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論文3000字

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馬克思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馬克思論文3000字

《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着力點》

摘 要:新形勢下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努力做到: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把內容講準講對,突顯理論魅力,忌附加;達及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理論深度,把道理講通講透,突顯其理論特質,忌膚淺;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結合新情況新變化提出管用的新東西,把理論講活講實,突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當代生命力,忌教條;精選教學材料,講究教學藝術,把理論有效貫徹下去,增強馬克思主義原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忌粗糙。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教學效果;授課着力點

新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科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在編寫內容上呈現出五個特點:辯證處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關聯,致力於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涉及範疇多,觀點集中,理論視野寬,理論境界高;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觀點的引用和闡述;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的當代生命力得以彰顯;選材組材貼近現實,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得到適度迴應。鑑於新修訂“原理”教科書在內容上所呈現出的特點,爲了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講授“原理”要在“準”、“深”、“新”、“精”上下工夫。

一、講授“原理”力求講“準”

所謂講準,就是要面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典文本,在授課內容上力求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把理論講真講對,突顯其理論魅力,忌附加。這涉及到教師在課堂上講不講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四個分清”的要害在於把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區分開來。

1.認真鑽研教學材料,把認識統一到新編教科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上。備課的基本依據就是教科書,備課中教師需要深刻領會和研究新編教科書的精神和內容。《原理》課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就是教科書,否則就會出現內容失當甚至錯誤,也不會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原理》這本教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權威性、嚴肅性和針對性,需要與相關的教育教學材料區分開來,吃準吃透其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在此基礎上,再聯繫當代大學生所關心的熱點、焦點和難點等思想實際,才能精心編寫出富有針對性的授課提綱和講義。

2.自覺研讀經典着作,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認真學習和領會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是對包括從事“原理”課教學的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基本要求,達到這一要求的最好辦法就是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着作。研讀經典着作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可以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較爲系統地研讀,這需要持之以恆、長期堅持;二是帶着問題讀、把基本原理與當代現實問題相結合,這需要高屋建瓴,實現經典與現實的對話;三是把握經典着作的思想精髓、領會其精神實質,這需要深入系統地瞭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內容和理論體系。只有自覺研讀經典着作,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3.關注學術爭鳴,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辨別力。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後,國內外學術界關於接受馬克思主義還是拒絕馬克思主義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在國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爭論異常激烈。應該說,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始終是主流。如在哲學方面,“回到馬克思”、“走進馬克思”、“追尋馬克思”、“爲馬克思辯護”始終是主流意識;在理論經濟學界,通過世紀末以來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的持久、激烈爭論,教科書還是扞衛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但同時,否定馬克思主義、拒絕馬克思主義的雜音也不容忽視。就拿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來說,經過1956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以來的四次爭論,論辯主題由主要圍繞價值規律與計劃經濟的關係、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劃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規律的作用等問題,發展到物化勞動、科技勞動、管理勞動和服務勞動是否創造價值問題,甚至有學者從勞動價值論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及適用範圍到理論內核與分析邏輯,進行了所謂反思,全面質疑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當代合理性與合法性。

如果對學術論壇不聞不問,對學術爭鳴一無所知,就不可能提高理論敏感度,也不可能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學術爭論中進一步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鑑別力,對非馬克思主義就不具有必要的免疫力。如此,要在課堂上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就是一句空話,更不要說突顯其理論魅力、把理論講準講對了!講授“原理”,離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典文本不行,但對文本的理解一知半解、淺嘗輒止也不行,而是要達到其應有的理論深度,領會其精神實質。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馬克思主義“打不倒,並不是因爲大本子多,而是因爲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1]

二、講授“原理”力求講“深”

所謂講深,就是要面向歷史縱深和當代西方理論思潮,在比較中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硬核”,在授課內容上力求達到經典作家的理論高度,把道理講通講透,突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忌膚淺。這涉及到教師在課堂上講什麼樣的馬克思主義的問題。

1.完善知識結構,開拓理論視野。中宣部、教育部5號文件明確規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新方案體現了綜合性、整體性的要求,特點是有史、有論、有應用,有利於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從歷史與現實應用的有機結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這就要求教師應具備較寬的理論史知識,如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哲學史、經濟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科學技術發展史,等等。沒有理論史的支撐,講課就會缺乏歷史感、縱深感和立體感。

