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端午節的作文700字集錦6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700字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端午節的作文700字集錦6篇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1

端午節吃糉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糉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爲糉葉。糉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糉餡爲糉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糉;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爲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裏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糉子,這是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於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裏,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着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着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爲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糉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爲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朮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糉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2

日子在不經意間流淌,恍然間不覺又是一年端午至。猜度思忖間,那是誰的足跡在五月又一次輕輕地踏過了我們的心田,瀰漫了這滿地的情思?生命是一場懂得,那這滿地的情思,又是誰用這溫柔的手掌靜靜地呵護了我們的歲月,煨暖了這五月的端午?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那在這草長鶯飛的季節裏,我們這顆婉約而柔軟的心房又會被誰的情思再一次的所牽絆?往昔的似水年華,殘留在腦海裏的點點滴滴,兒時散落的記憶,那此刻又是否會在這五月艾風靜靜流淌的歲月裏,暖暖的又一次找回那些彷彿就在昨天的這一幕幕不曾也不願抹掉的溫度呢?

輕拈光陰,時光流轉,記憶在歲月的渡口沉澱,時間在指縫中悄悄地離去。但有些事情有些記憶,雖然已過去了多年,但每每想起卻總是讓人溫暖不已。記得,人們常說: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人很多事,但每年的端午節卻總是伴隨着我們那些流年往事而漸漸地沁入心扉,在記憶的阡陌紅塵中溫溫的稍稍的停留。故每憶起家鄉的端午節,心中難免有絲絲暖暖的感動。故鄉的端午節,她浸透着一種濃濃的親情。

衆所周知,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悠久傳統,美好風俗。漸而人們在每年的端午節中,也總是用這最虔誠最質樸的心兒寄寓了一些美好的期望,讓我們塵世這習慣了“鑲”着面具的靈魂得以暫時的迴歸。那麼,所以端午節這一天,不光是我們對節日的期待,對美好新生活的祈願,同時也更是我們對無微不至照顧着我們的親人的一種感念。那既然這樣,不如就讓我們藉着兒時星星點點端午的記憶,乘着節日這濃濃的艾風,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慢慢的漸漸地溢滿我們的腦海,讓我們在蘊含的真情中“心中有愛,愛中有心”,一點一滴的學會“用心讀愛,用愛讀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話說的一點也不假。那在五月這個傳統的節日裏,你又會想起誰呢?但我想到的卻首先是我的母親,一個“性情溫順隨和,說話和藹可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恰也正是因爲她,讓這一個個端午情暖了歲月,也情暖了端午。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3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可是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之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4

端午節由來已久 農曆五月對應地支中的“午”。“巳”、“午”、“未”三個月是夏季,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巳”是火的出生狀態,“午”是火的極盛狀態,“未”是火的衰墓狀態。火氣到了極盛的狀態,也就是陽氣達到了極盛狀態,就會物極必反,陰氣開始產生。五月初五是五月的開端,從此之後,陰氣開始產生,並逐漸增強,是陽氣強盛的頂峯,又是陰陽變化的開始。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這個詞,否卦(三陰在下,三陽在上)是七月,它的極限就是代表十月的坤卦(六爻全陰);但是,與此相對應的還應該有個“泰極否來”,只是因爲人們喜歡事情從不好到好,所以,不大提這個詞。泰卦(三陽在下,三陰在上)是正月,它的極限就是代表四月的乾卦(六爻全陽)。因爲到了五月初五時,已經開始“泰極否來”,所以,中國人很重視這個轉變,而且要通過一些方法來消除陰氣開始強盛可能即將帶來的不祥之氣。

爲什麼又把時間定爲“初五”呢?一方面因爲“五”與“午”諧音,“五”字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天地之氣相交合,與“五”相對應的五行中的“土”又代表着轉化與過渡;另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合曆(即農曆)”每月的開端並不是“初一”,而是根據那個月的“節”(二十四節氣中的節)來確定,比如一年的開始不是從正月初一開始,而是從立春那天開始,夏季不是從四月初一開始,而是從立夏那天開始,因此,夏季的開始結束是到夏至,初五前後正是夏至的時候。

從五月是陽氣極盛、陽氣是正氣來說,“端”是“正”的意思;從五月是陰氣開始的時候,所以也可以說是“初”的意思,因此,“端五”也可以稱爲“初五”。因爲“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五月正是“午”月,因午是陽氣極盛而同時轉衰的時候,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也稱重五或重午。因爲端午是天地之氣陰陽轉化的過渡點,此前是一年中陽氣由初生到極盛,此後是陰氣從初生到極盛,所以又叫天中節。如此等等,還有很多,不再多加解釋。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其中,紀念屈原說爲這個節日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是後起的;三代夏至節說是與我國的歷法緊密相關的,應該是較早的,雲塵子主張採用此說;惡月惡日驅避說與我國的歷法和術數觀念有關,與第二說並不矛盾;吳越民族圖騰祭說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而且以圖騰作爲切入點來加以說明,是近代以來的說法。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5

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孩子所向往的那份熱鬧美。早晨起牀,揉開睡意朦朧的雙眼,趁着縷縷的朝霞,邀上三五夥伴,去村旁的小河裏盡情地洗浴嬉戲,一時間笑聲,打鬧聲,攪亂了村莊的寧靜。大人們也就在這笑鬧中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如今,那些童年的趣事,早已悄悄地流逝,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了端午節的含義,讓我思索了很多很多……

端午節讓我想到了緬懷。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每年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各地都會以不同的習俗來緬懷屈原。其內容主要有:插艾草,佩香囊,綁五線繩,賽龍舟,盪鞦韆,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愛國詩人屈原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卻時時激勵着我們、提醒着我們。

端午節我想到了愛國。“愛國”之情自古有之。在我國特別是漢唐以後,愛國成了民衆情感世界中極爲重要的構成部分。就說屈原吧,“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歷代的名人史家都對屈原作出了極高的評價。他的愛國情懷,個人氣節,歷久彌新,爲國人所景仰和熱愛。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激勵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於探索真理。

端午節我想到了感恩。兒時的端午節,母親是最操勞的,不僅要爲我們準備好吃的東西,還要給我們綁上五線繩祈福。她的操勞,讓我逐漸明白了事理,曉得了感恩。所以,我覺得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們除了要紀念屈原,還要在放假時多幫助父母做家務,今年的端午正是農忙時,我們就更應該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俗話說,人生在世只能走一回。但如何走卻值得我們深深思考,或玩物喪志頹廢一生,或厲兵秣馬放手一搏。在這裏,我無權評價他人人生的選擇,但需要記住的是,人要活出自己的激情,放射出自己的光彩,去贏取周圍的尊重。

在這個緬懷感恩的日子裏,我們應該記住民族史上的愛國英雄,記住血濃於水的親情,記住自己是一箇中國人,並將這份情感傳承下去,爲了自己,爲了子孫。同時把情感轉化爲積極向上的拼搏力量,吶喊出民族鏗鏘的聲音。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6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有名,市場上常有糉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糉子。糉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糉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爲糉子的餡心。小小的糉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 種信仰,即:五月爲“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週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爲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着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