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重陽節的作文900字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900字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重陽節的作文900字6篇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1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說的是人們喜歡在重陽節這天登高。10月2日是重陽節,我們一家三口也決定一起去紫金山登高。

轉了兩班公交車就到了紫金山腳下的白馬公園,爬山的人很多,年輕人自是不必說,老人孩子也不少,幾乎全部是全家出動,穿着五顏六色的新衣裳,無形中增添了一種節日的氣氛。

將要爬山了,我擡頭向山上望去,哇!好高的大山啊,爬上去肯定累的不輕。爸爸好像看出我的心思,也好像是爲了激勵我爬山的興致,他建議我們來一場爬山比賽,原本興致不高的我頓時來了興趣,爽快地說好啊!好啊!大家可不要以爲我是小孩力氣小,我的優勢可是瘦小敏捷哦,當然爸爸有力氣,可是他太胖,平時爬樓都氣喘吁吁,媽媽呢?她平時也沒體育課,更未必是我的對手!

開始比賽了,我和爸爸互不相讓,交互領先對手,媽媽擔心我跌跤,不時追上我催我“慢點。慢點”,我的速度快,可爸爸也不慢,他的腿長,邁一大步幾乎夠我兩步,幾分鐘的功夫,就把我扔在了後面幾十米的地方,可是我不氣餒,緊緊“咬住”爸爸。儘量縮小和爸爸的距離,等待超越他的機會,這時我還想起了烏龜賽跑,心想爸爸要是像兔子那樣睡一覺就好了,想着想着我也忘記了勞累,腳下也快了起來。離山頂大概還有兩三百米時,我們的體力都消耗了大半,爸爸的步子沒那麼大了,氣喘吁吁,他回頭看我還離他好遠,當他回頭看我的時候,我故意裝作累得邁不開步的樣子來迷惑他,等他背對着我的時候,我加快了速度,還在路邊撿了一根粗樹枝當柺杖,我緊緊抓住木棍一頭,用力向前撐勁,腿部壓力頓時減輕了,速度快了許多,我爲這個創意非常驕傲,我想:儘管爸爸在我前面有近百米,但是我有信心追上並超過他。我這樣想着,腳下不由得快了起來,和爸爸的距離越來越小了,五十米、三十米、十米、兩米、一米,我快速地走着,不,可以說是跑着,我感覺像吃了“力氣丸”一樣,甚至丟掉了“柺杖”跑了起來,立刻就超越了爸爸,等爸爸看到我超過了他,他也加快了腳步。我知道自己儘管超過了爸爸,但不能驕傲,領先的距離不大,很容易被趕上,所以我不停地給自己加油加油,只要再堅持堅持,勝利肯定屬於我的,十米、六米,還差兩米就要贏了,我仍然給自己加油加油,不能讓爸爸追上,不能讓前面的努力白費。當剩下最後兩個臺階的時候,我知道勝利的終點在向我招手。我終於勝利了,一蹦三尺高,我贏了!後來媽媽爲了表揚我,買了一個冷飲給我。爸爸也表揚我的腳力進步了!

經過這次爬山比賽,我想:爬山其實也像學習一樣,只要我們樹立目標,並付出努力,必要時還可借用外力,我們即使不能完全實現自己的目標,但也能最大限度的接近目標。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2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爲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爲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爲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爲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凡凡,凡凡……”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裏。趕緊把媽媽叫來。趁着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說:“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爲您洗一次腳。”姥姥說:“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爲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着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爲長輩做事。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3

隨着候鳥的遠走高飛,我們迎來了碩果累累的秋天。金菊爭豔,秋高氣爽,金秋時節讓人心曠神怡。此時,九九重陽節帶着所有人對老人的尊敬與愛戴,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重陽節前夕,我們去了外婆家,讓她們享享清福,一起來度過這個一年一度的老人節。

