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10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10篇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俗成“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從除夕開始延續到十五的慶祝活動,將熱鬧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

正月是農曆的第一月,即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期待來年能交上好運,也是盼望新的一年幸福常駐。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按照我國民族傳統,在這天夜晚,人們要點起萬盞彩燈,猜謎語、燃放絢麗焰火、吃元宵,一家人閤家團聚,興高采烈地共度良宵。元宵節也稱爲燈節,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時開始有燈謎。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的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100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一項重要活動項目,最早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既能啓迪智慧,又富有情趣,所以謎語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我國民間有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團圓表示對離別親人的懷念。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期望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敲鑼打鼓等傳統民俗社火表演。這個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中華大地,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歷經不衰。每年元宵節,海外華人的聚居區都會出現規模宏大的社火表演,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敲鑼打鼓,是司空見慣的。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在我國的各朝各代是不同的,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連的元宵節,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頗爲壯觀。特別是絢麗的焰火,色彩斑斕的各式彩燈,加上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更把春節期間娛樂活動推向了高潮。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明代詩人唐寅的一首《元宵》,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美妙畫面。中國古代很多偉大的詩人也都留下過不朽篇章。

在中國衆多的民俗節日裏面,元宵節可謂是內容最豐富的一個了。它的主題是什麼?恐怕有很多說法。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鼠年的元宵節了。可是,從凌晨到夜晚,我們這裏天空中響徹的就是鞭炮聲,好象是元宵節已經改成了“鞭炮節”。大街上少了很多人和車子,絕大多數商店都關門了,這些商店在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是不關門的,但是正月十五是非關門不可,據說是上山祭祖去了。

過去,夜又稱宵,元宵是指每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中國的很多地方把元宵節當成中國的狂歡節,情人節。過春節時,人們在家裏守歲,而元宵節就不同,不管男女老少都愛要出去看花燈,猜燈迷,所以有正月十五鬧花燈的說法;過去的女子很少出門的,很少能與心上人相見,元宵節爲他們提供了相見的機會;如果沒有心上人呢,也可在元宵節出去,說不定能遇見中意的人呢,所以元宵節又稱是中國的情人節。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當時,湯圓已成爲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爲“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在正月十五吃湯圓以示一家和睦團圓。

燈謎、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着眼於文字意義,常用的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在元宵節中,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衆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還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爲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爲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

另外,在元宵節裏舞獅子也是我國的民間習俗。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子前來助興。這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以後就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民間,獅子爲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而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爲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求生活吉祥,萬事如意。

另外,元宵節是要鬧。爲什麼要鬧呢,怎麼鬧呢?原來,在一年的四季以後,大地是沉睡的,不鬧醒不了,春天也是要鬧纔來的,爲了求得一個豐收年,所以要鬧的。

可是,具有悠久傳統和豐富內涵的元宵節,在很多地方都變成一種地方性和個異化、隨意化色彩的節日,有些地方政府也沒有去起一個導向作用,城市和農村已經很少有人組織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一些特色的項目已經面臨失轉的危險;現在的小孩子,有很多沒有看見舞獅子、踩高蹺、猜燈謎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他們只知道放鞭炮這樣比較危險的活動,很多年輕的家長也慢慢不知道元宵節是一個什麼節日,當然,吃湯圓和放鞭炮是知道的。

因此,我們期待,一些地方政府應當承擔起責任,保護和弘揚具有傳統意義的民俗文化活動;積極引導、激勵、組織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動,讓我國的有悠久歷史的民俗活動不斷髮揚光大。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元宵節適逢週六,這樣的日子最好!恰是陽光明媚,驅車下鄉,一路輕鬆愜意。先過往岳父家,暫停之即接到了已到老家的哥哥電話,說忘了買燈,提醒我不要忘了。頭一下子大了,買燈?幹嘛?快速地搜索答案,想到了上墳用,但又不敢肯定,只好問明白,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是啊,我有多少年沒有在正月十五這元宵節陪同爸爸一道給老祖宗們上墳了?竟把這傳統給忘了!但願先輩們不予怪罪。

依稀記得以前元宵節傍晚上墳曾買過蠟燭,爸爸再用竹篾做成燈籠架子輔之透明塑料做成燈罩以放在先祖墓前,這樣的燈怕風雨,天晴又怕引起火災。現在都改用電子燈了,使用鈕釦電池或乾電池,以發光二極管或小燈泡爲發光體,有的還輔以音樂,唱響墳塋,好處是有利於消防,卻不環保,可見事事都需辯證地看待,利弊權衡。至於上墳緣何送燈,至今仍不太明白,暫且認定是祭典先祖、懷念先輩的一種形——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感恩。有一種說法是“燈”與“丁”近音,意即祈禱先祖保佑家族人丁興旺;或蘊意前途光明。也許福廕子孫,多種期待都兼而有之吧!

