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大秦腔作文2500字

我有好長時間沒喝啤酒了,一個人的時候真不想喝,也沒有興致。聽說喝啤酒對身體不好,近兩年我已經有了感覺,早期是手指關節生疼,後來又傳染了好幾根手指,我也就寧願喝點白酒也不想染指啤酒了。

時代大秦腔作文2500字

這兩個晚上我又喝點酒。因爲我想要激活記憶裏那些細胞,與母親再度回想昨天那些人。這兩個星期每到週五,我就把母親接了來住,體味我的週末是如何度過的。母親不識字也沒有其他愛好,唯獨能看看電視,憑感覺聽裏面的劇情看裏面的人物,倒也是個樂子,或也是她一天的念想。但是我,因爲痛恨電信對電視的獨裁和霸道,很少看它,連極頂盒也忘記扔哪兒了。於是,我就把電腦借給了她。說是借,其實是我從網上找點她喜歡的電視劇、或是秦腔戲,陪着她一起看。我覺得我就是她的專職放映員,像那種耍 “牛皮影子”給她看的人,放什麼看什麼耍什麼看什麼,由我來定。有時候,我邊看還邊對她講其中大意,偶爾我也會跟着戲曲板路,扯幾聲喉嚨咿呀幾聲,總之不能叫母親一個人孤零零的坐着。我如若見母親一個人呆着,儘管她有事可做或是專注於看電視,我就覺得有一種孤獨在籠罩着她,我的心也就不由自主地跟着不安起來。這樣的時刻,我覺得就應該陪在她身邊,就那麼安靜地坐在她身邊不說話也是件不錯的事情。不管自己喜歡不喜歡那些戲,愛不愛聽那腔調,知道不知道戲裏的人都無所謂,即便隨聲附和着母親的評說,也會叫她踏實心安,讓母親覺得她並沒有過了時代,我們仍跟她一樣,還身處在年輕的昨天,沒有丟失了本性,更沒有丟了先人的文化。父親是秦腔的愛好者,年輕時鄉上鄉下趕着場子看戲演戲,到後來老了的時光,每晚對着電視機一人看戲,母親早早就睡覺了,沒有一個人陪他去看,更沒有人去跟他說戲說往事,我們兄弟姊妹幾個,沒有誰會“無聊”的同他一道,樂他之所樂或悲他之所悲。父親每個晚上都坐在地腳中央的小凳子上,看電視看到睡着,甚至還打起了呼嚕。他在那段思維昏沉不清的日子裏看着電視,咳嗽不止總要熬到半夜才能安生,惹得母親不耐煩時還罵他幾句。那時候大家都覺得他在耗費時間,還耽誤別人想要看的節目,對此甚至有些不快與不屑。

轉眼母親來了一個月時間,恍然間才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我昨天接她和姐姐、姐夫來的那一幕,還明朗地佇在眼簾處,我竟然也會和母親、和姐姐深情的抱了一回,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甜。我有多少年沒有這種溫暖的感覺了呢?想想以前,在美其名曰探親看望母親時,大部分時間卻被挪作聚衆喝酒了,那時間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緣頗好,我是鄉灣人眼中的驕傲,真是罪不可赦。我竟然把那麼多美好的時光,從母親的心裏偷走了、扔掉了。今年母親來陪我過年,又送給了我一個暖冬,我甚至都沒覺得冬天包裹着我,也只有殷勤的飛雪才讓我感到處在深冬。母親來的日子,我儘可能抽時間回去陪她,對於工作上的事,我概沒有記在心上。在事業上我承認,我走不到輝煌,而且着實沒有盡多少責任,這一點我在近七八年是有自知之明的。過去,我努力使自己優秀,拼命去扛紅旗奪第一,是爲了儘可能早點加官進爵,能使得父親臉上有些光彩。然而父親無息地逝去了,我那一刻感覺到,由此將是一個沒有父親的人了,也由此沒有人再會像他那樣惦記着我的進步,給我鼓勵給我信心。我在失去了這一動力與支撐後,開始消沉了,失去了方向和力量。可我真的安然了許多也輕鬆了許多,我沒有爲自己事業上的落敗尋藉口,我的心境確實在潛移默化地發生着變化。我在這種心境裏開始回首往事,撿拾歲月,悲憫生命,珍視親情,我的骨子裏仍舊保留着個性,但對生活的體認卻與從前大相徑庭了。我喜歡現在的自己,對從前那些曇花一現的光環,我淡然地把它看成是爲生命的喝彩,是飛在我靈魂之外的雲朵,它是虛妄的、也是不長久的。