此外,教師還應具備諸如科學哲學、經濟哲學等相關專業方面的知識。金吾倫教授在其論着《生成哲學》中,以當代科學實驗中出現的“夸克幽禁”爲例,提出了“物質不是無限可分的”論斷,並以此質疑“物質可以無限可分”的哲學論斷。對此,如果缺乏科學哲學方面的常識,就不可能對這一問題做出合理解釋。不僅如此,不瞭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時空的二重性原理;不瞭解量子力學關於微觀粒子運動的狀況和規律,就不能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運動觀;不瞭解系統論,就不能把黑格爾的矛盾觀加以深化;不瞭解現代科學對近代經典科學的超越,就不可能使機械決定論推進到辯證決定論的高度,等等。同樣,缺乏必要的經濟哲學常識,就不能有效地藉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概念之網把握經濟理論、通過理論體系呈現其理論意義。相反,就可能陷入個別範疇的無謂糾纏、甚至陷於應用層面的非基本概念的解釋,不能自拔。這樣,就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講成了技術層面的應用經濟學,不僅時間不夠用,更談不上達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硬核”,突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了。

2.進行比較對話,彰顯理論特質。這裏的“比較”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把馬克思的理論與其以前的理論(含同時代人的理論)進行比較,看它是在何種意義、何種層次上超越了舊理論;二是把馬克思的理論與現代西方學者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看它是在何種意義上、何種層次上不可超越而必須加以堅持和發展。

關於第一點,教學過程中可以深入思考和着重理清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超越了舊哲學的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意識觀、辯證法、認識觀和社會歷史觀?其二,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超越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從而破解了“李嘉圖之謎”,把剝削論推進到科學的剩餘價值論的理論高度?其三,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超越了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

關於第二點,我們認爲,把馬克思的理論與現代西方學者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只有進行二者之間的比較才能夠發現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呈現其理論特質,劃清二者的理論界限,突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度推進的過程中,要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話語主導權,這一點顯得更爲必要和緊迫。另一方面,進行二者之間的比較又是可能的。研究表明,馬克思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實現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經濟繁榮的歷史條件下得以創立的,本質上屬於現代思想和話語體系,並隨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髮展;雖然一個半世紀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變化和新特點,但現時代仍然屬於資本主導的歷史時代。

例如,通過把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進行比較,能更好地認識到效用價值論、特別是邊際效用價值論鼓吹者的辯護本質。西方學者出於辯護的需要,可以隨意捏造數據,如[美]庸俗經濟學家凱里爲了鼓吹收入均等化思想,不惜捏造出分別用石斧、銅斧、鐵斧、鋼斧從事生產時,工人和資本家的收入份額之比分別是1:3、2.66:5.33、8:8、19.20:12.80;可以編造社會福利函數,如伯格森、薩繆爾森編制的社會福利函數公式是:W=F(Z1,Z2,……);可以不顧事實,信口雌黃,如加爾佈雷思斷言美國已經消除貧富懸殊現象,認爲現在美國已經富裕到了“死於實物太多的人比餓死的還多”,富裕到“特別是男人,有時故意把衣着穿得破爛一些”[3]。如此等等。很具僞裝性、隱蔽性、欺騙性和虛僞性。研究表明,現代西方效用價值論在理論旨趣上,反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以對抗社會主義運動;維護“財富所有主”的利益,以鞏固資產階級統治。以推行平均主義爲名,行功利主義之實。在基本觀點上,堅持社會本態論、消費主導論和階級調和論,以科學爲名,行辯護之實。在方法路徑上,窄化研究對象,簡約經濟現實,懸置假設前提,以科學實證爲名,行操作主義之實。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準講深的基礎上,也要出新,以突顯馬克思理論的現實感,展示其當代生命力。

三、講授“原理”力求出“新”

所謂講新,就是要面向新時代、新實踐和新實際,運用新的知識背景和視野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經典理論,在授課內容上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結合新情況新變化提出管用的新東西,把理論講活講實,突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生命力,忌教條。這涉及到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創造性地講馬克思主義的問題。