因爲已身處鄉村,只能在路邊找小百貨店買記憶中的電子燈了。第一家沒有,只得掉頭回蓼花鎮。迴轉之即,前後左右照顧到了,卻在倒車之即,從車頂傳來摩擦聲,應該是車頂擦上了一旁廢棄的向外伸展的水泥鬥蓬!難道是老祖宗的警告?!其實沒有這樣的想法,只是自身眼觀六路的技能不足而已。前行不足幾百米就看到路邊有祭祀用品,擺了一地電子燈。爲表示自己的歉意,我挑了這裏最大的外形似亭臺的電子燈。在同約30多歲的店老闆溝通之即,要求所購的每個燈都能在開關打開之即燈都亮,便用家鄉話說了句,大意是:“每個燈都要確保亮,不然的話老祖宗會找我麻煩,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他們找你哈”。沒想到,此話一出,已經裝袋的燈被再次拿出來驗證。我啞然失笑,想起了關於清明的一個段子:一店主鼓動已經爲老祖宗購買了紙紮智能手機的後生,告訴他需爲老祖宗買個充電寶,免得老祖宗手機沒電時來找他。他欣然同意之時,要求店主給個名片,若質量不過關,就請老祖宗來找店主售後……

元宵之夜,月明星稀。村裏人聚集祖堂,是要游龍和舞獅。不覺又翻篇到兒時參與過的舞草龍:村裏一羣小孩,用稻杆紮成一節一節的草龍,用竹杆撐起,各自在家裏帶上一捆香,點亮插滿自己護着的一節草龍身上,形成連串星星點點的亮光,到每家每戶遊走。還記着那時不知怎麼傳開的配套土話兒歌(音譯):“杆巴龍,乓乓光,一要糖子二要香” 焚香所產生的煙霧,混雜每家接送草龍放鞭炮時產生的硝煙,聚集在各家本不寬敞的廳堂,往往讓你淚眼模糊,卻時時伴着聲聲笑語!今晚,我再次成爲其中一分子,成爲鑼鼓隊中的一員。草龍已換成了布制黃龍,形神兼備,同時配套了金獅裝備。負責游龍的身着黃色配套服飾,清一色青年,雄姿英發!舞獅者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獅褲。在鑼鼓齊鳴聲中,堂叔唱起了舞龍歌,村裏自娛自樂的鬧元宵節目正在開演。游龍和金獅要到每家每戶的客廳裏轉轉,驅趕晦氣,留住福氣;就連常年不開門的老房子,今晚也會敞開廳堂,以鞭炮接送。整個活動近兩小時,全村男女老少都參與其中,好不熱鬧。再就鑼鼓敲打多扯兩句:村裏添置了兩套,每套有六件,分別是鑼、鼓、鐺鑼、銅鈸、鑔、咯鑼(家鄉話,打擊時發時咯咯的聲響,書面語不知道是不是“小云鑼”),這其中,按照傳下來的節奏,我相對擅長的是的是鼓和鐺鑼(其實是個半吊子),另外還能濫竽充數的是鑔、咯鑼,而大鑼和銅鈸是不敢動手的。敲鑼打鼓這件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可是我輩卻無法比及父輩,節奏的協調、韻律的優美均差一大截,而我們的下一輩,都不敢拿起鼓槌了。不得不感慨,有些傳統,隨着時間慢慢地流失……

事後,迎着月色,驅車趕到星子縣城(當今應稱廬山市區,但不習慣)住下,枕着游龍時的餘興和鑼鼓的餘韻美美地睡了一大覺。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我最喜歡的傳統新文化是做湯圓。有一天,奶奶說:“做湯圓了,做湯圓了。”我一聽到,就飛快地下樓了。 我一下樓就看見他們在做湯圓。我說:“我也要做湯圓。”媽媽說:“好啊。”我就很快地做了起來。我看他們怎麼作湯圓,我就學着怎麼做。我先把白麪粉放到桌上,然後把他揉起來,又把他敲扁。我發現自己做錯了,做成了扁扁的湯圓了。他們看見了,就哈哈大笑。我傷心極了,決定重心做。我又照着他們做。之後,終於做出來了。

後來,我又多做了幾個,就這樣我學會了做湯圓了。做湯圓的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細心做,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關於元宵節作文:元宵的製作方法

關於元宵節作文:元宵的製作方法 肉湯圓

原料:適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醬油、胡椒、料酒、薑末、冬菜末、蔥花。

做法: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製成麪粉。

2.在鍋中倒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酒、薑末,入味後起鍋裝盤。

3.熟肉末涼後,加入適量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後放冰箱裏冷凍,切小塊爲餡心。

4.將麪粉加入適量冰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圓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衝入適量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核桃酪湯圓

