出來的山粉圓子就會像一鍋粥,夾不起,吃不上;如果開水少了,山粉多了,做出來的山粉圓子就會像個硬硬的石頭,嚼不爛,咽不下。但是,我的大姨總是恰到好處地掌握了水和粉的比例,做出的山粉軟硬適中,呈現一種半透明的琥珀色,讓人心曠神怡。這時,合成工序開始了。大姨用湯匙將和好的山粉舀入“咕嘟嘟”冒着氣泡的紅燒肉中,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慢煮上十分鐘,好讓山粉圓子入味,起鍋時,會再撒些小蔥蒜,味道便更上一層樓了。等一大盤子紅燒山粉圓子上桌,吃一口,嚼勁綿軟,滑爽異常;咂咂嘴,豬肉的濃香和山粉的清香匯合成的鮮香,充溢了你的口腔和鼻腔。這時,

你就會感受到做一個牌樓人是多麼的幸福。

好戲二:薺菜

薺菜,俗名地兒菜,長在鄉間的小路邊、菜地旁,每到春節,我們家都會去挖些薺菜。迎着並不寒冷的風兒,頭頂和煦的冬陽,踏着輕快的腳步,哼着也許不成調的小曲,我們出發了。大家先去尋找一塊長有薺菜的地塊。爸爸用他的火眼金睛尋找着薺菜,妹妹負責提籃子,我和媽媽手拿菜刀、剪刀挖薺菜。薺菜的莖和葉一般緊緊地貼在地面,我掀起它的莖和葉,找到它的根,輕輕地一剪,一棵完整的薺菜便收入到了妹妹的籃子裏。一棵,兩棵,一把,兩把,籃子裏的薺菜不斷地增多,而我的手也開始發酸,腿也開始發麻。爸爸說:“你確實需要這樣的‘勞動改造’,要不然,你就不知道勞動的滋味。”終於,小籃子滿了。妹妹拎着籃子驕傲地走在前面,我們拎着工具暢快地走在後面,渾身輕鬆。

回到家,外婆把薺菜仔細地洗淨。這時的薺菜早已不像剛纔那樣灰頭土臉,變得青絲秀美。然後,大家迫不及待地備好一鍋肉湯,把一大把薺菜丟入鍋中,讓它們在鍋中愜意地翻滾。這時,你會驚訝地發現:原先褐色的菜葉變成了碧綠色,原先碧綠的菜葉變成了翠綠色。這是一種多麼神奇的變化呀!夾起一筷子燙熟的薺菜放入嘴巴,嘴裏立刻好像有一支名爲“清香”的爆竹被點燃了,薺菜的鮮香在口中游走,齒縫、上顎、舌根,無處不留下了它走過的痕跡。再輕輕地咬一口,薺菜的汁水盡數地噴涌出來,讓人感到口舌生津。把薺菜嚥到肚子裏,從舌尖到喉嚨以至腸胃,全都唱着響亮的歌。

用薺菜包餃子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咬一口,薺菜汁水馬上流到你的嘴裏,那是何等的美味啊。如果再佐以老醋和蒜泥,那更是錦上添花,妙不可言了。

好戲三:風味醃菜

說起醃菜,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飯店裏上米飯的時候,就會附送上一點醃蘿蔔什麼的。可是一碟小小的醃蘿蔔也是有學問的。大姨說:“醃醃菜的人,手上的汗毛不能太多,汗毛太多,說明汗腺發達,醃出來的菜會發酸。”看來,“萬事皆學問”這句話真是不錯啊!

醃菜的種類很多,有醃豆角、醃黃瓜、醃蒜子、醃刀豆、醃蘿蔔、醃辣椒、醃白菜、醃洋生薑,還有醃雪裏蕻,甚至還有醃蒜苗,各有風味,各有特色。白嫩嫩的醃蘿蔔清脆可口,非常下飯;褐色的醃蒜子酸中帶甜,清熱下火;火紅的醃辣椒,刺激味蕾,提神醒腦。每次過年,大姨都會做出一瓶瓶的醃菜送給我們品嚐。吃下的是小菜,感受的是風味,收穫的是快感,品味的是生活!

有網友說,過年就是胡吃海睡。可我不同意,品嚐人們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美味能叫胡吃嗎?辛勤勞動後的小憩又怎麼叫海睡呢?

在皖南的池州貴池區牌樓鎮的濟公村,有着一羣勤勞的人,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演繹出了一幕幕舌尖上的好戲。對此,我銘記在心,終身不忘。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8

過幾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了,關於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着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了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裏面還沒有電燈,平日裏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了,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鋥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誌。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杆做成了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了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裏,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着一隻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豔,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製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緻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了些什麼。

——春節的年畫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牆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牆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着大魚咧嘴笑,有身着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了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着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畫中的人在做什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着兩條黑亮的辮子,穿着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裏神情專注的剪着窗花,旁邊一隻小花貓在耍弄着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裏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悅。常常盯着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裏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爲小夥伴。

再大一點兒了,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麼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裏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春節供奉的家譜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大年三十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牆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臺,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後,把一面牆都照亮了;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裏面插上香點燃,香菸嫋嫋升騰起來。蠟燭臺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着出神,想不出這麼多好吃的放在這裏,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了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着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着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大年三十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着堂哥們來家裏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裏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說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於家裏等女孩子們來說,結婚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了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裏,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了,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 都做法,也許認爲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聖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着濃濃的親情,散發着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