“快,放面!”我跟媽媽在廚房裏忙得不亦悅乎,這不,我們正在做第一道菜――長壽麪。我拿了一個雞蛋,輕輕沿着鍋碗一磕,蛋清跟蛋白就都流到鍋裏了。我又加入青菜,堆點肉末,散點小蔥。一碗香噴噴的長壽麪就做好了。“上菜――”外婆臉上的皺紋剎那間沒了,而外公的頭上的白髮似乎也少了數根,一邊品嚐着長壽麪,一邊誇着我跟媽媽的傑作。“外公外婆,這長壽麪阿,可是我們用特別長的面煮的,你們吃了呀,保準能活到100歲,身體康健得不得了!”我調皮地對外公外婆說到。“你這丫頭!”外婆點了點我的腦門。“上重陽糕!”只見媽媽端着一盤松軟可口的重陽糕來了。“外公外婆,這叫‘九九重陽糕’。這個‘糕’阿,預祝你們步步高昇,上面畫的兩頭羊,象徵‘重陽’,而這‘九’呢,古代時爲陽數,兩個‘九’在一起,就是最大的長久之數,長命百歲不成問題!”看,外婆笑得連眼睛都眯成一條縫了!

我們還上了西紅柿炒雞蛋、大閘蟹、雞湯……只剩下最後一道“壽比南山”了。

我們先將準備好的哈密瓜、桔子、葡萄、蘋果洗淨、去皮,開始做我們的招牌菜――水果拼盤。我先將哈密瓜分成4份,每一份我都將哈密瓜切成桃子的模樣,把前端削得尖尖的,後端削成圓圓的,中間刻上一條縫兒,嘿!真像個‘壽桃’。我再分別刻上‘壽’‘比’‘南’‘山’四個字,放在盤子的東南西北四個角,成了我的主打。我再將桔子的一週畫上波浪線,沿着波浪線把桔子分成兩部分,側面一看可真像花瓣!我接着在桔子的中心插上了根牙籤,把葡萄插在牙籤上,葡萄就成了花蕊,兩種水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朵‘花’。我把蘋果切成薄薄的一小片,把它切成五角形,讓它與‘花’一起來當點綴。哇!我做的水果拼盤還真不錯!我立即把它獻給了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的每一條皺紋上都盪漾着歡樂,笑得開心極了,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的傑作,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外公外婆,這叫‘壽比南山’,祝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身體健康,天天快樂!”“好,好,每道菜都好。只要是我們外孫女兒做的,樣樣都好!”……

唐代詩人王維有這麼一首詩:“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事情。我們不但要在老人節多幫助老人,給老人們多一些心理慰藉,其實我們要時時刻刻關注老人,從點滴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讓我們,去關心身邊的每一位老人吧!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4

又是一年重陽節.

“父母的偉大,就是從不需要報答。”一首歌是如此真誠的這樣唱着,卻道出了遠離父母親的我心境的酸楚與無奈,想想即將來臨的重陽節(又名老年節)和老媽老爸生日的臨近,異地的我能做的'僅僅是給父母親郵寄一點錢和打一個電話外,其他什麼都幹不了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養兒方知父母恩。這麼多年,老媽和老爸一直都是牽腸掛肚的想着天各一方的五個子女——我們這幾個我認爲是沒心沒肺的孩子。我們五姊妹分別在福州,廣州,成都和攀枝花以及老家各一個,讓兩老常常是擔心着這個,又擔心着那個。七十多歲了還沒有真正的停下來休息。年青的我們也從來就沒有設身處地的爲二老想過,兩老真的需要些什麼?這麼幾十年了,幾姊妹從沒相約過同時回去看看二老。“孩子小,不方便,工作忙,走不開。”成了大家不約而同的藉口。沒想到這一推託就是十多二十年。唉!真沒想到,已爲人父爲人母的兄弟姐妹們就是如此報答父母親的生養之恩。

如今我們的孩子們也漸漸長大了,大侄女川北醫學院畢業後也已上班了。可作爲子女的我們沒有任何一人提出同時回家看看父母親。偶爾我回去看他們時向父母說出這件事,兩老總是說:“不用,我們身體都還好,還能照顧好自己,用不着回來看,你們自己好好的把家弄好,把孩子培養出來,讓他們成爲有用之人就是對我們兩老的報答,不要擔心我們。”聽了這話的我也只能眼含熱淚的點了點頭,戀戀不捨地回到了單位,回到了自己的家。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父母總是如此的在電話裏面向我這樣說着。已在異地定居幾十年的我也總是在電話的這端耐心的聽着。雖然,打一通長途電話一般都在一個半小時左右。我總會認真的聽着電話那端兩老向我說着院子裏和親朋好友的趣事,煩事與傷心事。許多時候都能聽見兩老爲一件事的好與歹爭吵着,我就在電話這端相互勸說着。說到高興時,兩老也會“呵呵”的朗朗的笑着,讓我在這邊也放下心來,爽朗的笑聲告訴我父母心情還可以,身體也還很健朗的這個信息。許多時候兩老還會爲取他們倆誰的工資多少,怎麼用爭吵一番,好像一天不吵架就不知要幹什麼似的,其他的姊妹就很煩倆老吵架。可我卻覺得,兩老吵吵是好事,說明他們倆精神頭還很好,蠻有精神的,告知我他們健康沒有問題。他們不吵對我來說纔是壞事,能吵精神好纔是他們健康的標誌,如今我是這樣認爲的。