原料:幹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麪150克,麻仁100克,小棗50克,麪粉、桂花少許。

做法:

1.將白糖放入碗內,加桂花、麻仁、麪粉少許,再加開水少許拌勻,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見方的丁,即成湯圓餡。

2.將江米麪放入簸箕裏。湯圓餡放在漏勺裏,用涼水浸過,倒入簸箕內,用雙手搖動,使湯圓餡沾滿江米麪,連續3次,即成湯圓。下入鍋內煮10分鐘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開水衝兩次,剝去外皮剁碎,小棗洗淨,用涼水浸泡12小時。

4.把江米、核桃仁、小棗肉放人碗中,加清水200克拌勻,用小磨磨一遍,成爲細漿。

5.淨勺放開水,下入白糖,上火見開,撇去浮沫,迅速將核桃仁漿下入,攪勻成粥狀,至熟,盛於碗內,將煮熟湯圓撈入即成。

橙羹小湯圓

原料:糯米麪2500克,白糖750克,熟麪粉150克,豬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個,青紅絲、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熟麪粉100克、白糖500克及豬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勻,將用50克熟麪粉打成的漿糊倒入,搓成餡,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粉,將浸過水的餡塊放入滾動,滾成大小適中的湯圓。將橙子切成兩瓣,擠出汁。

3.水煮沸時,倒入湯圓,湯圓浮上水面後,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後盛入碗內。

拔絲小湯圓

原料:糯米粉300

克,綿白糖300克,豬板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

做法:

1.將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將和好的餡砸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覆3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燒至六七成熟時,下入湯圓並用筷子撥開,漂浮後用漏勺撈起,用小勺拍開口。

4.將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許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顛勺,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酒鍋湯圓

原料: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麪粉150克,豬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條25克,青紅絲、掛花醬、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紅絲、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醬、豬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麪粉打成漿糊,倒在一起搓成餡,拍緊成塊,再切成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麪,把切好的小方丁進水浸一下,放在籮筐內的糯米麪上,用手搖動,使糯米麪掛在剩餡上,連續多次,搖成玻璃球大小的湯圓。

3.待鍋內清水燒開後,將湯圓下鍋,湯圓浮起時,加入白糖,連湯一起倒入已備好燒酒的酒鍋內,將酒鍋端於桌上,再將鍋內酒點燃。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我喜歡吃元宵。輕嗅香甜,入口絲滑、軟糯,脣齒留香。由此愛上了元宵節。在中國衆多的傳統節日裏,元宵節閃耀着獨有的魅力。

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慶豐、團圓、祈福、祝願,被賦予了太多的內容,所以熱烈、忙碌,一點也不輕鬆;還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除夕,無一例外,也都承載着特定的寓意。所以,中國人總是忙忙碌碌,好像永不停歇一樣;總是前思後量,凝重端莊,好像有無盡的要事忖度。

想來,這大約是中華民族“勤勞”、“遠慮”特質的真切體現吧。

唯獨元宵節,沒有被賦予多少特定的內容和框框,就是男女老少同歡共慶的節日。放下手頭的事項,走出家門,涌向街巷,張燈結綵,萬千扮相,打情罵俏,亦莊亦諧,恣意張揚!

下一個節日就是二月二的“青龍節”了,那意味着杴钁上肩、重回田間地頭,意味着年年勞作的又一個輪迴的開始!就連學子們也要在元宵節後收心斂興,重回日復一日的伏案苦讀了。

所以,元宵節的華麗,有時竟讓我莫名地產生一種奢侈感!似乎唯有這一刻,我們可以放鬆身心,盡情地享受這個節日,把平日裏的忙碌和凝重,都拋到九霄雲外。

元宵節是傳統節日裏最浪漫的節日。是中國的狂歡節、情人節。即使在理學規矩最繁多,對女子禁錮最苛重的宋明朝代,年輕女子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此時此刻也可以上街遛巷,拋頭露面、顧盼巧笑,無需縮肩斂襟。

從中國曆代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和唯美。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我國自古就有鬧元宵的習俗,一個“鬧”字凸顯了元宵節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可以和西方的狂歡節相媲美。

兒時,元宵夜是一定要到街上觀花燈、看“扮玩”的。人們將花燈紮成萬千模樣,有樓臺仙閣,有動物花卉,有昆蟲游魚,還有身姿嫋嫋、裙袂飄飄的雲端仙子……;“扮玩”的隊伍像長龍,一撥一撥走過,甚是壯觀。隊伍裏各色人物粉墨登場,詼諧幽默。尤爲活躍的是各類丑角兒,扮相怪誕,表演滑稽誇張,好像唯一目的就是逗你開懷大笑,肆無忌憚地把笑聲和歡樂拋灑到空中;小商販們也早早地在路邊支起貨架,豎起招牌,賣各色小吃和各種玩具。每一個攤位都人頭攢動,生意紅火。