1.關注學術動態,把握學科前沿。學科前沿問題,往往就是實踐中現實問題的理論折射。關注學術動態,把握學科前沿,是捕作現實問題的特有方式,爲理論聯繫實際所必須,不僅需要一定的學術積澱,具有必要的理論激情,更要有面向實踐的理論勇氣、服務現實的理論旨趣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在創作《資本論》過程中,一方面高度關注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和無產階級的生存狀況,另一方面,始終關注學術動向、跟蹤學術前沿,悉心蒐集創作素材,哪怕是手頭有一本自認爲重要的書還沒有看,就不會動筆寫作,並以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不斷修改文稿。馬克思說:“要是隔一個月重看自己所寫的一些東西,就會感到不滿意,於是又得全部改寫。”[4]爲的是使它們成爲“一個藝術的整體”[5],以向資產者的腦袋發射最嚴厲的炮彈。正是因爲這些,馬克思自豪地說:“工人階級永遠可以把我當做一個忠誠的先鋒戰士”[6]。講授“原理”需要把握的`學術前沿問題較多,但可以集中跟蹤研究和把握諸如實踐唯物主義、經濟價值論等一些基礎性理論問題。

2.緊密聯繫實際,拓展理論空間。爲了使馬克思主義更加貼近現實、更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原理”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新現象、新變化和新實踐進行研究,力求提出新觀點和新理論。這也是這本教材的一個鮮明特點。

四、講授“原理”力求講“精”

所謂講精,就是要面向教學對象,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在授課中精心選擇教學材料,講究教學藝術,把理論有效貫徹下去,增強馬克思主義原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忌粗糙。這涉及到教師在課堂上如何簡明扼要地講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曾說,講馬列要精,要管用。我們在有限的公共課課堂上,更要注意這一點。

1.理清思路,着眼整體。新編教科書克服了傳統教科書把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條塊式地編寫模式與體系安排,十分強調馬克思主義是一塊整鋼,致力於從整體上理解與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授課中,理清思路、把握整體的關鍵是,把握教科書的邏輯思路。對於“原理”教科書的邏輯思路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上加以把握與梳理。

從篇章結構看,緒論是引子、統領;前三章闡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人的認識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前三章所闡述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應用到現實中,分析、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和規律。);第四章和第五章闡明資本主義社會及其運動規律,即通過勞動價值論揭示商品經濟及其發展規律、通過剩餘價值論揭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及其發展趨勢;第六、第七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歸宿和邏輯結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終級目標和最高任務,即闡明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論。

從理論視角看,客體視角上可以沿着物質及其運動、人及其實踐活動以及社會及其發展加以把握;主體視角上可以沿着實踐者、歷史創造者、僱傭勞動者、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者、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加以把握。

2.攻克難點,把握重點。所謂攻克難點,就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馬克思的實踐觀問題、商品價值的源泉問題以及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等等。我們認爲,這幾個問題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瓶頸,對於把握新教材、講好“原理”至關重要。其中,對於商品價值源泉問題的理解,關鍵要弄清楚:勞動在何種意義上是價值的源泉?我們的理解是,就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主體性活動而言,活勞動主導死勞動;就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是對象性活動而言,腦力勞動主導體力勞動;就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是創新性活動而言,創造性智力因素主導基礎性智力因素;就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是社會性活動而言,抽象勞動統攝具體勞動;就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中介性活動而言,延伸態勞動及其關係主導原生態勞動及其關係。“原理”教科書的重點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這在技術上可以結合全書所列57個教學要點和51個關鍵詞以及所設置的53個思考題加以把握。

3.立足現實,精心選材。講課時,要選擇那些能更好地承載我們教學目的的教學材料。因爲我們所從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其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在“原理”課教學中力求使青年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所以要注意選擇能夠體現和有效貫徹教學目的的材料。聯繫實際時,要把現存問題與現實問題區分開來,去蕪存菁,善於舍象,緊緊扭住體現時代特徵、反映社會發展基本趨勢的現實問題,致力於解答時代課題。避免當下瑣碎問題的無謂答疑。當然,所選擇的材料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讓他們感到不着邊際。這方面馬克思曾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創作《資本論》時從分析商品開始,“好像是斤斤於一些瑣事……但這是顯微解剖學所要做的那種瑣事”[7],所以教學組材選材中努力做到見微知着、立意深遠。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3,3:382.

[2]思想理論教育導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

[3][美]加爾佈雷思,徐世平譯.豐裕社會[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72.

[4][5][6]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M].人民出版社,1976:158-159、196、18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1,44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