真實的,是母親還陪在我身邊。今晚,她就睡在我這簡陋的宿舍裏,和我的妻一道來陪我,守在這冰冷漫長的冬夜裏,守在這若大漆黑的營區中,一同替我盡職盡責,一同爲共和國守哨值班。我有幸能在事業頂峯的時候,有母親陪我一起品嚐這種快樂與自豪,也有幸在我軍旅之路的末期有母親陪我一起,共同承擔這種交織着的感受。母親對我的事業沒有多少苛求,她只要我平安只要我健康,我也深深的記得在我大姐去逝後,她在電話那邊一再叮嚀我要好好活着,自個兒管好自個兒。我能走到今天,母親爲我擔驚受怕了多少呢?而母親現在還跟着我,假如有一天母親不在了呢?我還能管住自己嗎?還有誰來惦念我的冷暖疾苦呢?或許那時,我又要再度陷入悲傷的泥潭,憂鬱成棲守在屋頂的一羽夜鶯,每晚都要唱到嘴裏流血、五臟俱裂。

我在給母親看《花亭會》、《下河東》、《斬黃袍》、《打金枝》等等,這些她耳熟能詳的秦腔時,還和她一併回憶戲曲的背景,人物,我竟然也能講出一些摺子戲的大樣來,還可以講出母親不知道的人名。母親是忘記了,而我對有些戲根本就不知道,就偷偷去“百度”,然後說給她聽,我這是剽竊了時空,枉許了時代,背棄了昨天,以現代手法還給母親的喜歡。然而我每查一回資料,內心就會受到拷問,當然也會想起一段往昔的時光來,溫馨得溼潤了我的眼睛。令我欣慰的是,這些往事也激活了母親的心海,在她的愛琴海里,驚起幾隻記憶之鷺,掠起一樁樁大喜大悲的昨天。那些昨天的往事裏,有連同爺爺在內的許多很老很老的面孔,我都在忽然間想起之後,去問母親他們是否安在、是否安宿。我想起那些當年與父親一起,上上下下跑龍套的莊稼爺們,還有他那些視秦腔如生命的朋友,我不知道這些我忘卻了三十多年的人,是如何闖進我記憶之湖的!或許我老了,總會拿這些支離破碎的事情來擾母親,然而她每當提起這些人和事,就又顯得年輕了,對於她來說記憶猶新,往事如昨。真是很奇怪。

沒有這些秦腔,沒有這些逝去但又活在心裏的面孔,沒有了昨天那些苦難日子的回憶,我拿什麼去向母親攀談呢?我知道這些話題是沉重的,也會令母親有點悲傷。母親是走在世紀裏的老人,淡定了歷史淡定了生活,對生活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沒有像我這樣想着就要激動說着就要落淚,由此我也感受到,我的生性還需要修行,不是有了淡定名利回望歲月的情懷,就可以此當成人生的總結和對生命的體認。像我的母親,她已然把生命聽成了花落的聲音,把人生看成是一次修行,把生活看成了一泓清水,她纔是大智大慧,雲水禪心的。至於我的修行,與母親要相差三十年,這是生命的距離,伸手不可夠及。但親情是可以相融的,或許在母親早來我三十六年的時光裏,她一直等着與她獨特體味相投的我,而我也在尋找着她,於是我與母親的靈魂在一個高空相遇,她笑着帶我一起落入凡塵,又一起相聚在老屋子裏,這本是不可分的,命中早就註定了的。