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從各個角落裏不斷如潮涌出的人。那嘈雜的人流如轟鳴的巨浪,黑壓壓望不到邊。我騎在姥爺肩膀上,在人潮中隨波逐流,任意東西,享受那份“擠”的快樂!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好像“擠”本身就是快樂,就好像要有“撐”的感覺纔算吃飽了一樣。人們的歡呼和驚叫聲此起彼伏,似乎比鞭炮聲、夜空裏不斷綻放的煙花還要歡快和燦爛。我就這樣和姥爺隨人羣而動,觀花燈、看焰火,聽人們方言十足的嬉笑對罵。好不愜意!

現在的元宵節,失去了往日的擁擠,增加了過去不可比及的華麗。體育場、大街小巷的電子LED燈更加瑰麗、璀璨和奇幻,就像一曲永不停歇的《卡門》序曲一般,氣勢恢宏,熱烈奔放。

不過,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元宵節的焰火燃放總是狂歡節的高潮,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讓人們引頸張望。

隨着一聲聲爆響,黑天鵝絨般的天幕上,不時綻開簇簇朵朵、流放溢彩、奼紫嫣紅的煙花,或絢麗如鑽石、如繁星,或明亮如朗月、如紅日。剎那間,一個童話般迷人的世界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焰火像寫意的畫家,在城市的上空肆意揮灑濃墨重彩,次第暈染出一幅幅梅香、菊韻、富貴牡丹畫卷;焰火彷彿寂寞的舞者,水袖輕揚,瀟灑升騰,凝目間在雲端展露驚世絕俗的笑靨;焰火又是詩意的歌者,引吭高歌,淺吟低唱,讓萬千心願綻放成生命的輝煌爛漫!

看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我已經忘記了腳下的大地,心事如花隨焰火飛昇至九霄雲端一同綻放。

是幸福?是滿足?是憧憬?是期望?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只覺得就是心花怒放,好像幾個世紀的憋屈在這一刻轟然揚灑,消逝殆盡,淋漓酣暢!

燃吧!放吧!這一刻,就讓華夏兒女的心花、夢想在九霄雲端綻放!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又是一年元宵節,一陣緊似一陣的鞭炮聲響徹雲霄,一簇一簇的煙花似流星般流竄,油城的夜晚已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此時的我卻在回味着兒時那難忘的元宵節。

生在豫東和山東交界的農村,童年的元宵節給我留下的印象大都是放鞭炮、看煙花、瞧新娘……最最有趣的當屬小閨女們喜愛的遊戲——七人扎。七人扎,顧名思義由七個20歲左右的小閨女組成,我在12歲本命年時破例參加過一次。記得剛過破五就由年齡稍大點的“招兵買馬”,一旦確定人選,就馬不停蹄地借道具——老太太的扎腿帶。

等待批准加入後,我忙不迭地跑回家,拽着奶奶的腿就解奶奶那雙新買的扎腿帶,由拿出自己爲數不多的壓歲錢,交給組織的頭兒,買些紙箔、香火,還從家偷偷拿來了包子、棗糕、花生、糖等做一部分做供品,一部分當夜宵。

晚飯後,七個人相約一起上街看煙花,那個年代的煙花不像現在這麼時尚,都是些二踢腳、啞巴便、竄天猴什麼的,記得那時五六歲的孩童都要等穿上哥哥、姐姐的褲子纔敢上街瞧煙花,唯恐哪個啞巴便“滋溜”一下竄到褲襠裏。瞧新娘,也是我們這幫小妮子的最愛,我們喜歡站在村口的路邊上,等本村的新娘剛跳下自行車,我們就會蜂擁而上,揪着新娘的包袱看人家從孃家帶來的棗糕盤,比劃着、訴說着、分享着,那滋味完全不亞於自己吃棗糕的那份驚喜和甜蜜。

等夜深人靜,衆人散去後,我們七個小閨女會躲在一個安靜的屋子裏,由“頭兒”請出找老人紮好的“竈王奶奶”,各自擺出自認爲最好的東東做供品,一切準備就緒,七個人依次掏出自己借來的扎腿帶,“頭兒”第一個上陣,微閉眼睛,一邊嘴裏振振有詞地念叨着“正月十五有靈聖,有福的繫個大囤套小囤,沒福的繫個打水罐子單線繩”,一邊將七副扎腿帶依次打結。做完這一切,“頭兒”由衆姐妹陪同、雙手虔誠地拖着繫好的帶子走進庭院用力甩出,根據地上的圖案推斷此人是否有福氣,將來嫁個什麼樣的婆家,還可根據圖案密集的方向推斷出婆家的大致方向。