現在又一個重陽節即將來到了,二老的生日也到了,遙遠的我只能祝福他們身體健康,順心如意!希望我們爲子女的盡心盡力地去報答父母親,多陪陪他們,聊聊天,拉拉家常。因爲父母不需要我們用錢去報答,只想聽我們說說話,和我們聊聊家常,常回家看看吧!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5

農曆九月九日,爲傳統的重陽節。因爲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爲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節令瑣談》馬大勇編着金城出版社)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爲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爲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竈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爲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爲依據的。

隨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衆生活中成爲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着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6

我敬佩的一個人——外公。

在萬家燈火都熄滅時,外婆家的檯燈仍然亮着。

燈光下坐着一個佈滿白髮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頭戴一副老花鏡,手握一支鋼筆,在書上不停地圈圈、點點、畫畫。

他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愁眉緊鎖;時而如癡如醉;時而面露笑容。

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雖然年紀大了,卻非常愛看書。

由於外公會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纏着他給我捏一些小玩藝。

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書,想讓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夢”了。

我真想把外公的書都鎖進箱裏。

可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媽媽問了我一道題:“熊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不出可靠的答案。

還是去問外公吧,我心裏想道。

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媽媽的話原封不動地說了一遍。

外公摸摸我的腦袋,說道:“你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書。

熊貓只有四個指頭的啊!”“外公,您的知識可真淵博啊!這麼多知識,您都是從書上獲得的嗎?”我羨慕地問道。

“當然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肯讀書,博覽羣書,你也會跟外公一樣,知識淵博的啊!”於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讀書的種子,書也成爲了我的良師益友。

外公不僅學識淵博,還常常無私地幫別人做事,解決問題。

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飯。

突然,馬伯伯和幾位叔叔進來了。

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卻堆滿了焦急與無奈。

他們和外公寒暄幾句後,便進了書房,我也好奇地跟了進去。

只聽馬伯伯沮喪地說:“我家的茶樹不知怎麼的,生了一種怪病。

先是根部生瘤,緊接着茶樹就大片枯萎。

我們農民一年就靠這幾畝茶園養家餬口,可如今卻顆粒無收,這……這可這麼是好哇!”說完,便一手撐着書桌,一邊低頭喪氣。

這時,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樹的根,遞給外公,外公忙戴上老花鏡,左手緊握樹根,右手執一個放大鏡。

只見外公時而撥開樹根,不停地端詳:他時而握起鋼筆,在紙上圈畫;時而放下筆來,愁眉緊鎖;時而回過頭去問一兩句。

馬伯伯他們的心情也隨着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

過了好長時間,外公才把一張寫滿了字跡的紙遞給了馬伯伯,馬伯伯接過了紙,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發顫的聲音說道: “太感謝您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報答您纔好。”

“嗨老朋友了,還這麼見外。

幫這點小事,應該的。”

過了一會兒,馬伯伯該走了。

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說:“等會兒。”

說完,他快步走進書房,拿出了一疊東西,放在馬伯伯手中,馬伯伯一看,原來是一疊錢,馬伯伯執意不要,可外公卻說:“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這點錢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後有困難,儘管來找我。”

馬伯伯握着錢的手微微地顫抖着,嘴裏想說什麼卻發不出聲音。

望着眼前這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觸動了,外公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他不以專長而肥私,而以助人爲樂事,想到這裏,外公的身軀不禁在我眼中越來越高大。

外公,他雖然沒有幹過什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一身華麗的外表但在他平凡的身軀中,卻分明隱含着極不平凡的品質。

是啊!外公那助人爲樂和嗜書如命的精神,將會築成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爲我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爲我習和敬佩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