可是,除了那些話題,我還能拿什麼給母親講呢?我覺得母親老了,需要有人陪她聊天說話,那怕是微不足道事情,甚或是虛構的故事,都會讓她感到還有一種惦記,還有一種溫情在包圍着她。雖然這些話題在她聽來已經作螢縈耳,但母親樂意去回憶,並跟着我的話題步步深入走向歲月的深處。我和她就像當年,她牽着我的手,我指給她方向,母子二人就這樣走下去,安靜得悄無聲息,又走得有聲有色。我們可任意點那些人的名字,給一他們個個活生生的臉龐,寫上活性的評語,並賦予他們生命的歌唱。生命草草落土,猶如桃開盛開,只過一季春風就殞落爲泥,或者母親根本就不去想這些,這些感受,也只有我這樣的人才會有此逆想,母親覺得這些是生老病死的過程,也是傳承之中的真實,平常到了百姓人家的桑麻之事,母親說當初生我的時候很突然也很快,我寧願我的想法不會錯,那是因爲我想要急着看她,看她三月裏桃花一樣美麗的臉龐。

看到過一首詩——

七月來了,七月去了……

七月遺下我們

八月來了

八月臨去的時候

卻接走了那賣花的老頭兒……

於是,小教堂的鐘

安祥地響起

穿白衣歸家的牧師

安祥地擦着汗

我們默默地坐着,聽着

安祥地等着……

終有一次鐘聲裏

在一個月份

也把我們靜靜地接了去……。

母親喜歡看秦腔戲,不是因爲她看不懂其他電視節目,其實她也能看明白當下城市小資生活的劇情,對於其中的矛盾或者磕磕碰碰,她都不覺得是啥大事,她說只有吃不飽纔是大事難事,那些住着洋房坐着汽車,有錢還不安寧的人,母親說那些人是吃飽了撐着的。相比之下,她更喜愛看農村的電視劇,但編造太過分她也不大樂意,又說誰家沒有三坎五坷的,打架鬧仗是常事,親情永遠都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我其實覺得母親也在變,更重要的是變化在內心,那種對於親情的認同和對往事的體諒。這些天來她心裏一直惦記着一個人,那就是我的大哥,當今天她的大孫子從秦皇島打來電話來,她表面上是平靜的,其實內心定當又一次作涌成浪,至少也會被溫暖的風盪漾成幸福的漣漪。人老了,需要別人的關注,儘管年輕時有多硬氣多堅強,到了一定時候也會柔軟成水,甚或脆弱成一顆童心。此刻,母親就像睡在牀上的孩子,在看足了秦腔戲後,心情也開朗了許多,安然了許多。她在看戲的時候,我們總會提到父親,也由此拾起當年很多事。父親是秦腔的行家裏手,無論臺步架勢、甩袍登靴都頗有大家風範,也是母親心中一尊神。她在耳濡目染中,在戲裏戲外,在言談舉止裏,就染上了那種特質的秦韻秦風。那時候生活的樂趣僅此而已,農閒時分家裏就成了戲場,那些臺詞說唱,都是她在別人唸叨臺詞時聽來的,有些甚至記到了今天。母親看秦腔的樣子十分投入,要近處端詳還聽演員的唱功,她畢竟喜歡像陳仁義那些老一批的秦腔演員,也聽慣了他們的聲音,他們的聲音代表了一個世紀的聲音。母親只有聽到他們的聲音,看着他們的走臺引步,才覺得看到了真實的秦腔。我在想,她會不會在看戲聽戲的同時,就不由自己地身處在昨天那個場景裏,就處在父親他們中間,就能看到那些人,尤其是父親的模樣來?我想會的,那些溫暖的往事,是她今此生精神上的支柱,是她情感中的舞臺,更是她安在的理由。