輪到我係帶子時,我緊閉雙眼,嘴裏唸唸有詞,使勁地繫着每一個結,然後虔誠地、一步一挪地來到庭院,只聽“頭兒”一聲“甩”,我使出了吃奶得勁使勁往高、往外甩,“快來看,快來看,新英系的圖案最方正,看來她還真的是‘粗夫人’(因皮膚粗糙而得此雅號),瞧!她一準得嫁個遠地方……”這個遊戲只給我留下了這些個印象。

80年中期,我技校畢業分配到油田工作,當時的同伴大都嫁到了附近的村莊相繼生子育女,偶爾相聚也都羨慕我有個穩定的工作。

90年代,聽說她們大都是兩個、三個孩子的母親,不過她們憑着自己有文化在家承包了稻田地、養起了雞和豬,丈夫外出打工做積蓄,自己在家賺點零花銷,小日子過的甜甜美美。春節遇到時,她們都催我趕快把自己嫁了吧,千萬別嫁太遠,還說小時的遊戲不靈驗。

二十世紀,她們有的當了婆婆、丈母孃,孩子大了,她們也不再滿足於家裏的二畝三分地了,她們有的承包了村裏的飯店,有的做起了生意,還有的夫妻二人合開了化工廠,做的最大的當屬當年的“頭兒”,她跟着丈夫跑到了攀枝花做起了“選鐵”的生意,前不久還送給弟弟一輛奧迪車,成了我們村裏的首富。年前回來電話邀我們相聚,她們笑我面嫩,說我閒着沒事弄出個13歲的孩子玩,當我說這是我的唯一的兒子時,她們都笑我“太笨了”,當初只會學習,笨到了嫁不出去,還調侃當年的“粗夫人”也沒見享多少榮華富貴,反倒是她們經過這二三十年的摔打到了“啥也不想、享清福”的年齡了。

因都是姐妹,她們的取笑我也沒往心裏去,可細細琢磨還真是那個理:遊戲總歸是遊戲,命運掌最終還是要握在自己手中。無論個人“基礎”如何,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即便是我們“頭兒”的奧迪車也不是靠當年的“大囤套小囤”換來的。

望着街邊的排排花燈,我彷彿又回到了兒時的那個元宵節,美麗的場景,年少的情懷,甜蜜的回憶……這些元素都與“難忘”緊緊相連,讓我每每想起,便幸福如昨,陶醉其間。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元宵節是一個熱鬧而又有着悠久歷史的節日。春節熱鬧的氣氛剛剛結束,元宵節又來臨了。 關於元宵節,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的神鳥誤落在一個村莊。那時的動物都是很殘忍的,所以村裏有很多獵人……

元宵節是一個熱鬧而又有着悠久歷史的節日。春節熱鬧的氣氛剛剛結束,元宵節又來臨了。

關於元宵節,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的神鳥誤落在一個村莊。那時的動物都是很殘忍的,所以村裏有很多獵人,獵人看見神鳥不知他的來歷,以爲是隻害鳥,就把它殺死了。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大發雷霆,下令派3000天兵正月十五去村裏防火把村子裏的人都燒光。七仙女聽到了就讓一個神仙去幫人們,人們按照神仙的說法,在村子周圍點上篝火,再點上許多燈籠,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從天上看到此景,以爲村民自己放火燒死了,也就沒派天兵,村民倖免於難。從此,人們每到正月十五就點篝火,掛燈籠,就有了元宵節。

這個傳說是假的,元宵節的真實情況是起源於漢朝,到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漢朝時,印度佛教流傳進中國,佛教中有供奉舍利子的習慣做法。於是漢朝的皇帝就從印度人哪裏學來了供奉舍利子,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整個皇宮張燈結綵,滿朝文武上朝,供奉舍利子。後來這種做法流傳到了民間,民間沒有舍利子,只是張燈結綵,放篝火,於是就形成了元宵節最古老的習俗。

到隋煬帝的時候,元宵節就更熱鬧了。開始演節目,光演員就有30000人,樂隊人數18000人,舞臺有8裏地長。到了唐朝,更是盛況空前,大唐盛世的元宵節過三天。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唐玄宗年間,皇宮爲了元宵節,製作了50000盞燈籠,做了一個大型燈樓,有150尺高,人們在裏面可以遊玩、喝酒等等,大街上的人們也都提着燈籠。街上還有“寶馬雕車香滿路”,一輛輛的花車,車上坐着主人,上好的寶馬拉車,車還散發着香味,後面還跟着成隊列的仕女。人們盡情觀看玩耍。

宋朝的皇帝很喜歡元宵節,就把過元宵節的日期由三天改爲五天。元宵節的好多習俗都是在宋朝形成的。這時或元宵節的規模也很大,萬盞燈火,累成那個金山,百里之內燈火不絕。明朝朱元璋把元宵節擴大到10天,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那時的元宵節很熱鬧,很好玩。