母親是帶着使命的,她要把秦腔聽到她生命的最後,好使她念念不忘那些臺詞,再學些當年父輩們沒有唱過的新戲,去唱給他們聽。母親也爲此而感到婉惜,說過去人雖然窮雖然笨,還給後人留下了那麼多好戲;又還埋怨現在,說都過去多少年了,也沒有出過一“本”好戲,叫後來的人聽啥。想想也是,關中道上那種秦腔風靡的時代,已經成爲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一段歷史,對於我來說已經是記憶之中的往事,像過去那種趕着場子不吃飯也要看戲的勁頭、那種場面,逐漸在人們對於物質追求的同時也淡漠了。二十一世紀前十年間,秦腔作爲農家人婚嫁和喪事,還不時在村落的棚下可以看到,轉而成爲了一門掙錢的生意,也僅僅是唱,沒有着了戲裝,不再搭了戲臺,化了臉譜,而是走了場子,生硬地唱,甚至連銅鑼胡弦都合不上。民間那種由衷的、自發的、羣體的和激情的場面,再也沒有看到過。

秦腔是三秦大地文化的產物,也是秦川人性情的產物。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予誇張,角色行分四生六旦二淨一醜,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既西安亂彈。對於戲理,父親常常嗟嘆後生不鑽不學,僅憑模仿來理解秦腔,感到非常遺憾,父親年輕時對戲理也有點研究,如它的淵源、沿革、流派、傳承和發展等等都略知一二,這也是他深受鄉灣上下戲迷們追隨的主要原因。父親學戲的那種精神,讓母親現在說起來都覺得他了不起,既要養活父母妻子兒女,又要抽空去學唱戲和教戲,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社教”後期一段時間,政府不允許唱老戲,要唱就唱革命樣板戲,但父親他們在開戲後,總是附帶着唱幾齣摺子戲,以滿足父老鄉親的央求。他有一年去了穆家堰教戲,離家一個多月,眼近年關仍不未回還,家裏連燒火做飯的劈柴也沒有了,急得母親託人帶口信給他,然而穆家堰村民熱情難當,就是不放人,好戲的村民不捨父親走,就不動聲色地自發組織起砍柴的隊伍,滿載了五輛架子車柴禾、來了十多個人送回家,着實讓鄉灣人羨紅了眼。

對生活的熱愛和執着,造就了一批秦腔人,它在一個時代給了鄉親們精神上的依託,點燃了貧苦年代人們對生活的希望,給了鄉親們衝破貧窮追求富足的勇氣。它沒有現時代聲樂的合奏,沒有“九月奇蹟”那萬能的琴,也沒有被評爲“中國好聲音”的奢望,他們只在一個時代,單憑一夥莊稼人,以自己的愛戀與執着,就撐起了一片自己的天空,營造給大衆濃烈喜愛的氛圍。因爲它們來自於生活,來自於老百姓,秦腔文藝裏附着有老百姓的味道,更附着有生命的根鬚,它於是就是鮮活的、旺盛的;也因爲它是金錢之外的藝術,沒有沾染金錢的味道,它的本質是爲老百姓服務的,站在商品與利益之外,純真且樂觀的向着生活歌唱,沒有門票利潤和邀星捧腕的庸俗,他們以大口的呼吸,大聲的的抒懷,唱出了頭頂的一片藍天,唱出了生活的大美,也唱出了一個大時代的輝煌!

母親深愛的那種秦腔,是污染之外的秦腔,她有理由不喜歡聽現代歌劇式的秦腔。或者還有懷舊的一絲原因,但它仍舊是高尚的,那種老字輩的唱腔是親情賦予的,是她和他們在歲月裏的見證,也是我的母親和我的父親愛戀彼此、愛戀生活、愛戀親情、愛戀鄉親的、最美的中國好聲音!

2014年1月19日?烏魯木齊