我國的元宵節歷史悠久,風俗很多,各種各樣,很是豐富。全國人民都在早晨吃元宵,那元宵一個個大大的,圓圓的,一嘗可香了,餡都往外冒。晚上去大街上鬧花燈,猜燈謎,燈籠上掛着紙條讓你猜。還有耍龍舞獅子,到空地上放煙花,一個個煙花像大傘一樣在空中綻開。還有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都很好玩。

南方人也和我們一樣過元宵節。他們會在元宵節這天的白天或晚上走百病、偷菜、送孩兒燈。走百病就是婦女聚集在一起,沿着牆根走,一直走到村外,逢橋必過,這樣把疾病送到村外去,以保身體健康。偷菜就是未婚女性到別人家的菜園裏偷菜,希望自己將來生的孩子白白胖胖。送孩兒燈也不錯,是長輩或者親友給已婚未育的婦女送燈籠,祝願早生貴子。

在我們東北,家鄉的元宵節風俗也很有意思你像滾冰和打花臉。小孩在元宵節這天,要到冰上去打滾,意思是滾了冰身體健康,抗凍。打花臉是在元宵節的晚上,把黑色塗在手上,遇見誰就往誰的臉上塗,也有的在家裏一夥小孩互相打花臉,誰臉上最花誰就最好,就有好命運。

啊,原來元宵節真是不錯。,又有好詞吃的,又有好玩的,又有好看的。是的,元宵節是中國歷史上最熱鬧的節日,人們在一起快快樂樂很有趣兒,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代的人們都在元宵節裏得到了莫大的快樂。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8

元宵節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元宵湯糰,看花燈以及禮花,以及家裏的親人在一起,歡歡喜樂。出格是元宵節的黑夜,夜空中五彩的煙花在歡喜地舞蹈,何等沸騰啊!而玉輪姐姐悄然默默地站在他們旁邊,精心腸欣賞煙花的舞姿。

元宵節的黑夜,日頭方纔沉落來,響徹雲天的鞭炮聲就從樓別傳了進來。"開飯"媽媽開心腸一聲令下,我小鳥一樣地降臨飯廳的飯桌旁,哇,好豐厚的'晚餐呀。滿桌的飯菜以及一陣子緊似一陣子的鞭炮聲已讓我愉快不已,吃過元宵晚飯後,媽媽以及父親說要出去看元宵節煙花,放許願燈(孔明燈)好開心喔,我都有點患上意忘形了。

降臨了大街上,街上燈火通明,只見人們的臉上都春風患上意的,到處都洋溢着歡喜的笑聲。天上時時綻放出五彩的煙花,飛來1個個許願燈(孔明燈)這一朵那一簇的,出格標緻,有紅的、綠的、藍的、粉的、金黃的……花團錦簇。我想,許多多少人都以及我的心情一樣,像這夜空中的元宵節煙花,心花盛開。

咱們終於走到了廣場。哇塞,這搭的人許多多少許多多少呀,兔燈,一盞,兩盞,三盞,四盞……許多多少呀,我都快數不過來了。那隻小灰兔燈最受接待,這個孩子摸摸它的頭,那個孩子摸摸他的腦殼,最後再以及它合張影。

今天的玉輪出格亮出格圓。夜空中的孔明燈,這邊有1個,哎,哎,那邊還有1個,看着看着,原來有許多多少呀,愈來愈多。紅燈籠一樣的孔明燈在夜空中飛,越飛越高,越飛越遠,越飛越小,直到恍惚患上看不見影。人們都有點衝動,拿脫telephone拍攝,只爲留下她的靚影。

霹靂一聲,禮花像一條蛇竄上靛藍的天空,頓時在天上綻開,像1個大菊花,瞬間又消掉了。接着,禮花接二連三地升值班夜間守衛空,有的像彩色帶子,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1個個的心,我又感覺那個像一隻水晶鞋。元宵節之夜的天空成爲了煙花的海洋,百花齊放,好標緻啊!

歡喜的元宵節,美麗無比的煙花,給咱們帶來了莫大的幸福,帶來了生活的美好,也給咱們孩子留下了歡愉的童年。

今天是2月二十三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街玩。

大街上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綵。市中心周圍四條寬闊的馬路上燈火通明,使整個城市籠罩在燈的海洋裏,到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我們一家來到商之都門口,那裏圍着一羣人,裏三層外三層圍的水泄不通。人羣中還搭建了一個露天舞臺,上面有8個小孩在吹氣球看誰先吹炸。別看那些小孩十分瘦小,樣子有些弱不禁風,但吹起氣球來還是能露一手。在一旁的主持人手裏拿着麥克風不停的吶喊加油,使全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我們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羣來到大廳內。大廳裏的大牌子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湊上前一看原來是猜燈謎,猜到了就到總服務太兌現。我看了渾身都是精神,連忙拉着父母上二樓。到了二樓擡頭看天花板,哇好多的燈籠,有些燈籠下面還掛着紅色的紙條,那上面寫的便是謎面。有的是打一個成語,有的則是一個字,有的則是一名球星的姓名,有的還是一本書名、一道菜名。形式各種各樣,讓人傷透腦筋。到了賣內衣的地方有一個謎面讓我一看就知道謎底:水上健兒(打一成語)我猜的是如魚得水,因爲這則謎語曾在電視上播過。正當我興奮的準備到總服務檯報謎底時,爸爸的一句話讓我猶豫不決:“肯定不對,‘如魚得水’和‘水上健兒’有什麼關係?”我想是啊,可我明明記得是對的呀,對,要相信自己。於是我滿懷信心的來到總服務檯,還沒等我開口工作人員就說:“7:30已經過了,不在進行活動。”哎,真是後悔莫及呀!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9

元宵節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元宵湯糰,看花燈以及禮花,以及家裏的親人在一起,歡歡喜樂.出格是元宵節的黑夜,夜空中五彩的煙花在歡喜地舞蹈,何等沸騰啊!而玉輪姐姐悄然默默地站在他們旁邊,精心腸欣賞煙花的舞姿.

元宵節的黑夜,日頭方纔沉落來,響徹雲天的鞭炮聲就從樓別傳了進來."開飯"媽媽開心腸一聲令下,我小鳥一樣地降臨飯廳的飯桌旁,哇,好豐厚的晚餐呀.滿桌的飯菜以及一陣子緊似一陣子的鞭炮聲已讓我愉快不已,吃過元宵晚飯後,媽媽以及父親說要出去看元宵節煙花,放許願燈(孔明燈)好開心喔,我都有點患上意忘形了.

降臨了大街上,街上燈火通明,只見人們的臉上都春風患上意的,到處都洋溢着歡喜的笑聲.天上時時綻放出五彩的煙花,飛來1個個許願燈(孔明燈)這一朵那一簇的,出格標緻,有紅的、綠的、藍的、粉的、金黃的……花團錦簇.我想,許多多少人都以及我的心情一樣,像這夜空中的元宵節煙花,心花盛開.

咱們終於走到了廣場.哇塞,這搭的人許多多少許多多少呀,兔燈,一盞,兩盞,三盞,四盞……許多多少呀,我都快數不過來了.那隻小灰兔燈最受接待,這個孩子摸摸它的頭,那個孩子摸摸他的腦殼,最後再以及它合張影.

今天的玉輪出格亮出格圓.夜空中的孔明燈,這邊有1個,哎,哎,那邊還有1個,看着看着,原來有許多多少呀,愈來愈多.紅燈籠一樣的孔明燈在夜空中飛,越飛越高,越飛越遠,越飛越小,直到恍惚患上看不見影.人們都有點衝動,拿脫telephone拍攝,只爲留下她的靚影.

霹靂一聲,禮花像一條蛇竄上靛藍的天空,頓時在天上綻開,像1個大菊花,瞬間又消掉了.接着,禮花接二連三地升值班夜間守衛空,有的像彩色帶子,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1個個的心,我又感覺那個像一隻水晶鞋.元宵節之夜的天空成爲了煙花的海洋,百花齊放,好標緻啊!

歡喜的元宵節,美麗無比的煙花,給咱們帶來了莫大的幸福,帶來了生活的美好,也給咱們孩子留下了歡愉的童年.

今天是2月二十三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街玩。

大街上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綵。市中心周圍四條寬闊的馬路上燈火通明,使整個城市籠罩在燈的海洋裏,到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我們一家來到商之都門口,那裏圍着一羣人,裏三層外三層圍的水泄不通。人羣中還搭建了一個露天舞臺,上面有8個小孩在吹氣球看誰先吹炸。別看那些小孩十分瘦小,樣子有些弱不禁風,但吹起氣球來還是能露一手。在一旁的主持人手裏拿着麥克風不停的吶喊加油,使全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我們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羣來到大廳內。大廳裏的大牌子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湊上前一看原來是猜燈謎,猜到了就到總服務太兌現。我看了渾身都是精神,連忙拉着父母上二樓。到了二樓擡頭看天花板,哇好多的燈籠,有些燈籠下面還掛着紅色的紙條,那上面寫的便是謎面。有的是打一個成語,有的則是一個字,有的則是一名球星的姓名,有的還是一本書名、一道菜名。形式各種各樣,讓人傷透腦筋。到了賣內衣的地方有一個謎面讓我一看就知道謎底:水上健兒(打一成語)我猜的是如魚得水,因爲這則謎語曾在電視上播過。正當我興奮的準備到總服務檯報謎底時,爸爸的一句話讓我猶豫不決:“肯定不對,‘如魚得水’和‘水上健兒’有什麼關係?”我想是啊,可我明明記得是對的呀,對,要相信自己。於是我滿懷信心的來到總服務檯,還沒等我開口工作人員就說:“7:30已經過了,不在進行活動。”哎,真是後悔莫及呀!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10

難忘元宵感受傳統——元宵節活動感想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 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唐寅的詩句正應了今年元宵節的好天 氣,好天氣又感染了我們一家的好心情,吃過晚飯,早早領 着兒子,踩着皎潔的月光,去參加杜橋辦中心幼兒園組織的 元宵節活動。 正月十五"鬧"元宵,今年元宵節喜慶的氛圍早早就瀰漫 在杜橋辦中心幼兒園園區內。校區內處處洋溢着節日的喜 慶,一個個燈籠"從天而降",又依風搖曳,形狀各異,姿態 萬千,在如玉的月光中格外注目,我一家三口禁不住注目品 賞,流連忘返,這時徐老師看見了我們,喊我們趕快來教室, 我這纔回過神,趕快領着兒子,快步趕到了教室,原來這裏 有更精彩的節目等着我們,差點捨本逐末,輕重顛倒了。

正式活動開始前徐老師首先宣讀了活動紀律、 安排和注 意事項。接下來熱騰騰的湯圓就被端了上來,原來第一項活 動是請家長和孩子品嚐湯圓,孩子們每人分到兩個湯圓,預 示着 20xx 健康成長,家長們是四個,預示着事事如意,合起 來又是六個,又映襯了中國傳統的六六大順之意,老師們可 真是煞費苦心,又感人至深啊!望着誘人的美食,我顧不上矜持點,猛咬一口,香甜四溢,滿口留香,偷偷斜眼望去家 長和孩子們都“狼吞虎嚥” ,吃相迥異。此時的教室裏徐徐 散發着香甜,空氣中處處飄蕩着幸福! 吃過湯圓第二項活動開始了,在徐老師的帶領下,我們 來到一樓園內,開始放煙花了,我心潮澎湃,兒子拉着我也 興奮的蹦了起來。首先,幾顆明亮的火星一顆接着一顆衝上 了灰暗的天空,剎那間,火星炸開了,變成了一朵朵五光十 色的巨大的花蕊,又好似一位美麗的仙女,把希望的花瓣灑 向了人間。令人滑稽的煙火像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又像 一隻只到處亂跑的老鼠從又粗又短的爆竹裏躥出來,飛來飛 去,數量越來越多,千絲萬縷,壯觀極了。有時候又像一團 團金色的火光“畢剝畢剝”地炸開來。紅的,黃的,藍的, 綠的,紫的各種各樣的顏色把天空打扮得絢利多彩,特別是 是紫色,那麼耀眼,使人心曠神怡。此時的天空已是光輝燦 爛,煙花更是光彩奪目,目不暇接(美中不足的就是通風不 好,有點嗆人) 。 接下來的一個環節可是我的“拿手好戲” ,也是我最享 受的環節,原來晚會的高潮來了,猜燈謎活動正式開始,我 領着兒子一連串猜了幾個燈謎,本想再看幾個,可看見那邊 兌獎處已經有人排隊了,於是趕快排隊兌獎,這才發現幼兒

園規定每人只能猜一個的規定,只好選了一個(其實是選燈 籠) “東西南北上下均無事——打一安徽地名”的燈謎,迅 速跑到兌獎處,一口報出“六安”的謎底,喜獲此燈。這時, 再看周圍家長也是各顯神通,這邊,靈感一觸即發;那邊, 一擊即中;這邊,苦思冥想;那邊,歡喜雀躍;這邊,拿着 自己的卻猜出了別人的;那邊,一句不經意的提點卻柳暗花 明……沒有猜中的人不服氣的一次又一次嘗試,猜中的了卻 像嚐到了甜頭不能止步,歡樂的笑聲渲染着濃濃的節日氣 氛。 元宵晚會在猜燈謎活動中徐徐結束, 我依然沉浸在那火 樹銀花美麗的境界中, 久久不能平靜。 我真希望今後的生活, 也能象這煙花、燈謎一樣絢麗多彩。圓圓的月亮,相聚的情; 圓圓的花燈,歡樂的情;圓圓的湯圓,溫暖的情;團圓的心 願,歲歲的情。“時令相催。又還是,元宵報春回。” 歡樂元宵節,讓我們在新一年,對待每項工作像猜謎一 樣,用心思考,快樂起航!李沛軒家長 20xx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